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家谱吧 关注:942贴子:4,608
  • 7回复贴,共1

辩 宋 朱熹写给邓氏族谱序的真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来时间在网上看到形形色色的邓氏家谱,谱中说到宋朱熹为我邓氏谱作了序,复查网上对序的种种说法,再看我邓氏江西五垴家谱,谱中也有朱写的序, 产生一种想法,也想说说自己对序的见解,借此和广大邓氏宗亲探讨一二。 综观网上的序,形形色色,但序的主流内容不外乎二种,遄公支系下邓子赞从父命请朱为邓氏写序。一种序上写明了遄公和遐公二支派下世系,而写明遐公下派世系也只到了询仁公迁移白湖杞林止,另一种只写明了遄公支派下世系,对遐公支派下世系只字未提。 注:1、 遄公支派下世系主要居住地:三川里(今南昌县八一乡),遐公支派下世系主要居住地:邓将军营、邓城(现江西南昌新建县西山石埠乡一带),二处现代车程一小时左右,古时应该有一天时间应该够了。 2、邓将军营、邓城(现江西南昌新建县西山石埠乡一带),筠洲、筠阳锦水街(现高安),新吴(现奉新),新吴白湖札林(现奉新殿下村),旴江墨池里(现南城县),这几处以高安为中心,按现代车程一小时左右,古时应该有一天时间应该够了。 3、港南、坂勇,社港 、紫芥、长宇、吴湖、赤塘、破石、大流源、东庄、郁竹、花桥、窐竹,均是村庄名,散布在高安,奉新、南城、宜春境内。 通过对各式各样的邓氏家谱的拜读,结合二种谱序和我江西邓氏五垴家谱内容、迁移史谈谈我对序的看法和认识。一、谱序内容是真实的。首先我要恳定地说宋朱熹在大宋淳熙辛丑岁又三月十五日(1181年)确实是为我邓氏家谱写过序,真实的序应该是那份对遐公支派下世系只字未提的那份。而另一份写明遐公支派下世系的序,是遐公后人在在朱熹写序之后,有意加上去的,但我认为上面所写遐公派下支系内容也是真实的。二、我江西邓氏五垴迁移史:
汉末及三国时期(170年)左右,晦公长子遄(135-197)后为广陵棠邑(今江苏江都县东北)令,幼子遐(137-224)为襄郡(今山西右玉县南)守。邓遄、邓遐两兄弟为逃避曹魏忌害,举家迁豫章城南,南昌城南三十五里的梅湖南涯,地名叫三川里(里是南昌话后缀词)。遄卒吴(东吴(229年—280年)),初葬太浦青龙山(在江苏宁县东南)。子灿仕吴(东吴)为散骑常侍,后升堂邑(今江苏六合县)为郡守,迁郡卒葬豫章城南三十五里梅湖南涯。生子鉴、镒,镒居新吴(奉新),鉴西陵(今湖北蕲水县西南)令庐于墓侧,子孙永远家于三川。遐同兄棠邑令遄徙豫章城南,遐晚年析居南岸,名所处曰邓将军营、邓城(现江西南昌新建县西山石埠乡一带)。
注:庐,古人于父母或老师死后,服丧期间守护坟墓,在墓旁搭盖的小屋居住;
鲁贤之孙,由喜之子天秩(452-521),字太古,于天监年(502—519)间任旴江(旴音虚xu,旴江即抚河,又称汝水,在江西省东部,源出广昌县南驿前镇,北流经抚州市,到临川县王家洲分为两支,一从南昌入赣江,一自八字脑入鄱阳湖)南城令,自邓城徙籍墨池里。
孟春之孙侯南之了高翔(577-645),翔字南鹏,号天祺,于隋末(隋朝(581年—618年))官任筠州高安(今江西高安县)尉,自墨池里徙籍锦水街。
高翔之孙庭礼之子文瑞(626-718)。上嘉其孝义,诏旌表邓氏忠顺之家。其乡遂以旌义名。厥嗣三元、先、义,世居筠阳。
庭礼之孙文瑞之子均义(677-不详),字元礼,素信黄老之教,天宝年(742年正月—756年七月)间,舍其田产,创建玉虚观。道冠玄服十余年,拟为华山道人。命子姓散处,是时有至夏宇居者,有至罗坊居者,有至赤冈、栗陂、杨源、破石、长乐、感古、吴湖居者,迁徙不一。
文瑞之孙均义之子询仁(722-不详),字北川,官拜湖南节度使,士居莫不仰其清介,告老解组,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因藩镇刈据,宦官弄权,时局离乱,自筠北玉虚观徙居新吴白湖(奉新殿下村),开创白湖杞林基业,询仁为邓氏五垴共同始祖也。
询仁传自伯字派,大宋庆历年(1041年),因紫藤事件,杞林血流成河,废庐毁墓 ,掘龙断脉,惟有逃匿者隐姓在外者,分居港南、坂勇,社港 、紫芥、长宇、吴湖、赤塘、破石、大流源、东庄等处。



1楼2012-04-13 12:41回复
    我们的族谱就是朱熹写的,谱序为:翘瞻万里国,咸沐九重纶,必觐辰居壮.....


    3楼2012-05-25 17:25
    回复
      江西南昌的


      4楼2012-05-25 17:26
      回复
        联系我25348187


        5楼2012-07-23 10:59
        回复
          这么珍贵的文献资料,为什么不继续讨论呢?加精。希望能够拜读下文。


          6楼2014-03-17 22:32
          回复
            本家族谱上的一篇序文,“瓜畲邓氏族谱第五次修谱序文”,居然在网上邹守益文集里查到了


            7楼2014-06-15 01:02
            回复
              瓜畲邓氏五修谱序
              邓之先出汉高密侯禹。禹孙骘以佐命世勋列国史。骘二十六世曰璠,唐中元和年自尚书江西节度使权知袁州,以循吏载郡志。璠自筠州徙宜春,七世曰梅魁翁,始居安成之瓜畲,以积善业儒入家谱。其后,孙支蕃衍,六世彦璋徙吉水醴塘。七世应先徙金溪,岿然徙上元田。八世戊可、珉可徙圳口。九世传芳徙清陂。十世凤林徙安田六都。十二世资本处蠡湖、复古徙川源。十三世必敬、望立、望谦徙赤谷,应瑄、应琛徙南门。而十二世九超复自金陵徙洋田。十三世子良自醴塘徙丰田。皆系籍瓜畲云。大德戊戍,其彦用和甫始修谱,以联其族属。洪武庚申所谦翁率其子姓息、县令凤韶、推官德刚、教谕隆章,正论补漏,以广其传。永乐乙酉,志文、九渊、楚材征文以终之。正统戊午德温翁偕晋初、汝訚复续焉。嘉靖丁酉,凡百年矣,庠生周及栋及璐请于父兄而重修之,以无遏佚前人光。梓成,征言于予。予稽于其献,则曰铎、曰师孟、曰文卿、曰燎、曰贤伯咸登进士第,而贤德官秘书郎,以疾辞归,赐衣弗受。文文山高之,大书“南阳草庐”为赐,以节义相期许。其领乡荐、入胄监、任教授,迄元弗替。入国朝,曰显、曰明、曰秀并登第,列御史;曰荣、曰察、曰一鹗以乡举仕郡县,而教黉序、表乡闾者,代不乏才。稽于其文,则自元御史丁文苑至于忠愍刘公,炳炳可覆也。乃复于三生曰:二三子亦无忘忠愍公之言乎?曰子能顺其亲,少能恭其长,尊能慈其卑,贤能育其不肖,富能济其贫,达能顾其穷,生能不忘乎死,是之谓有德。致族之盛在德,处族之盛亦在德。呜呼,后世隆德之风微矣!纷拏喧豗,惟势力、智计、财贿是营是度,戾亲阋兄、侮弱绐愚、忘生背死者相踪也。肆皇天弗尚凶而身圯而族以踣坠而世栾郤胥原降在皂舆,崔卢李郑化为微寒,自古已慨之矣。
              凡邓之孙子,服膺先哲之训,修德讲学,改过迁善,蕲鉴于前闻人而光大之,将佑信助顺,以载郡志,以列国史,岂独在其家牒!书不云乎?吉凶不僭在人,天降灾祥在德。二三子率文献以求多福也,尚夙夜敬图之。
              《明嘉靖丁酉年 赐进士及第奉政大夫南礼部主客郎中前翰林编修经筵讲官同邑邹守益序文


              8楼2014-06-15 01:0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