.....“能不能从哲学上对20 世纪将留下什么样的精神财富有某种整体的理解?”按照一般的印象,哲学似乎应该为整体的看法负责,但是这无疑是一件一做就很可能反而“添乱”的事情。我希望比较抽象地谈论这个问题,因为显然不可能详细地分析20世纪的精神成就,甚至连罗列都做不到——20世纪里能说得上伟大的事情太多了。无论如何,读者最好原谅我的片面理解,因为不可能做到不片面。
什么算是精神遗产或精神财富?我们首先很容易就想到了各种理论和“主义”,毫无疑问,人类文明的大多数方面的决定性思想和理论都是20世纪里取得的,例如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大多数学科和各种各样的技术在20世纪之前,或者根本还没有,或者即使有也不成模样,只有数学、物理学、艺术和宗教等少数领域早就有伟大成就,但即使在数学、物理学和艺术方面,20世纪的成就如果不说更伟大也应该说同样伟大。各种理论和“主义”当然都是精神财富,但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思想观念算是真正重要的精神财富。这里有一个哲学问题,即什么是看问题的恰当眼光。我的一个主张是,思想者不能用思想的眼光去看事物,而必须用事物的眼光去理解思想,或者说,把思想理解成事物。很显然,假如按照思想的眼光去理解思想,那无非是思想在自我表扬,这算不上是什么理解。只有把思想看成事物(思想确实是文化中的事物),才能够称出思想的分量。这种分量表现为思想观念的实际塑造力,就是说,那些理论和“主义”在事实上造成了什么样的人类存在方式。于是,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就是那些能够造成“实践性”事实的思想观念。不妨想象外星人来到地球上考察,他们的眼光就相当于一种客观的、把思想观念看成事物的眼光,他们将看到事实和客观的历史效果。精神必须能够变成物质,才能够变成真正的历史,而物质化了的历史才是决定未来存在面貌的一个因素。许多学者在看问题时,往往看不起物质以及由物质造成的精神状态,这样就很难看到历史和社会的真实——而我们并没有别的真实。所以,能够理解精神的眼光不是精神自身的眼光而是物质的眼光。
于是,爱因斯坦理论、弗洛伊德理论、甘地思想、毛邓理论、美国政府的决策以及比尔·盖茨们的观念等等,都是20世纪最重要的精神。或者说,现代物理学、生物学、电脑理论和经济制度以及群众性的政治和文化观念就是20世纪的最重要观念。正是由这些理论造成了20世纪的生活—文化事实。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20世纪里产生的许许多多伟大的思想观念并不一定就是20世纪生活和社会的实践观念,更明白地说,许多观念只是在学术文献里推进,而与大多数人的精神状态无关,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许多观念以及某些科学理论就是如此。尽管这种现象从来就有,但在20世纪很突出,我想称之为观念的“博物馆现象”——许多观念就像画一样摆在专门给知识分子看的学术博物馆里。就这样,我们把观念摆在博物馆里,而在观念博物馆外面,也就是在生活里,经济和技术以及所谓的大众文化决定了人们的精神。
什么算是精神遗产或精神财富?我们首先很容易就想到了各种理论和“主义”,毫无疑问,人类文明的大多数方面的决定性思想和理论都是20世纪里取得的,例如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大多数学科和各种各样的技术在20世纪之前,或者根本还没有,或者即使有也不成模样,只有数学、物理学、艺术和宗教等少数领域早就有伟大成就,但即使在数学、物理学和艺术方面,20世纪的成就如果不说更伟大也应该说同样伟大。各种理论和“主义”当然都是精神财富,但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思想观念算是真正重要的精神财富。这里有一个哲学问题,即什么是看问题的恰当眼光。我的一个主张是,思想者不能用思想的眼光去看事物,而必须用事物的眼光去理解思想,或者说,把思想理解成事物。很显然,假如按照思想的眼光去理解思想,那无非是思想在自我表扬,这算不上是什么理解。只有把思想看成事物(思想确实是文化中的事物),才能够称出思想的分量。这种分量表现为思想观念的实际塑造力,就是说,那些理论和“主义”在事实上造成了什么样的人类存在方式。于是,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就是那些能够造成“实践性”事实的思想观念。不妨想象外星人来到地球上考察,他们的眼光就相当于一种客观的、把思想观念看成事物的眼光,他们将看到事实和客观的历史效果。精神必须能够变成物质,才能够变成真正的历史,而物质化了的历史才是决定未来存在面貌的一个因素。许多学者在看问题时,往往看不起物质以及由物质造成的精神状态,这样就很难看到历史和社会的真实——而我们并没有别的真实。所以,能够理解精神的眼光不是精神自身的眼光而是物质的眼光。
于是,爱因斯坦理论、弗洛伊德理论、甘地思想、毛邓理论、美国政府的决策以及比尔·盖茨们的观念等等,都是20世纪最重要的精神。或者说,现代物理学、生物学、电脑理论和经济制度以及群众性的政治和文化观念就是20世纪的最重要观念。正是由这些理论造成了20世纪的生活—文化事实。在这里我们不难发现,20世纪里产生的许许多多伟大的思想观念并不一定就是20世纪生活和社会的实践观念,更明白地说,许多观念只是在学术文献里推进,而与大多数人的精神状态无关,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许多观念以及某些科学理论就是如此。尽管这种现象从来就有,但在20世纪很突出,我想称之为观念的“博物馆现象”——许多观念就像画一样摆在专门给知识分子看的学术博物馆里。就这样,我们把观念摆在博物馆里,而在观念博物馆外面,也就是在生活里,经济和技术以及所谓的大众文化决定了人们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