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吧 关注:1,192,910贴子:8,759,412
  • 4回复贴,共1

读中日新生代作家佳作集粹有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百度


1楼2012-02-26 18:09回复

    金城出版社整理的这套中日新生代作家佳作集粹,说实话,无论从印刷质量上还是选材的对应性上,个人感觉都是稍稍有所欠缺。将日本以芥川奖大江健三郎奖文艺奖等纯文学代表奖项的作品和提名作品,与在国内更接近于通俗作品的安妮宝贝、张悦然、麦家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总觉得让人感觉怪怪的。要比这类作品,其实直木奖那类作品比较合适——就譬如说万城目学这样的作者的作品。
    当然,这种比较也不是没有意义,因为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上来比较和分析中日新生代作家作品在文学上比较价值。而且,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种比较也是可以进行的。要知道中国的新生代作家大多脱离了体制,自己凭借自己的笔在世界上求生。而日本即使是纯文学作家,依然是要凭借自己的笔来求生。这样的比较正好可以看出在通俗和文艺之间游走的作家们,是如何在中国和日本的环境中求生,还可以反映出纯文学在不同国家发展的程度和所面对的种种困境。
    我首先表达一下我整体的感觉,日本纯文学继承了日本作者一贯的细腻风格,不论男性作者或者女性作者,在我读到的纯文学类作品中,都体现了一种极其细腻的心智和易感的殇。我不能说这是一种女性化倾向,毕竟在通俗文学界还有大量的,如同三岛由纪夫所说的男子气息的文字,可是现在这些文学作品确实与三岛由纪夫乃至于无赖派那种狂放而激扬的风格想去甚远。体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内卷化倾向,也许和女性得奖者不断增加有关么?而另一方面,中国新一代作家里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区别实际上已经非常难以界定。以文学期刊为代表的纯文学作品,读者和作者的范围实在是太过于狭窄,而自由写手往往依赖网络,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不间断的讨好作者。还有一些作家,干脆就不再继续写作,而是转向电视剧编剧等方面……令人不由得扼腕啊……总体来说,中国文学似乎分裂成了两个不相关联的世界,一个是继承了七八十年代那一批作家那种现实主义混合了欧洲舶来的先锋主义所构架的作品体系,从表现手法到叙事方式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也许是世界先锋文学本身也陷入了这样的僵局?我不清楚,自从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译文》杂志倒掉以后,我实在是找不到好的介绍欧美纯文学的地方了……而另一批,似乎接受了很多日本文学(有可能经过台湾)的影响,同样体现了那种对个体的关注,一样非常纤细敏感的文章风格……只是和日本同类的作品比较,体现出了一些明显的特质,这种特质实际上表现在文章中就给人一种作品缺乏内省意识的感觉,既无法如同现代日本作品中那样以描写的方式表达出来,也无法像永井荷风和杜拉斯那样把情感融合在描述之中,形成那种浓郁的如同**本身的感觉。最后,还要补一条,就是以网络文学为代表性的一批嬉笑怒骂的小说,这其实也是非常有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
    上面尽是一些空谈,我下来以几位作家的实际例子来说明一下。日本新生代作家,有一位知名度是相当的高——绵矢莉莎,以天才少女出名的她实际上经历上和我们一大批八零后作家很有可比性!作为最年轻的芥川奖得主,也是以感情的描写为主。甚至是连游走在纯文学和通俗文学之间的状态都接近于我们那些年少成名的作家们。令她一下子成为焦点人物的作品——《欠踹的背影》130芥川奖获奖作品,上她的特点就非常的明显,而且和某些中国作家的作品非常相似。开篇第一句:“孤寂发出鸣叫声,犹如高亢清澈的铃音,刺痛了耳膜,让我的心纠结起来。”如果我们稍微翻翻历史,这样的行文方式实际上是张悦然和安妮宝贝之类的中国作家也非常喜欢的模式。这种带有强烈的通感性质的比喻,达到一种华丽的,而又有点文艺气质的表达方式,实际上确实可以给整个文章添了一些亮点。不过,应用这种方式也是有高低贵贱之别的,就想韩少说郭小四一样,没有对错有贵贱。某些人,尤其是国内的知名那啥,这种比喻充满了艳俗和拜金,总是比喻一些他的读者都只能想象的东西——是谁我就不说了省的被喷。最受不了,就是经常还美其名曰这是学习了欧美知名作家的风格,譬如说卡波特的《蒂凡尼的早餐》。我真的不知道你是不是只看了奥黛丽·赫本的电影,写出:“不管是非洲的茅屋还是别的什么,我希望郝莉也找到了她的归宿。”的卡波特看到你写的那些艳俗的比喻会不会对你吐吐沫……更关键的是,就算是故事构成上,我们的这部分作家延续了继承了日本那充满了暗示和内卷化的文字,却很明显受到了影视等视觉化的因素的影响。将这种内卷化的,很难表的的具象化的文字套用到非常视觉化的故事构架中。就好像用私小说的语言方式来叙述一个宏大构架的故事一样。给人一种极端的违和感,或者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就是穿得像**一样的淑女这种感觉……做个比较,就是《欠踹的背影》和《收获》上刊载的《誓鸟》。不可否认,张悦然女士应当也是发现了这个问题,这种细致的非具象化的文字适合小段的描写,而不适合来讲故事,她运用了欧洲后现代文学中常见的碎片化手段,配合以中国独有的词的上阕下阕的分割方式,将自己的文章,如同安妮宝贝早期的文章一样,把整个故事完全碎片化,使之成为无数个独立的短片。总体来说,效果实在是一般般,虽然和适合某些读者(那些读文章不超过1k字就满足了的网上时间碎片化的浏览者之类),但是就文学表现力而言,完全的破坏了整体的文章的故事构成,叙事结构被打的七零八落。


    2楼2012-02-26 18:10
    回复
      o(* ̄▽ ̄*)ブ


      4楼2013-07-04 21:45
      回复
        哇。。。。为了字数也要顶啊。


        5楼2013-07-04 22:0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