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资料照片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学良
《身穿汉服,清明咏柳》《西安百人着汉服举办祭孔大典》《重庆市民汉服祭祀,再现千年清明遗风》……从清明节期间各地媒体的一些报道中不难看出:如今,在一些传统节日,人们身着汉服参加一些古代的礼仪活动,已经渐渐开始形成了一种趋势。而这不仅仅体现在类似清明节这样的法定节假日中。就在前不久,农历“三月三”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上巳节”,也有不少古文化爱好者——特别是很多年轻学生,也纷纷身穿汉服,举行“曲水流觞”“笄礼”等活动。 再到网上看一看吧:无论是微博、豆瓣还是人人网等社交网站,你都能轻易找到一些关于汉服的小组、小站等。里面同样是活跃着各种热衷于宣传汉服文化的年轻人。他们之中,甚至有相当多的一批人还是“90后”。这些听着流行乐、看着偶像剧长大的一代,为何开始对汉服感兴趣,甚至成了推动汉服文化推广的“主力军”?
被汉服的典雅美所吸引
“汉服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美吧。”大约4年以前,家住连云港的90后女生小杨,第一次听说了“汉服”的概念,“以前一提‘56个民族’我心里就不平衡。人家少数民族人不多,都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服饰、特色文化。我们汉族号称人数最多的族,怎么什么都没有?直到我接触了汉服,我才知道:原来汉族也有自己的民族服装。”
由于被汉服的典雅美所吸引,小杨开始慢慢了解关于汉服的知识,乃至开始知道更多与汉服相关的古代礼仪、文化方面的知识。她也曾穿着汉服去影楼拍过艺术照,放在网上给朋友们看:“不过现实生活中还是不敢穿出去,害怕旁人用那种奇怪的目光看我。”由于身边喜爱汉服文化的朋友寥寥无几,小杨有时候也会有种孤独感。 与小杨相比,成都网友“玥十三”则要幸运得多:两年前,她偶尔逛到百度贴吧“汉服吧”。里面网友所讨论的很多传统文化的内容,是她之前从来都不知道的。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她有了参与到其中的冲动:“那个时候才明白,以前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了解太少了!”恰巧,“汉服吧”里面不少网友都在四川,经常可以组织活动,“玥十三”便和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开始了推广汉服文化之旅:“本身平时大家就会有联系,到了节假日则要组织一些活动,都是以传统习俗为主。活动会先在网上发布具体时间、地点、流程等。办活动其实也是为了吸引更多人了解汉服文化。”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被汉服文化乃至其背后的中华文明的魅力所吸引,有专家认为这并非偶然。“前些年国内整体对于国学教育开始越来越重视之后,青少年对于‘汉服’等传统文化开始热爱,也就成了一个水到渠成的事情。”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教授说。
汉服重新兴起可“牵一发而动全身”
年轻人对于汉服文化的推广,中间自然也少不了波折。3月19日,浙江永康丽州中学一位高三女生穿汉服上学,被校方要求其回家换了普通衣服后再来上学。此事也引发了舆论一定的争议。同样身为汉服文化推广者,“玥十三”则表示了对现状的理解:“学校的做法也不能说不对,毕竟引起了很大动静。但与其让没错的人‘改正’,不如让误解的学生了解。好奇是因为不知道。误解是在所难免的,能解释的解释,本身就带有歧义就随他去吧。我们希望尽量争取到最多中间力量。”
对于一些人将这些年轻人的做法称为“标新立异”“作秀”,认为其行为并不严谨。袁济喜院长则有自己的看法:“现在有的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可能是出于好奇、冲动等一些不成熟的心态,这都是很自然的。哪怕有一些恶搞,也可以理解。但是一旦搞起来了,他们也会慢慢成熟。”而对于“汉服不能代表传统文化”的观点,袁教授指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服饰是很重要的标志性的东西。它从来并不只是单纯的穿着打扮,个人喜好的东西,而是证明了自己的身份、等级、教养等,形成了一套非常完美的中国服饰文化。汉服的重新兴起,我觉得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让传统文化由点到面逐渐推广开来。”
但袁教授也希望汉服文化乃至传统文化的推动,可以有更多的人参与帮忙:“有些东西,还是需要一些中介团体来支持,比如协会、俱乐部之类。日本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我建议以后把汉服作为一个服装行业,由行业协会出面也比较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