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弘道《风俗图帖》中的 私塾和摔跤 — 朝鲜王朝时期平民的学习与娱乐
《风俗图帖》是一部集结18世纪朝鲜风俗画代表作的画册。它所收录的二十五幅画作描绘了两百年前韩国人的劳作、娱乐、生活习惯等。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面貌。
*陈准铉 / 首尔大学博物馆馆员
(Koreana, AUTUMN 2009)
金弘道(1745-1806)号檀园,是朝鲜王朝后期有代表性的天才画家。金弘道活跃于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初,当时朝鲜王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虽然是农业国家,但已开始与中国清朝、日本江户幕府开展活跃的国际贸易,整个社会都比前代更加生机勃勃。当时的统治者英祖、正祖等在绘画等艺术方面有着很高的鉴赏水平和造诣。因此,那个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画家,除金弘道外,还有郑敾、姜世晃、沈师正、申润福、赵荣祏、李麟祥等。金弘道则是这批杰出画家中占据最重要位置的大家。
祥和的风俗画
正祖时期,朝鲜艺术领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画家中,正祖最赏识的就是金弘道。金弘道多次为正祖画肖像,并为正祖和朝中大臣成功绘制了大量作品。正祖于1776年即位,那年太平洋对岸的北美大陆从英国取得独立,几年后(1789年)欧洲又发生了法国大**。但对东方来说,这些巨大变化还只是遥远国度的故事。韩国、中国、日本当时分别处于朝鲜王朝、清朝和江户幕府时期,都与西方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享受着各自的繁荣。
金弘道不失为真正的大画家。东方绘画种类比西方更加多样,分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动物画等。金弘道对此无不擅长,在所有绘画种类中均堪称第一人。他的画题材自由、多样,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风俗画。风俗画是18世纪朝鲜绘画中最普遍的题材,真实地描绘了当时各阶层、各种职业的人们的生活面貌。与西方绘画相比,东方绘画多少会更倾向于写意和表现哲理,但风俗画却着重写实,是东方绘图中的独特艺术形式。很多人深知东方绘画较西方绘画写实不足,当他们看到十分写实的现实主义风俗画时,往往兴奋异常。18世纪朝鲜有许多优秀的风俗画画家,但金弘道是其中最为成功的一位。
18世纪是西方美术史上古典派和浪漫派绘画都十分发达的时期。与金弘道生活时期最相近的西方画家有法国的 贾克-路易‧大卫(1748-1825)、西班牙的 法兰西斯科‧哥雅(1746-1828)等。大卫活跃于法国大**时期,是古典派画家的代表。他的《马拉之死》无声地诉说着当时的时代性质与悲剧,是西方风俗画的杰作。西班牙宫廷画家哥雅则属浪漫派,与大卫相比,他的绘画题材更加广泛、多样。他的画也属于生动反映当时西班牙现实的风俗画。
与上述西方画家不同,金弘道的风俗画祥和而温暖。他的画反映了朝鲜王朝后期最丰饶、繁荣的时代,没有暴力、矛盾、疯狂和混乱,而是描绘了华丽、优雅、多样、愉悦的人物群像。他的画十分多样,有的描绘王室、高官各种华丽、优雅的活动,有的用温暖、多情的笔触描绘了一般平民简朴的日常生活。文中介绍的《风俗图帖》中的二十五幅画作全部是他的代表作,作品原汁原味地反映了当时平民们简朴的生活点滴。看着《风俗图帖》,现在的韩国人会对二百年前祖先们的生活面貌会心一笑。服装变了,房子和街道也变了,但韩国人仍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二百年前的教育场面
《私塾》描绘了二百年前朝鲜王朝时代的教育场面。韩国人自古重教,父母饿肚子也要让子女受教育。人们不仅仅希望通过读书出仕提升社会地位和经济水平,而且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成为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真正的人。《私塾》表现的是朝鲜王朝时代农村和城市街巷里最基础教育单位的教学场面。
《私塾》绘有一位老先生和九名学生。先生面向学生,端坐在书桌后;孩子们分列两侧,相对而坐。但有一个孩子就坐在先生的书桌边上,用手背揉着眼睛哭。他的身后有本翻开的课本,先生书桌边的地上则放着一把戒尺。孩子一边哭,一边可怜巴巴地用右手解着裤腿上的绑带,好露出小腿肚。这个孩子大概小学一二年级的模样,现在他心里一定想着,先生的戒尺马上就会劈天盖地地打在自己的小腿肚上。其他孩子似乎分成两派,一派同情那个要被打的孩子,一派则偷着乐。上方的孩子们大多属于同情派,一个孩子用手掩着嘴,偷偷嘀咕着答案;另一个孩子把书推到前面,让那个要挨打的孩子偷看。下方的孩子可能是离得远,大多只作观望状,而且咧着嘴似乎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