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个我忘了一半的故事。平六送凌烟自巴蜀沿长江而下到金陵,停船的地方叫做桃叶渡。凌烟下了船,指着平六手中的竹笛说,你为我吹一曲吧。平六依言,一曲终了,曲终人散。
桃叶渡这里有许多很有名的故事。王献之迎桃叶,王徽之的梅花三弄。晋时王徽之泊船青溪,路遇桓伊。王徽之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素不相识,一曲梅花。
此邀笛,彼亦邀笛。
我初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人还在下关,踩在房梁上走平衡木的老鼠不知怎地脚下一滑,掉到床上被子间。
后来离开了盆景园草棚,搬到了城南。
城南,靠中华门,就是从前的聚宝门。是明时南京的正门。只是旧都威严不在,城楼上堆放着布扎的甲胄兵将,经风辗雨不知道多少年了,被风吹掉的颜色,破败却沧桑,看不清还以为是扎来祭祖的纸人。
近几年中华门重修过了,城墙上补的砖似乎刻意做旧过,混淆在一起分不清哪块是新的,哪块又活在六百年前。连带翻修的还有出门就是的长干巷。
长干巷的名气,大约是来自《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以前还会念诗的时候,每读到“常存抱柱信”这个典故,就觉得抱住的那个尾生实在太迂。我要是故事里那女人,反倒庆幸我没来——怎么能把一辈子毁在这么一个不懂变通的傻人手里。现在再想起,倘若真遇上这茬事,我恐怕会比那尾生更呆吧。
走到东长干巷的尽头,再往前就是邀笛步,也是城南。
城南是个难以一言蔽之的地方。耳畔满满懦懦地,尽是老南京话,虽在江南,却绝不是苏浙沪的吴侬软语,反而是扯自心肺心肺的喃倾。听不懂说了什么,却能懂在说什么。
城南,老城南。在新街口还是乡下的时候,这里就是市中心,城北渐渐繁华了,它仍在这里。默默地见证,不离,不弃。王族末路,但这一点凄茫却又在夫子庙卖衣卖鞋的喧嚣吵杂中消融殆尽了。
夫子庙也靠桃叶渡。我一直在想旧时的孔庙会是个什么样子。试子聚考的贡院与胭脂涨腻的销金窟仅隔一条秦淮河,听说是,又听说不是,总不真切。就像邀笛步到底还在不在一样不真切。
桂花糖芋苗的味道顺着幽深的巷子飘出来,泛白的雨棚,古黄的铜锅烧在煤基上。不由奇怪,我不是在邀笛步么,怎么又走到了柳叶街?
四下看看,确实实在邀笛步。
肩上突然被人拍了一下。我惊得回头,却见一个手持笛子的青年问我,这里,怎么会有人来?
我皱眉:这里不是邀笛步么?为什么我不该在这里。
他转身走了,我才猛然意识到,他穿了一身鹅黄的褙子,飘带束发,竟是一身明制的装束。
我隐约听见他离去时说了句,可是,你怎么会知道,这里叫做邀笛步?
—END—
停舟邀笛,平欣徵和凌烟。当初满脑子一直回荡这这句话,你为什么会知道,这里叫做邀笛步?
【以上写于庚寅年,具体日期不明】
嘛,既然是黑历史大赛……
停舟邀笛,真是想当年的想当年啊。写这篇的初衷完全忘了,总之这篇下去还接着写了好多篇啊好多篇,越写越渣。。。
【壬辰二月初一】
桃叶渡这里有许多很有名的故事。王献之迎桃叶,王徽之的梅花三弄。晋时王徽之泊船青溪,路遇桓伊。王徽之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素不相识,一曲梅花。
此邀笛,彼亦邀笛。
我初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人还在下关,踩在房梁上走平衡木的老鼠不知怎地脚下一滑,掉到床上被子间。
后来离开了盆景园草棚,搬到了城南。
城南,靠中华门,就是从前的聚宝门。是明时南京的正门。只是旧都威严不在,城楼上堆放着布扎的甲胄兵将,经风辗雨不知道多少年了,被风吹掉的颜色,破败却沧桑,看不清还以为是扎来祭祖的纸人。
近几年中华门重修过了,城墙上补的砖似乎刻意做旧过,混淆在一起分不清哪块是新的,哪块又活在六百年前。连带翻修的还有出门就是的长干巷。
长干巷的名气,大约是来自《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以前还会念诗的时候,每读到“常存抱柱信”这个典故,就觉得抱住的那个尾生实在太迂。我要是故事里那女人,反倒庆幸我没来——怎么能把一辈子毁在这么一个不懂变通的傻人手里。现在再想起,倘若真遇上这茬事,我恐怕会比那尾生更呆吧。
走到东长干巷的尽头,再往前就是邀笛步,也是城南。
城南是个难以一言蔽之的地方。耳畔满满懦懦地,尽是老南京话,虽在江南,却绝不是苏浙沪的吴侬软语,反而是扯自心肺心肺的喃倾。听不懂说了什么,却能懂在说什么。
城南,老城南。在新街口还是乡下的时候,这里就是市中心,城北渐渐繁华了,它仍在这里。默默地见证,不离,不弃。王族末路,但这一点凄茫却又在夫子庙卖衣卖鞋的喧嚣吵杂中消融殆尽了。
夫子庙也靠桃叶渡。我一直在想旧时的孔庙会是个什么样子。试子聚考的贡院与胭脂涨腻的销金窟仅隔一条秦淮河,听说是,又听说不是,总不真切。就像邀笛步到底还在不在一样不真切。
桂花糖芋苗的味道顺着幽深的巷子飘出来,泛白的雨棚,古黄的铜锅烧在煤基上。不由奇怪,我不是在邀笛步么,怎么又走到了柳叶街?
四下看看,确实实在邀笛步。
肩上突然被人拍了一下。我惊得回头,却见一个手持笛子的青年问我,这里,怎么会有人来?
我皱眉:这里不是邀笛步么?为什么我不该在这里。
他转身走了,我才猛然意识到,他穿了一身鹅黄的褙子,飘带束发,竟是一身明制的装束。
我隐约听见他离去时说了句,可是,你怎么会知道,这里叫做邀笛步?
—END—
停舟邀笛,平欣徵和凌烟。当初满脑子一直回荡这这句话,你为什么会知道,这里叫做邀笛步?
【以上写于庚寅年,具体日期不明】
嘛,既然是黑历史大赛……
停舟邀笛,真是想当年的想当年啊。写这篇的初衷完全忘了,总之这篇下去还接着写了好多篇啊好多篇,越写越渣。。。
【壬辰二月初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