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概是《宝莲灯》里杨戬那派贵不可言的冷傲气势太深入人心,大家都认为杨戬的冷傲是与生俱来、理所应当的。但《封神榜》中的杨戬,却有着另一种气质---温和从容中隐隐透出压迫感(且压力只有敌人感觉得到)。
这里我要提的个人看法是:伐纣战役中的杨戬是否就像后来在天庭出入那样落落寡合、孤傲不群?答案是否定的。与等级森严、冷漠无情的天宫相比,武王义师正如所有解放力量的初始时候那样朝气蓬勃,大家有共同的正义目标、凭着一腔热血全身心的投入奋斗,不受任何私欲沾染;更重要的是,军中没人知道他的身世。(这点可以肯定,因为书中从未提到他有天眼,而且和他同军的昆仑第四代弟子都是人类,年龄段在二十来岁上下,不可能知道他劈山救母不成的事,师叔姜子牙或许知道一些,但以他的睿智,决不会多提。在这种积极上进的环境熏陶下,杨戬的心境是比较轻松自如的,实在没有任何必要以冷漠重重包裹自己。
所以说:《封神榜》中杨戬的风仪应是温文淡定而非冷傲迫人。这一段同心同力的从军旅途,对杨戬的人生道路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一缕光明色彩来调和他身世遭遇的黑暗,他的性格也许会更趋向偏激,阴沉一面发展。
比起后来率领天兵天将降妖的风光,这时杨戬的手下士兵都是凡人百姓, 战场上千百人性命取决你一念之差,没有容你耍酷的空闲;与孙猴子取经途中,只需照顾师徒四人加一匹马相比,杨戬要做到最大限度减少自己人的伤亡,必须同时兼备两种才能,一是冷酷心态,对敌人的残忍就是对朋友的仁慈,二是对同僚的关怀回护之力,这一点被大多数读者忽略了。
我们来看看书中的两军对阵,杨戬也许没有出场,但几乎每场都有他观战的描写,当敌人祭出什么新法宝时仔细观察,战后和姜子牙一起推测应对,然后去请救兵,(书中写他最多的不是作战变化,而是他去请某某仙人,这点和孙悟空在西天取经途中颇为相似)
杨戬在军中的地位决非一个先锋将领可比,可以说他是副指挥兼参谋长,一边统观全局,而每当战友失利或快要失利,最先做出反应判断,展开援救的总是他。
“……连发双鞭,连打金、木二吒,又打韩毒龙。幸有杨戬在侧,看见闻太师好鞭,飞走出阵,挺戟便刺。闻太师见杨戬相貌非俗……便把鞭来迎战,数合之内,祭起双鞭,正打中杨戬顶门上;只打得火星迸出,全然不理,一若平常。
对战云宵等三位娘娘: 菡芝仙放出黑风,……琼霄发剑冲杀,作者补上一句:"幸得杨戬前後救护,方保无虞。
……杨戬见邓婵玉回马飞来要杀龙须虎,杨戬大呼曰:“少待伤吾师兄!”马走如飞,摇枪来刺。
“杨戬看见殷洪拿着阴阳镜,慌忙对子牙曰:“师叔快退后!殷洪拿的是阴阳镜。方才弟子见打神鞭虽打殷洪,不曾着重,此必有暗宝护身。”
“杨戬在傍见殷郊祭番天印、摇落魂钟,恐伤了子牙,不当稳便,忙鸣金收回队伍。”
不用多举例,我们已可以知道,杨戬的及时应变解救,是前半段战役中,虽然敌人诸多厉害,但西歧军中主要将领并没有重大伤亡的原因。而当杨戬作为督粮官离开主战场之后,黄天化、土行孙等良将便一个个捐躯疆场,甚至一个张奎就能连斩黄飞虎等五将。而笔者在这里大胆推测,是不是因为元使天尊知道有杨戬回护战友,黄天化等封神榜上有名的人物绝对死不了,所以才授意姜子牙把他调开?
杨戬的离开对整个战局的影响不言而喻,最后连他自己都有些看不下去了,“从三月十五日拜将之后,将近十月,如今还在这里,尚不曾取成汤寸土?心中甚是疑惑,“……且见了元帅,再做道理。”
描写他听到黄天化阵亡时心情的那两句诗十分精彩:“道心推在汪洋海,却把无名上脑来。” 终是性情中人,算不上合格的修道之士,这点杨戬和哪吒是一样的.虽然他不会像电视上的哪吒那样悲伤溢于言表:“誓要为你雪此深仇!”只在战场上以加倍凌厉的锋芒还击给敌人。直到连诛梅山七怪时达到了一个高潮,这时的杨戬尽情施展,甚至不在乎一般的道德准则,比如杀张奎之母,对猪妖不讲信用等。他的形象也开始超出了正统,因离经叛道而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