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硒战"正酣 如何辨别真正的纳米级产品 2012年3月21日 09:34 来源:东方网 作者:徐容莉 选稿:实习生 汪婧婧 东方网3月21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前几天是3.15消费者权益日,读者来电反映,网上含硒的保健品打起概念战,或说自己是纳米级的,或说自己拥有独立专利。这让他们难辨良莠,不知如何识别。
自从中外科学家发现缺硒会导致人体多种疾病的高发,包括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综合征等40余种疾病,特别是研究证实,补硒对癌症患者的放化疗有辅助作用以来,含硒的保健品层出不穷,但“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还真不少。
记者上网搜索后发现有一种名为“硒美人胶囊”的产品,它的产品批文是国食健字G20050410,其实属于烟台益生药业公司的“日升牌硒康胶囊”。在该公司网站上宣称硒康胶囊为纳米硒。而通过食品**监督管理局网站进行查询,明确“硒康胶囊”的主要原料为亚硒酸钠,并非什么纳米硒,显然张冠李戴、指鹿为马。网站另外还宣称硒康胶囊持有发明专利,经查询,该专利申请名为“一种纳米硒制品及其制备方法”,已经在2007年10月31日被驳回。
随着网购的普及,许多打着“纳米”旗号的含硒产品也在鱼目混珠。例如天夏硒宝(摄卫堂R富硒咀嚼片)该产品为江西奇尔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在国家药监局数据库查询得知其成分为硒化卡拉胶,并非纳米硒。而网站上发布的介绍纳米级别硒的视频资料纯属盗用他人。博爱硒康(那诺西牌维C硒胶囊)在网站上宣称有专利,其中之一为负载型纳米硒的制备,该方法仅可用于饲料或材料行业;另一专利方法是纳米硒,而从药监局网站查询得知其原料为亚硒酸钠,并非纳米硒,产品与专利根本不符。
据了解,该公司原名北京天天硒旺纳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原为“硒旺胶囊”的经销商,该公司利用这个信息抢注了域名nano-se.cn。还擅自使用陈君石院士、张劲松教授、孙存普教授等人的肖像,进行夸大宣传。此外该公司还曾利用经销商身份造假“硒旺胶囊”,行政机关对该公司多次进行处罚,京华时报、中国工商报、知识产权报等大量媒体对此进行过报道。
纳米硒是中国人的骄傲
没有任何投入,就能宣称是纳米硒,用安全性低的亚硒酸钠成分和超低剂量卖出高昂的价格,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给中国的硒产业造成很坏的负面影响,为此纳米级别红色单质硒发明人张劲松教授接受了独家采访。
张劲松告诉记者,硒刚被发现时是没有生物活性的,而且是有毒性的。而他发明制备的红色单质硒是一个具有活性的单质硒,其物理尺寸为纳米尺寸。当相关论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以后,德国硒研究科学家把这种硒命名为Nano-Se,是根据它的纳米尺寸而命名的。纳米硒与一般零价硒相比,发生了物化和生物性质的突变:从黑色变为红色;从不溶于水变为透明胶体溶液;从不能进行化学反应变为能高效直接清除自由基,从无生物吸收利用变为高生物吸收,纳米硒挑战了零价硒无活性的教条,是当时他所在的中国科技大学用十年的时间做的一个创新。
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向全世界确认:硒是人类和动物生命中必需的微量元素。世界卫生组织认可补硒可有效预防40多种疾病的高发。但这种确认其实是一种尴尬,张教授介绍,传统硒分为无机硒(如亚硒酸钠)与有机硒(硒蛋氨酸、硒酵母等)。它的生物活性和生理毒性并存,也就是说,营养剂量和毒性之间的中间地带很窄,而硒抗癌等有益人体的作用往往依靠较高的摄入量,如此一来,其使用量很难控制,搞不好就有毒了。因此近四十年来,探索高生物活性和高安全性的硒成为研究的焦点,仅美国Schwarz研究组就研究了八百多种硒形式。至二十世纪末,国内外广泛使用的还是安全性低、生物活性较差的硒产品。
回忆起当年发明制备的那一幕,张教授感慨万千,他说和其他很多发明一样,这其中也有很大的偶然性。1994年,他们几位年轻学者利用生物化学法制备出这种新形式硒的时候,当时许多科学家对纳米概念还不了解,也没有相关的纳米尺度检测手段,因此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所研制出的红色零价硒就是纳米级的元素硒。后来在动物试验中发现这种硒的安全性指标比以往的硒化合物提高幅度很大,而且还有很高的活性,因此他们这个发现和当时的传统观念是对立的。
自从中外科学家发现缺硒会导致人体多种疾病的高发,包括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综合征等40余种疾病,特别是研究证实,补硒对癌症患者的放化疗有辅助作用以来,含硒的保健品层出不穷,但“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还真不少。
记者上网搜索后发现有一种名为“硒美人胶囊”的产品,它的产品批文是国食健字G20050410,其实属于烟台益生药业公司的“日升牌硒康胶囊”。在该公司网站上宣称硒康胶囊为纳米硒。而通过食品**监督管理局网站进行查询,明确“硒康胶囊”的主要原料为亚硒酸钠,并非什么纳米硒,显然张冠李戴、指鹿为马。网站另外还宣称硒康胶囊持有发明专利,经查询,该专利申请名为“一种纳米硒制品及其制备方法”,已经在2007年10月31日被驳回。
随着网购的普及,许多打着“纳米”旗号的含硒产品也在鱼目混珠。例如天夏硒宝(摄卫堂R富硒咀嚼片)该产品为江西奇尔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在国家药监局数据库查询得知其成分为硒化卡拉胶,并非纳米硒。而网站上发布的介绍纳米级别硒的视频资料纯属盗用他人。博爱硒康(那诺西牌维C硒胶囊)在网站上宣称有专利,其中之一为负载型纳米硒的制备,该方法仅可用于饲料或材料行业;另一专利方法是纳米硒,而从药监局网站查询得知其原料为亚硒酸钠,并非纳米硒,产品与专利根本不符。
据了解,该公司原名北京天天硒旺纳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原为“硒旺胶囊”的经销商,该公司利用这个信息抢注了域名nano-se.cn。还擅自使用陈君石院士、张劲松教授、孙存普教授等人的肖像,进行夸大宣传。此外该公司还曾利用经销商身份造假“硒旺胶囊”,行政机关对该公司多次进行处罚,京华时报、中国工商报、知识产权报等大量媒体对此进行过报道。
纳米硒是中国人的骄傲
没有任何投入,就能宣称是纳米硒,用安全性低的亚硒酸钠成分和超低剂量卖出高昂的价格,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给中国的硒产业造成很坏的负面影响,为此纳米级别红色单质硒发明人张劲松教授接受了独家采访。
张劲松告诉记者,硒刚被发现时是没有生物活性的,而且是有毒性的。而他发明制备的红色单质硒是一个具有活性的单质硒,其物理尺寸为纳米尺寸。当相关论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以后,德国硒研究科学家把这种硒命名为Nano-Se,是根据它的纳米尺寸而命名的。纳米硒与一般零价硒相比,发生了物化和生物性质的突变:从黑色变为红色;从不溶于水变为透明胶体溶液;从不能进行化学反应变为能高效直接清除自由基,从无生物吸收利用变为高生物吸收,纳米硒挑战了零价硒无活性的教条,是当时他所在的中国科技大学用十年的时间做的一个创新。
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向全世界确认:硒是人类和动物生命中必需的微量元素。世界卫生组织认可补硒可有效预防40多种疾病的高发。但这种确认其实是一种尴尬,张教授介绍,传统硒分为无机硒(如亚硒酸钠)与有机硒(硒蛋氨酸、硒酵母等)。它的生物活性和生理毒性并存,也就是说,营养剂量和毒性之间的中间地带很窄,而硒抗癌等有益人体的作用往往依靠较高的摄入量,如此一来,其使用量很难控制,搞不好就有毒了。因此近四十年来,探索高生物活性和高安全性的硒成为研究的焦点,仅美国Schwarz研究组就研究了八百多种硒形式。至二十世纪末,国内外广泛使用的还是安全性低、生物活性较差的硒产品。
回忆起当年发明制备的那一幕,张教授感慨万千,他说和其他很多发明一样,这其中也有很大的偶然性。1994年,他们几位年轻学者利用生物化学法制备出这种新形式硒的时候,当时许多科学家对纳米概念还不了解,也没有相关的纳米尺度检测手段,因此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所研制出的红色零价硒就是纳米级的元素硒。后来在动物试验中发现这种硒的安全性指标比以往的硒化合物提高幅度很大,而且还有很高的活性,因此他们这个发现和当时的传统观念是对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