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月1日,黄晓明工作室正式注册挂牌,除了演员、明星,黄晓明在商业层面拥有了另一个正式身份—董事长,公司业务除了对其个人品牌进行进一步开发管理,还将主要精力放在影视制作和其他综合领域投资。一切看上去都挺美好。只是,当老板的这一年到底怎样?有多少“年轻人,创业的痛苦是不好和外人分享的”?显性答案是,尽管位于创意园区的办公室仍在装修,但员工们的待遇,几乎是圈中最好的,黄老板也即将在4月派出他的第一份投资成果—电影《匹夫》。但作为商人,他足够成功了么?还是做了许多吃力不讨好的买卖?周刊调查结果与黄晓明的自我总结相互印证,他说,“波折重重挺好,往往波折重重才会有好结果。”
参与投资的《匹夫》举行新闻发布会,黄晓明赤臂上场。
黄晓明在腾讯微博公布了《匹夫》海报。
2011年6月24日,电视剧《精忠岳飞》开机记者会,投资人之一的黄晓明与范冰冰等出席。
2010年,黄晓明参与投资的电影《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开拍,图为原著作者海岩、导演高群书等。
2011年11月,“美丽童行”慈善拍卖活动举行,黄晓明频频举牌。 交学费 几近难产的出品人 同学赵薇前不久在微博上抱怨,投资方对她干预太多,仅仅是导演作品尚且诸多阻滞,当明星转变成老板,一切就变成生意。圈内某资深制作人的话很好地概括了身份转变的“尴尬”,“到这个阶段,如果黄晓明想拍戏那真是太容易了,过去这一年,市面上耳熟能详的大制作,几乎都给他看过剧本,但要说参与投资分一杯羹,事情就没这么简单,毕竟这个市场上热钱太多,好项目完全不愁找不到资金。”黄晓明的合伙人黄斌直言,现在工作室在电影项目方面打定主意是“交学费”阶段,“和编剧、导演合作是需要有一个养成过程的,当然有可能前面投资好几部都赔,但这种情感投资是必须的。”而老板黄晓明的生意口头禅就更直白,赢要赢得起,输要输得起。 电影《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或许是这种投资理念下的一个典型样本。导演高群书与黄晓明合作过《风声》,那部电影令偶像黄晓明的演技得到了江湖认可。两人再度合作情理之中。而黄晓明的“学费”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财务投资。知情人透露,他并不是该片主要演员,但却是实打实的出品人,正是基于这个层面的市场考量,他还找来了Angelababy一起合作。可电影自2010年9月启动到如今已过去近两年,上映日期仍未确定。 而黄晓明去年以片酬方式投资的另一部台湾电影《玛德2号》,尽管是和台湾娱乐大佬杨登魁、邱黎宽合作,旨在开拓台湾市场,但碍于市场和制作规模,想“以小博大”并非易事。 明身份 在明星与老板之间 在这样的创业背景下,《匹夫》成为黄晓明交出的第一个市场成果,就显得格外珍贵。有看过成片的业内人士透露,黄晓明塑造的热血担当的“匹夫”形象足以令他的演员生涯再上台阶,然而导演杨树鹏却依旧担心,《匹夫》不太能大卖。不过在黄斌看来,这部电影给黄晓明工作室的最大意义可能是黄晓明真正完成了身份的转换,“他是个有很好直觉的人,但艺人有时候要得多,会失控。现在他知道要交给团队把控了。” 《匹夫》之前,黄晓明有个深刻的教训。2010年主演的偶像剧《泡沫之夏》,负面评价居多。事实上,这是黄晓明主动接触的项目,源于他对市场的判定—小说作者明晓溪在青少年心中很有吸引力,但随后他的决定就有些失控,角色并不太适合他,这时候的他还没能将投资人跟演员的身份作个很好的区隔,有些盲目自信。但到了《匹夫》这个阶段,他的心态开始放平。《匹夫》的前身是黄晓明和赵薇主演的电影《时空地道》,导演李欣,做过开机发布会,电影所需的外景也基本搭好,却因为一些不可控因素,电影陷入僵局,李欣退出,原本的合约无法正常执行,赵薇选择离开,而黄晓明也有另外接戏的打算。而这时,杨树鹏接手,做过《我的唐朝兄弟》联合制片的黄斌劝黄晓明去见一见这位新导演,“《我的唐朝兄弟》或许有千百个问题,但依然展现了杨树鹏的才华。”在见面前,黄晓明其实已打定拒绝之意。虽然杨树鹏靠承诺一个不一样的黄晓明和几天内写出新剧本打动了他,但两人接下来的合作并不算顺遂,分歧主要纠结在剧本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