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吧 关注:16,938贴子:72,732
  • 5回复贴,共1

对有关《阴符经》几个疑问的论证(壹)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百度


1楼2012-02-25 17:27回复
      自《阴符经》行世后,从唐代至晚清均不乏好事者对它进行研究和作注,但由于《阴符经》既佚作者姓名,又未标明成书年代,加以经文古奥,含意隐晦,使人难于理解,故众说纷纭,存疑颇多。拙文拟就有关《阴符经》的发现、传本、成书时代、作者以及它究属哪家的著作、应当如何评价等问题,试为论证。一、李筌⑴是否《阴符经》的最先发现者?
      《阴符经》旧题黄帝撰。《战国策》谓 ”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史记》谓“苏秦得周书阴符”,“阴符”之名,始见于此。但《汉书·艺文志》未录以“阴符”为名的经籍,而仅有《太公谋》八十一篇、《太公言》七十一篇、《太公兵》八十五篇。至隋代,《隋书·经籍志》始录有《太公阴符钤录》一卷、《周书阴符》九卷,但均不称“经”,亦均不题“黄帝”。至唐代,《新唐书·艺文志》首次著录《集注阴符经》一卷、张果《阴符经太无传》一卷、张果《阴符经辨命论》一卷、韦弘《阴符经正卷》一卷、李筌《骊山母传阴符玄义》一卷。
    在李筌“《骊山母传阴符玄义》一卷”下面注谓:
      筌,号少室山达观子,于嵩山虎口岩得《黄帝阴符》本,题云: “魏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筌至骊山,老母传其说。按此注系据李筌经注序,序中说:少室山达观子李筌,好神仙之道,常历名山,博采方术。至嵩山虎口岩壁中得阴符本,素书朱漆轴,以绛缯缄之。封云: “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上清道士寇谦之,藏诸名山,用传同好。其本糜烂,应手灰灭。筌略抄记。虽诵在口,竟不能晓其义理。因入秦,至骊山下,逢一老母,凿髻当顶,馀发倒垂,弊衣扶杖路旁,见遗火烧树,自语曰:“火生于木,祸发必克”。筌惊而问之曰:此是《黄帝阴符》上文,母何得而言?”母曰:“吾受此符三元六周甲子矣。”……乃坐树下说阴符玄义。与此同一说法的还有《集仙传》和《神仙感遇传》。正由于李筌扬言是他发现《黄帝阴符经》,并且伪托骊山母授阴符玄义而作经注,因此便造成了李筌是《黄帝阴符经》的最先发现者或李筌就是该经造作者的说法;加之宗教传记的神秘渲染,这种说法的影响就更为深远了。
      考《唐书》无李筌传记。《集仙传》称其仕至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著有《太白阴经》。《神仙感遇传》中说他曾在唐玄宗开元年间为江陵节度副使、御史中丞,有将略,著《太白阴经》十卷、《中台志》十卷。说他当时为李林甫所排,位不大显,意人名山访道,不知其所之。又《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序》记载,李筌在唐永泰四年⑵为河东节度使。《进太白阴经表》记载,李筌在唐乾元⑶二年为幽州刺史并本州防御使。从这些记载来看,李筌是唐玄宗前后时人。
      可是在唐高祖武德七年欧阳询所编修完成的《艺文类聚》中,便在 “木部上”引有“阴符曰:火生于木,祸发必克”的句子。岳珂《宝真斋法书赞》卷五著录有《欧阳询帖》,末行题《黄帝阴符经》,“贞观十一年丁酉岁九月书与善奴”。另,《随隐漫录》卷五记载常州澄清观有褚逐良《阴符经》;《楼钥玫瑰集》卷七二有褚遂良《阴符经跋》;邹沂⑷《黄帝阴符经注解》中说,褚遂良得太极真人所注本于长孙赵国公家;明汪珂玉《珊瑚纲》卷二十,王弇州《褚登善阴符经跋》说:“阴符经古未有,自唐初褚河南先后奉命书百七十卷,今石刻存者,贞观六年行草一卷,永徽五年正书一卷,而欧阳渤海亦有贞观六年正书一卷,皆绝妙”。这都说明在李筌进书之前,已有《黄帝阴符经》行世,不然,欧阳询何能引述经句子唐初武德之时?欧阳询、褚遂良又何能书帖于唐贞观、永徽之年呢?尽管欧阳询、褚遂良书帖之事未必确实⑸,但欧阳询《艺文类聚》所引,实见于卷八十八、木部上,字句一点不差,这岂是偶合?!既使如《黄帝阴符经疏序》这样的渲染神秘之作,也以曲折的形式反映出骊山下一老母亦知有《阴符经》“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句。所以我认为在李筌作经注之前,在唐初便已有《阴符经》行世了,不过传本极少,藏之甚秘,知道的人很少。自从李筌得传本并假托骊山母授阴符经玄义而作注解后,影响扩大,加之好事者为抬高《阴符经》之尊严与李筌身价,渲染以神秘色彩,这便造成了李筌首先发现或者造作《阴符经》的错误说法。
    


    2楼2012-02-25 17:33
    回复

      《黄瑞节附录》还说:
        按骊山老母注与蔡氏本, “我以时物文理哲”为书之末句,褚氏本与张注本其下有二十一句百十四字。这说明所谓褚遂良传本,更是他人伪托而晚出。因为褚氏本、张注本后有增补文字。
      再据清永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阴符经考异一卷》中说:
        (朱子)语录载:闾丘次孟论《阴符经》“自然之道静”数语虽六经之言无以加,朱子谓闾丘此等见处尽得,而杨道夫以为《阴符经》无此语。盖道夫所见,乃骊山老母注本,以“我以时物文理哲”为书之末句,故疑其语不见于本经也。这说明明代学者杨道夫(慎)也认为“我以时物文理哲”之后的文字非本经之文,乃后人所增,凡在“我以时物文理哲”后增加二十一句百十四字的传本,便属晚出本,并非本经。我认为杨道夫的断语较合实际。今考察其前后文句含意,其文字风格与含意均有所差异,前文是黄老学派的哲学思想在政治、军事斗争方面的运用与发挥,属于道、法、术思想之融合体,而后文则纯系讲阴阳相推相胜,属演《易》,乃是后人书于原经文后的心得。两者内容虽有联系,但毕竟还是有所不同。况且在明《正统道藏》中,所辑《阴符经》注本,如赤松子等十子《黄帝阴符经集解》、侯善渊《黄帝阴符经注》、俞琰玉吾叟《黄帝阴符经注》、任照一《黄帝阴符经注解》、黄居真《黄帝阳符经注》、沈亚夫《黄帝阳符经注》、蔡氏《黄帝阴符经解义》、肖真宰《黄帝阴符经解义》、唐淳《黄帝阴符经注》、刘处玄《黄帝阴符经注》,其经文亦均起“观天之道”而终“我以时物文理哲”。故可肯定,《阴符经》的原经文是起“观天之道”而终“我以时物文理哲”。又,上列传本,经文亦不尽一致,作注者以己见修改、增加文句,造成混乱,使读者莫衷一是。如李筌《经注》中“天发杀机,龙蛇起陆”句,有的注本作“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星辰陨伏”,或“天发杀机,星辰陨伏。地发杀机,龙蛇起陆”。按,在“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之后,经文为“天人合发”,明明是“天”“人”相对而提,讲的是天人之际的关系,并未把“地”排列进去,因而修改为天地人三才并列,显然失原文意旨。再如李筌《经注》中“天人合发,万变定机”句,有的《经注》作“天人合德,万变定基”,或“天人合发,万化定基”。明明“天人合发”是指“天发杀机”和“人发杀机”,要在天人合发杀机的社会形势下,在万变中当机立断,掌握时机、决定机谋。后两《注》显然是对李筌《注》经文作了修改,这样,便弄巧反拙,失原意远矣。因而我认为那些与李筌《经注》经文不同的传本,虽然都是宋以前已有,但均属晚出本。现存李筌《黄帝阴符经疏》“我以时物文理哲”句前的经文,才是在唐代中叶行世的《阴符经》的基本面貌,亦即《阴符玄义》的基本面貌。
      经文为: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天人合发,万变定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不能见,莫不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馀,至静则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死者生之根,生者死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三、成书时代及其作者 ?
      


      4楼2012-02-25 17:33
      回复
          《阴符经》出现于唐代,但成书时代及其作者,则属悬案,历代不少著名学者虽有所议论,可是说法不一,相互抵梧。
          宋黄庭坚《山谷题跋 ·跋翟公巽所藏石刻》⑽中说:
          《阴符经》出于唐李筌,熟读其文,知非黄帝书也。盖欲其文奇古,反诡谲不经,盖糅杂兵家语作此语。又妄托子房孔明诸贤训注尤可笑,惜不经柳子厚一掊击也。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阴符经一卷》中说:
          右唐少室山布衣李筌云:《阴符经》者,黄帝之书。或曰受之于广成子或曰受之玄女。或曰黄帝与风后玉女论阴阳六甲,退而自著其书。
          宋朱熹《阴符经考异》中说:
          《阴符经》三百言,李筌得于石室中,云寇谦之所藏,出于黄帝。河南邵氏以为战国时书,程子以为非商末即周末。世数久远,不得而详言。以文字气象言之,必非古书,然非深于道者不能作也。 ……或曰此书即筌之所为,得于石室者伪也。其词支而晦,故人各得以其所见为说耳。筌本非深于道者也。是果然欲?吾不得而知也。
          《朱子遗书 ·阴符经考异》中庐陵黄瑞节附录:
          邵子曰:《阴符经》七国时书也。伊川程子曰:《阴符经》何时书 ?非商末则周末。若是先王之时,圣道既明,人不敢为异说,及周室下衰,道不明于天下,才智之士甚众,既不知道之所趋,故各自以私智窥测天地,盗窃天地之机。又曰:《老子》甚杂,如《阴符经》却不杂,然皆窥天道之未至者也。……以愚观之,商自帝乙前多贤君,乱独受尔,先王之道未散,下无特为书者;周末文敝,百家竞出,虽大道既隐,而实各有所闻,邵子专指为战国时书,宜可信然。非战国尝为人用者也,意者山林之士作欤,亦可大奇矣。
          明胡应麟《笔丛·四部正伪》中说:
          ……杨用修直云:筌作非也。或以唐永徽初褚遂良尝写一百本,今墨迹尚存。夫曰:遂良书则既盛行当世,筌何得托于轩辕?意世无传本,遂良奉敕录于秘书,人不恒靓也。余按《国策》,苏秦于诸侯不遂,因读阴符至刺股,则此书自战国以前有之,而《汉书艺文志》不载,盖毁于兵火。故《隋志》有《太公阴符钤录》一卷,又《周书阴符》九卷,未知孰是,当居一于斯。或疑季子所攻必权术,而《阴符》兼养生。夫《阴符》实兵家之祖,非养生可概也。此书固匪黄帝,亦匪太公,其为苏子所读则了然。   清姚际恒《古今伪书考 ·阴符经》中说:
          此书言虚无之道,言修炼之术,以 “气”作“炁”,乃道家书,必寇谦之所作而筌得之耳。其云得于石壁中,则妄也。……或谓即筌所为,亦非也,褚遂良书之以传于世。
          黄云眉《古今伪书考补证 ·阴符经》中说:
          ……此乱世之书也,奈何欲上污古圣也哉! 《史记》:“苏秦得《周书阴符》而读之。” 《索隐》引《战国策》谓:“《太公阴符》之谋。”则《阴符》或即《太公兵法》?然《风后握奇经》传有吕尚增字本,此《阴符经》义殊不类,而以为出于黄帝,殆所谓无稽之言也。(《此君园文集》卷二十五)
          眉按: ……杨慎谓:“《阴符经》盖出后汉末。唐人文章引用者,惟吴武陵《上韩舍人行军书》有“禽之制在气”一语;梁肃《受命宝赋》有“天人合发,区宇乐推”一语;冯用之《权论》、《机论》两引用之。此外绝无及之者。”(《升庵全集》卷四十六)可知唐人见此书者极少,而慎犹疑为汉末人作,何也。
          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道家类·阴符经解一卷》中说:
          案《隋书 ·经籍志》,有《太公阴符钤录》,又《周书阴符》九卷,皆不云黄帝。
          《集仙传》始称唐李筌于虎口岩石室得此书。题曰:
          “大魏真君二年七月七日,道士寇谦之藏之名山,用传同好。”已糜烂。筌抄读数千篇,竟不露其意,后于骊山迁老母,乃传授微旨,为之作注。其说怪诞不足信。胡应麟《笔丛》,乃谓苏秦所读即此书,故其书非伪,而托于黄帝,则李筌之伪。考《战国策》载,苏秦发箧得《太公阴符》具有明文。又历代史志,皆以《周书阴符》著录兵家,而《黄帝阴符》人道家,亦足为判然两书之证。应麟假借牵合,殊为未确。
        


        5楼2012-02-25 17:33
        回复
            嘉锡案: ……昔晋哀帝兴宁二年,紫虚元君上真司命南狱魏夫人下降,授弟子杨羲以上清真经,使作隶写出,以传句容许谧并第三息许拥,事见《真诰·运题象》,于时所出道经甚多,《黄庭经》即出于是时。……其后杜京产将诸经书往剡南,吾疑《阴符经》即为此辈所作。以其有强兵战胜之术,故京产弟子孙恩,遂因之以作乱。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阴符经》中说
            ……清眺际恒曰:“必寇谦之所作,而筌得之耳。”……王谟“《阴符》是太公书兵法,以为黄帝书固谬。余则谓其文简洁,不似唐人文字,姚、王所言甚是。特亦未必太公或寇谦之所作,置之战国末,与《系辞》、《老子》同时可耳。盖其思想与二书相近也。
            上述诸家之判断,廻然不一。有商末、战国、战国末、后汉末、晋哀帝时杨羲、北魏寇谦之、唐李筌等诸种说法。究竟何说较切合实际呢 ?我认为,著作与历史条件、思想源流以及时代文字风格,均有密切关切。在商末,不可能出现如“天有五贼,见之者昌”、“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禽之制在炁”等这样高的思想水平与文字水平的作品。汉代,特别是在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基本上已成为统治思想,影响政治、文化各领域,不大可能产生一部不涉及“刑德”,不提“仁义”,摈弃“礼乐”,只强调天道、法、术思想的著作。晋代的杨羲,笃信道德,伪托神仙下降造作经书,讲究的是炼养与符录,不是对黄老学派的哲学思想有深研者,更不是运用黄老哲学思想于政治、军事斗争的理论家与实践者。
            北魏寇谦之,也曾造作道经,他主要是提倡宗教礼度,改革天师道 (或称五斗米道),是新天师道的领袖,也不是深研黄老哲学与军事思想的人。唐代的李筌,对黄老之学及军事理论是有较深的研究,且唐高祖武德之后,朝廷亦累有求书之举;但在朝廷对文籍细加整比之下,李筌未必敢托古造作这种有一定煽动性的经书,同时他也写不出这么意深文简的文章;况且在李筌《经注》本行世之前,欧阳询《艺文类聚》早已引用《阴符经》中“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句,故显然非李筌所作。我认为《阴符经》成书时代,还是梁启超所谓“置之战国末”的论断,较为切合实际。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新起并取得巩固地位的社会转变时期。早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由于诸侯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发展的不平衡,便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诸大国相互争霸的局面。到了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经诸侯长期争霸,形成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雄”激烈斗争的形势。强者力谋扩张而统一天下,弱者力图自卫以求存,各施纵横捭阖,相互斗智斗力,形势错综复杂,战争烽火连年。这时候诸侯都想在剧烈的斗争中制胜,各自广罗策士,热衷权谋。在这样的客观社会形势下,讲究政治、军事、权谋的各种学说,得到了发展。伊川程子就曾说:“若是先王之时,圣道既明,人不敢为异说,及周室下衰,道不明于天下,才智之士甚众,既不知道之所趋,故各自以私智窥测天地,盗窃天地之机。”⑾意思即是说《阴符经》乃战国乱世之书。我认为把作品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是很有见地的分析方法。这么说,《阴符经》是否就是七国时的作品呢?我觉得也还不是。从《阴符经》论说人事必须暗合天道与“天人合发,万变定机”的思想内容看,是战国时期复杂的斗争形势在哲学思想上的反映,但从全篇经文的思想内容看,它显然是道、法、术诸子思想的融合体,是战国末期的作品。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制度的大变革,封建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哲学思想的发展,出现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历史时代。所谓“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农家、纵横家、兵家等学派,在礼治与法治、王道与霸道、天与人、名与实、人性善恶、宇宙本体等问题方面,各派代表不同的级级、级层,反映出在社会政治思想和学术观点方面的分歧和对立。长期“七雄”争霸,西方的秦国最为强盛,由秦统一全国,已成必然趋势,这种趋向统一的形势,也反映到思想领域上来,即各家思想也出现调和、融合的现象;同时由于“学在官府”的瓦解,游说之士可以自由往来诸国游说、辩论与著述,创造了学术交流的有利条件,所以到战国末期出现了《韩非子》。韩非(公元前280年至公元前233年)把商鞅、申不害、慎到的“法”、“术”、“势”结合起来,为秦王提供了加强其统治的政治理论。其后又有吕不韦,要他的幕客汇编《吕氏春秋》,“兼儒墨,合名法”,容纳了各家的学说,形成了“杂家”。我认为,《阴符经》是以重视“守时以行”的稷下黄老学派的道家思想为基点,融合了“法”、“术”、“势”、“兵”、“阴阳”等诸家思想的一部经书,因而它可能是成书于战国末期。
          


          6楼2012-02-25 17:33
          回复
            收集的资料很全,居然有没回复倒是挺奇怪,且不管他真伪难辨,其中玄妙只作为悟道第一本经书。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1-04-06 00: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