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吧 关注:3,397贴子:14,37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代昏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1楼2012-02-26 11:40回复
    然而对于一个这样生于纷乱年代的人。真的这么单纯的是一个废物吗。


    3楼2012-02-26 11:41
    回复
      刘禅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对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
      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响晋国对蜀地百姓政策的宽松。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
      隐藏自己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
      和机智。周寿昌的《三国志集解》评价阿斗说:“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所
      以说,后主刘禅不失为“通明智达”的一代君主。小时侯,我老子教育我时,可我总是一
      个耳朵听,一个耳朵冒,听到不顺耳的地方,还想顶上两句。我的小儿子更是门里出身,
      我的每一句话,儿子不仅不听,而且认为句句多余。一次,我说多了,儿子气愤地说:“
      等你老熊老了,我再跟你算帐!”我之所以如此罗嗦,就是为了说明:人和人其实很难长
      期相处,父子尚且不行,又何况君臣关系呢?
      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而事实上,对于事无巨细,大权独
      揽的诸葛亮,刘禅也基本上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按照常规,诸葛亮本应还政
      与刘禅。北伐前夕,诸葛亮依旧把22岁的刘禅当作孩子,特派心腹“监管”,“后主益严
      惮之”。不仅如此,还在《前出师表》中,透露出对刘禅的种种不满,象对待孩子一样提
      耳面教刘禅的“亲闲臣,远小人”,而青年天子刘禅从大局考虑,委曲求全。
      诸葛亮的违背了先主辅政的嘱托,进而代政,并长期大军在外,犯了君臣大忌。尽管刘禅
      与诸葛亮君臣之间也存在着些许不谐,而刘禅也是为大局着想,克制自己。诸葛亮用人失
      误后很内疚,后主安慰说:“胜负兵家常事。”诸葛亮自贬三级后不久,为了不影响诸葛
      亮的权威,等诸葛亮打了胜仗后,刘禅及时恢复诸葛亮的职务。诸葛亮死的消息传来,刘
      禅连日伤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
      相迎。诸葛专权对后主很有刺激。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反对为其立庙。但在众人的一再要
      求下,阿斗也没有固执己见。
      


      4楼2012-02-26 11:42
      回复
        尽管如此,刘禅还是没有丢掉诸葛亮这面旗子。如此行事,既得人心,也顺民意,从而保
        证了政局的长期稳定。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时不清醒,
        野蛮的路线斗争也就不可避免。!青年帝王刘禅对此却能从长远着眼,如此得体地
        处理权臣问题,也可谓亘古未有。如此贤德的领导,在专制制度的历史长河中,也是奇迹
        。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后主刘禅不仅有肚量,而且很有头脑。诸葛亮急于北伐,青年帝王刘禅头脑非常清楚,规
        劝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 葛亮置自己的规劝与不顾,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
        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可惜大将姜维继续在外长期用兵,
        讨伐曹魏,蜀国的国力财里继续被大量被消耗在战场上。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
        刘禅唯恐蒋琬犯诸葛亮老毛病,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
        ,以乘其衅。”魏延造反,却表奏杨仪造反。后主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曰:“
        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
        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
        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
        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治体制。
        


        5楼2012-02-26 11:42
        回复
          后主刘禅不仅分析问题有头脑,而且处理问题也很果断,有人情味。刘琰的妻胡氏入贺太
          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刘炎的猜疑,导致了恶性事件。刘禅接受教训,马上废除
          了大臣妻子母亲宫廷朝贺的礼节。对于姜维等人把蜀国衰落责任推给宦官黄皓时,后主并
          没有委过与人,只是说:“区区一个太监,不过是一个听喝的。”夏侯霸的父亲为黄忠所
          杀,刘禅安抚前来投降的夏侯霸时,说:“你父亲的遇害,非我先人所为。”一语带过之
          后,套近乎说:“我的儿子还是你外甥哩!”魏延叛乱被杀,后主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
          ,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
          


          6楼2012-02-26 11:45
          回复
            蜀国后期国力实在微弱,不是全都因为他


            7楼2012-02-26 11:48
            回复
              后人认为:“后主能作此语
              ,亦非非常。”在待人接物等方面,刘禅的胸襟比他父亲刘备要大气的多。


              8楼2012-02-26 11:49
              回复
                庞永认为:“残暴之君在位,臣民颂他为救星;仁德之君在位,百姓视他为赘疣。”孟德
                斯鸠说:“那种历史记录读来乏味的国家是幸福的。”王学泰说:“统治者的招抚政策能
                使更多老百姓活下来,无论在当时老百姓来看,还是从当代历史学的角度来看,都应该是
                一件好事。


                11楼2012-02-26 11:51
                回复
                  因为被招安的老百姓不必再用生命的代价去换得一日之果腹;从历史的发展角
                  度来看,少破坏一些社会财富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12楼2012-02-26 11:51
                  回复
                    作为一个普通人,甚至换一个历史环境背景来讲,他可能有过人的谋略和机智。
                    然而这么多元化的一个人。
                    当史册上为他书下“后主刘禅,昏庸无能”云云时,他的历史形象——一代昏君,就这么被主观地断定裁决了,有多少人提起后主,想到的除了“扶不起的阿斗”和“乐不思蜀”便再无旁物了呢。


                    13楼2012-02-26 11:57
                    回复
                      嗯。


                      14楼2012-02-26 11:57
                      回复
                        话说到头 就是老罗的演义坑爹


                        IP属地:北京15楼2012-02-26 13:50
                        收起回复
                          多少人把演义当历史书看了啊。唉。


                          16楼2012-02-26 14:01
                          回复
                            有木有很久?2月份的。可是之前貌似都是一中吧…


                            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2-03-08 19:45
                            回复
                              是的,刘禅的心胸此刘备宽广


                              来自手机贴吧18楼2012-03-31 19: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