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吧 关注:26,069贴子:79,461
  • 5回复贴,共1

【朝代介绍】元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河南1楼2012-02-26 11:10回复
    疆域



    IP属地:河南4楼2012-02-26 11:12
    回复
      2025-08-14 12:56:47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行政区划
        元帝国是世界历史上疆域最广阔的帝国。
        从疆域的广阔度来说,连后来的清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也不能和蒙元帝国相提并论。《元史·地理志》言元帝国的疆域是:“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帝国划分为中书省和十个行中书省,以及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地区。
        蒙元统一后的疆域是:北到北冰洋沿岸(包括西伯利亚大部),南到南海诸岛,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中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鄂霍次克海,全国划分为由中书省所直接管辖的首都附近的腹里地区(即今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由宣政院(初名总制院)所管辖的吐蕃地区(今西藏),以及10个行中书省(分别为陕西、辽阳、甘肃、河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岭北行中书省)。


      IP属地:河南5楼2012-02-26 11:12
      回复
          元惠宗在位之初,右丞相伯颜的势力很大,把持着朝政,甚至一度不把元惠宗放在眼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惠宗与伯颜的矛盾日益尖锐,后来在伯颜之侄脱脱的帮助下,元惠宗终于成功地废黜了伯颜,并控制了政局。
          至正三年(1343),元惠宗下令修撰《辽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
        明朝独立
          元帝国后期,蒙古统圌治者变本加厉向汉人收取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汉人被压迫被掠夺更为严重。在泰定二年(1325)就发生了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圌义。
          蒙古统圌治阶级内部却在为争权夺利而互相征战,因此加速了帝国的衰落。至正十年(1350),元政圌府下令变更钞法,铸造“至正通宝”钱,并大量发行新“中统元宝交钞”,但导致物价迅速上涨。次年(1351),元惠宗派贾鲁治黄河,欲归故道,动用民夫十五万,士兵二万。而官吏乘机敲诈勒索,造成不满。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决定在5月率教众发动起事,但事泄,韩山童被捕杀,于是刘福通带韩山童之子韩林儿杀出重围,指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打出“复宋”旗号,以红巾为标志,其后郭子兴等人也纷纷加入。彭和尚亦在湖北扶助徐寿辉起圌义。至此揭开了大元灭亡的序幕。蒙古政圌府则派兵镇圌压各地红巾军,由丞相脱脱亲自督战攻徐州起圌义军芝麻李部,一度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至正十四年(1354年),脱脱率军围攻高邮起圌义军张士诚部,被朝中弹劾,功亏一篑。至正十六年(1356)到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继承了病逝的郭子兴的地位,并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攻占了江南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在北方察罕帖木儿(李察罕)和李思齐等元军将领则开始对北方红巾军展开反攻。至正二十三年(1363),北方红巾军在安丰之役中败给新兴并降蒙的张士诚,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南下投奔朱元璋,随后被杀。朱元璋在击败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其它南方起圌义军和南方大元势力后,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协助下,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蒙古在内地的统圌治结束。图干铁木尔北遁,朱元璋认为他顺天明命,给他上谥号为“顺帝”。
          北迁的蒙元退居漠北,仍沿用元作为国号,与明政圌权对峙,“北元”。1370年,元惠宗在上都(今会宁)病逝。
          明洪武元年(1368,元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徐达率军攻陷元大都(今北京),元惠宗北逃至上都,后逃到应昌,并多次组织反抗,失败后在应昌去世。在明军的继续追击下,元廷逃离中原,最终来到漠北,与明军对峙。
          明太祖第六次北征的结果影响巨大,乌萨哈汗脱古思帖木儿逃走后被其部将也速迭尔(阿圌里不哥后裔)缢杀。从此以后,自忽必烈传下来的成吉思汗的嫡系黄金家族对元政圌权的控制开始崩溃,大多数蒙古部落宣布自立。
          洪武三十一年(1399),分布在叶尼塞河上游沿岸的吉尔吉斯部首领鬼力赤,否认脱古思帖木儿之子额勒伯克的宗主圌权,将其打败并杀死,取得了统圌治各部的霸权。额勒伯克之子坤帖木儿继位后也于建文四年(1402)被鬼力赤杀死,大元去国号灭亡,改称鞑靼。


        IP属地:河南8楼2012-02-26 11:17
        回复
          经济发展
          综述
            由于蒙古的势力扩展到了西亚地区,使得欧洲与大元的交往更加频繁,技术交流更加迅速。帝国的经济仍以农业经济为主,生产技术、垦田面积、粮食产量、水利兴修以及棉花泛种植等都超过了前代。因漕运、海运的畅通及纸币的流行,是蒙古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以纸币作为流通货币的政权,建立起世界上最早的完全的纸币流通制度,比欧洲早了400多年(元末时因滥发纸币而造成通货膨胀)。商业也极度繁荣起来,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帝国之一。
          农业生产
            由于长期的战争,使得北方人口下降,农田大量荒废为牧场。在内地先进农业经济的影响下,蒙古统治者逐渐放弃落后的游牧经济和剥削方式,实"以农桑为急务"的政策。
            忽必烈在位期间,先设立劝农司,后又更名为司农司、大司农司,派出许多劝农使分赴各地整顿农桑。元政府又将《农桑辑要》一书颁行各路。
            蒙古推行了军屯、民屯及军民和屯等屯田措施。此外,还采取了兴修水利等其它许多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于是,各地的农业生产逐渐获得恢复和发展。棉花种植的逐渐推广,是农业生产上的一项重要成就。
            在土地占有关系上,基本上沿袭辽金及南宋的传统,佃户从事生产的租佃关系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在蒙元时期,佃户的地位又有所下降。
            同时还存在着落后的驱口。他们另有户籍,称驱户、驱丁。非经放良或赎买,不能改籍。驱口作为奴隶制的残余形态,直到明朝独立才消失。
            土地兼并的趋势继续发展。随着土地兼并的恶性发展,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社会危机迅速加深。
          赋役制度
            赋税制度,主要有税粮和科差两项。税粮南北不同,北方分为丁税、地税;南方则沿袭南宋旧制,按地亩征收两税。科差行于北方者,包括丝料、包银和俸钞三项。南方科差则有户钞、包银。
            差役,按里甲户等编派,如坊正、里正、仓官及库子等。又有修城、开河、筑堤、运输等力役。差役极为繁重,给劳动人民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官吏收钱的名目:部属参见要“拜见钱”,逢年过节要“追节钱”,生辰祝寿要“生日钱”,迎来送往要“人情钱”,无事白耍称“撒花钱”,例行公事要“常例钱”,论诉官司要收“公事钱”等等手工业生产。
            官营手工业作坊,生产规模都很大,内部分工更细。官营手工作坊服务的对象,主要是蒙古统治者。
            实行匠户制度。工匠另编户籍,称为匠户。元代匠户分为军匠、系官人匠。此外,还有投下匠户。匠户职业世袭,非经放免,不能脱籍。
            棉纺织业取得了突出的发展。在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推动下,松江乌泥泾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同时,丝织业也有一定的发展。其中如杭州等地的私营丝织业作坊,在元代后期达到较大的规模。
            制瓷业有新的发展。景德镇是全国最大的制瓷中心,产品精美,其中的青花瓷最为著名。其余如龙泉窑、钧窑、定窑等,都继续得到发展,产品远销海内外。
            此外,矿冶、造船以及印刷等行业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商业的发展
            大都(北京),不仅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而且是当时国际上著名的大都市,吸引了东西方很多国家的商队和使团。
            其它重要城市,多集中在水、陆交通沿线,其中运河和长江沿岸的商业城市进一步发展起来,如扬州(今属江苏)、集庆(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平江(治所在今江苏苏州)及杭州(今属浙江)等。此外,沿海的广州(今属广东)、泉州(今属福建)、福州(今属福建)、温州(今属浙江)及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等,都是重要的外贸港口。
            沿袭前代的专卖制度,从盐、茶、酒、醋到农具、竹木,无不列入专卖范围。其中最重要的则是盐。元政府也设立市舶提举司,严密控制海外贸易。
            忽必烈时,先后发行了中统元宝钞和至元钞。以后,几代大汗曾变更钞法,并铸造过铜钱,但都行之不久。元末,滥发纸币,结果纸币贬值,激化了社会矛盾。
          


          IP属地:河南12楼2012-02-26 11:22
          回复
              斡脱原是由中亚贵族出资交商人们经营的商业组织,即商队、伙伴的意思。斡脱们放出的高利贷称斡脱钱。元帝国时期,斡脱钱横行,元政府也先后设置斡脱所、斡脱总管府,以牟取暴利。
            对外贸易
              促进了蒙古的国际化。从对外影响范围、往来国家数量和国际地位角度比较。有优惠的通商政策使上都、大都、杭州、泉州、广州已具有国际化都市的色彩,泉州港成为国际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旅行家、商人、传教士、政府使节和工匠,由陆路、海路来到元帝国,他们当中的部分人长期旅居大元,有些人还担任政府官员。据统计,这些人分别来自波斯、伊拉克、阿速、康里、叙利亚、摩洛哥、高丽、不丹、尼泊尔、印度、波兰、匈牙利、俄罗斯、英国、法国、意大利、亚美尼亚、阿塞拜疆、阿富汗等国。归国后一些人记录了他们在中国的见闻。正是这些游记,使西方人第一次较全面地把握了中国和东方的信息,一个文明和富庶的中国真实地展示在世界面前。这些信息改变了欧洲人对世界的理解和熟悉。学术界普遍认为,马可波罗等人的著作对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开创了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最繁荣的时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由南宋的50多个增加到140多个。海路到达非洲海岸,陆路往来直抵西欧,统一的环境为国际间、地区间的交往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史称“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在大量阿拉伯人、欧洲人涌向东方的同时,元代中国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对周边国家、中亚、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了解更加清楚,足迹甚至延伸到西亚和西欧。人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和介绍,不再局限于道听途说,而大多是亲身经历。如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一书,所记印度洋沿岸和南海各国史实“皆身所游览,耳目所亲见,传说之事,则不载焉”。该书记录了数百个地名,以及各地的山川险要、气候物产、人物风俗,与大元国的经济、文化交往情况等等,多属前人未载内容。类似的文献还有《西游记》、《西游录》、《北使记》、《西使记》、《真腊风土记》、《异域志》等,反映了元代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新熟悉和开阔的文化视野。
            交通
              为了满足大都的粮食、物资需要,除了利用陆路和运河交通外,又开辟海运航线。海运成本低廉,终元之世,深受重视。
              修治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大运河原为隋朝时修建,元代为补充修建)。其中主要有从山东的济宁(今属山东)到东平(今属山东)段的济州河,从山东东平到临清(今属山东)段的会通河,自大都至通州(今属北京)段的通惠河等。


            IP属地:河南13楼2012-02-26 11: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