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的花神」:米斯特拉尔
⊙ 屈雅红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Gabriela Mistral),智利女诗人,194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拉丁美洲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诗人。「因为她那富于强烈感情的抒情诗歌,使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的理想的象征。」她同时又是一位政坛人物,曾担任过智利驻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尼萨、巴西、美国洛杉矶、意大利那不勒斯等国家和地区的领事,并被派往各国联盟任职,她还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筹建工作。她一生经历了几次痛彻肺腑的恋爱,却终身未嫁。其间的渴盼与焦虑、欣喜与绝望,都沉淀在诗歌里,铸就了她的盛名。她的诗,是贴近自我生命的歌唱。今天,从女性主义角度看围绕着她的生活和创作产生的毁誉,一样地耐人寻味。
米斯特拉尔原名卢西亚·戈多伊·阿尔卡亚加,1889年出生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市北部的一个小镇。她的父亲是一位小学教师,有着他生活的那个小村人少见的醒目才华:能歌擅唱会写诗。这个颇具「波希米亚」风格的男子身上,泛溢着一股不羁的气质。在他组织的合唱队里,有个单身母亲,带着她十多岁的私生女。他不顾人们讶异的目光,娶了这个比他大出好多的女子。这个女子,后来成为米斯特拉尔的生身母亲。
米斯特拉尔的父亲酷爱自由和旅行,经常外出。「父亲在生活的疯狂中勇敢地闯荡,我们对他的生涯一无所知。」1她三岁时,父亲弃家出走,不知去向。得知他的消息时,父亲已于1915年客死他乡。
童年时代父亲和父爱的「缺席」,是诗人成长岁月中影响重大的个人「事件」。「我对他的回忆是由于他的不在而感到的痛苦。但是在很多方面很钦佩他,对他的一股亲情是很深刻的。」或许正是出于对生命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父爱的渴望,米斯特拉尔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接近着父亲、演绎着他的生活。「当我还小的时候,父亲走了,我翻着报纸,寻找把我引到这个神秘角落来的人的足迹。我发现他写的一些诗,很美,给我幼小的心灵以很大的震动。我父亲的那些诗是我最初读到的诗,激起了我对诗歌的热情。」2极少露面的父亲,不知不觉中充当了米斯特拉尔走上文学道路的启蒙者。米斯特拉尔结缘文学、长大后萍踪浪迹,脚步跨越欧洲、北美洲、南美洲、恋爱比她年长许多的男子,某种意义上,都是童年创伤的症候。形影阙如的父亲,他的身姿以别种形式回响在米斯特拉尔的生命里。
给米斯特拉尔苦涩童年以温煦滋养的,是祖母、母亲和同母异父的姐姐。米斯特拉尔的祖母是位虔诚的教徒,是村子里唯一拥有《圣经》的人,她教米斯特拉尔阅读这本「书中之书」。母亲带来的那位姐姐是一位乡村教师,她教米斯特拉尔识字。若干年后,米斯特拉尔也和她一样,成为一名乡村教师。随着自我生命篇章的展开,对于母亲「艰难而温柔的世界」,米斯特拉尔渐渐有了理解。母亲面对生活磨砺时的坚强和柔情,在她这里得以延续和放大。如果说由于父爱的「匮乏」,米斯特拉尔对父亲的依恋中,流露着一丝酸楚,她对母亲的缠绕里,则充盈着由衷的感恩。世代相继的几个女性,无论命运怎样肆无忌惮地从她们这里掠夺,依然慷慨地施与这个过分悭吝的世界以拳拳爱心,这种地母情怀深深地感染着米斯特拉尔。
法国女性主义文论家鲁思·伊利格瑞(Luce Irigaray)主张在女性间建立一种「女性谱系」(genealogy of woman),形成一种母女认同。它不同于弗洛伊德所谓「恋父」情结3。在抱守父权/男权思想的弗洛伊德那里,「恋父」的产生是源于女性先天的「缺欠」和「不足」。她是「不完整男人」,「恋父」情结反映了女性的「阉割情结」(castration complex),表现了女性的「阴茎嫉妒」(penis envy)心理和身份焦虑。女性主义建立的母女生命链条,着眼于发现「在妇女身上一直保留着那种产生别人同时产自别人的力量(尤其是别的妇女)。在她身上,有母体和抚育者;她自己既像母亲又像孩子一样,是给予者;她是她自己的姐妹加女儿。」4正是母亲-女儿之间神秘的生命链接,沟通了米斯特拉尔身上的「女儿性」和「母性」,那些唱给母亲和儿童的诗歌,是对爱的呼唤和施予。
⊙ 屈雅红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Gabriela Mistral),智利女诗人,194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拉丁美洲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诗人。「因为她那富于强烈感情的抒情诗歌,使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的理想的象征。」她同时又是一位政坛人物,曾担任过智利驻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尼萨、巴西、美国洛杉矶、意大利那不勒斯等国家和地区的领事,并被派往各国联盟任职,她还参与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筹建工作。她一生经历了几次痛彻肺腑的恋爱,却终身未嫁。其间的渴盼与焦虑、欣喜与绝望,都沉淀在诗歌里,铸就了她的盛名。她的诗,是贴近自我生命的歌唱。今天,从女性主义角度看围绕着她的生活和创作产生的毁誉,一样地耐人寻味。
米斯特拉尔原名卢西亚·戈多伊·阿尔卡亚加,1889年出生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市北部的一个小镇。她的父亲是一位小学教师,有着他生活的那个小村人少见的醒目才华:能歌擅唱会写诗。这个颇具「波希米亚」风格的男子身上,泛溢着一股不羁的气质。在他组织的合唱队里,有个单身母亲,带着她十多岁的私生女。他不顾人们讶异的目光,娶了这个比他大出好多的女子。这个女子,后来成为米斯特拉尔的生身母亲。
米斯特拉尔的父亲酷爱自由和旅行,经常外出。「父亲在生活的疯狂中勇敢地闯荡,我们对他的生涯一无所知。」1她三岁时,父亲弃家出走,不知去向。得知他的消息时,父亲已于1915年客死他乡。
童年时代父亲和父爱的「缺席」,是诗人成长岁月中影响重大的个人「事件」。「我对他的回忆是由于他的不在而感到的痛苦。但是在很多方面很钦佩他,对他的一股亲情是很深刻的。」或许正是出于对生命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父爱的渴望,米斯特拉尔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接近着父亲、演绎着他的生活。「当我还小的时候,父亲走了,我翻着报纸,寻找把我引到这个神秘角落来的人的足迹。我发现他写的一些诗,很美,给我幼小的心灵以很大的震动。我父亲的那些诗是我最初读到的诗,激起了我对诗歌的热情。」2极少露面的父亲,不知不觉中充当了米斯特拉尔走上文学道路的启蒙者。米斯特拉尔结缘文学、长大后萍踪浪迹,脚步跨越欧洲、北美洲、南美洲、恋爱比她年长许多的男子,某种意义上,都是童年创伤的症候。形影阙如的父亲,他的身姿以别种形式回响在米斯特拉尔的生命里。
给米斯特拉尔苦涩童年以温煦滋养的,是祖母、母亲和同母异父的姐姐。米斯特拉尔的祖母是位虔诚的教徒,是村子里唯一拥有《圣经》的人,她教米斯特拉尔阅读这本「书中之书」。母亲带来的那位姐姐是一位乡村教师,她教米斯特拉尔识字。若干年后,米斯特拉尔也和她一样,成为一名乡村教师。随着自我生命篇章的展开,对于母亲「艰难而温柔的世界」,米斯特拉尔渐渐有了理解。母亲面对生活磨砺时的坚强和柔情,在她这里得以延续和放大。如果说由于父爱的「匮乏」,米斯特拉尔对父亲的依恋中,流露着一丝酸楚,她对母亲的缠绕里,则充盈着由衷的感恩。世代相继的几个女性,无论命运怎样肆无忌惮地从她们这里掠夺,依然慷慨地施与这个过分悭吝的世界以拳拳爱心,这种地母情怀深深地感染着米斯特拉尔。
法国女性主义文论家鲁思·伊利格瑞(Luce Irigaray)主张在女性间建立一种「女性谱系」(genealogy of woman),形成一种母女认同。它不同于弗洛伊德所谓「恋父」情结3。在抱守父权/男权思想的弗洛伊德那里,「恋父」的产生是源于女性先天的「缺欠」和「不足」。她是「不完整男人」,「恋父」情结反映了女性的「阉割情结」(castration complex),表现了女性的「阴茎嫉妒」(penis envy)心理和身份焦虑。女性主义建立的母女生命链条,着眼于发现「在妇女身上一直保留着那种产生别人同时产自别人的力量(尤其是别的妇女)。在她身上,有母体和抚育者;她自己既像母亲又像孩子一样,是给予者;她是她自己的姐妹加女儿。」4正是母亲-女儿之间神秘的生命链接,沟通了米斯特拉尔身上的「女儿性」和「母性」,那些唱给母亲和儿童的诗歌,是对爱的呼唤和施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