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时间在网上看到形形色色的邓氏家谱,谱中说到宋朱熹为我邓氏谱作了序,复查网上对序的种种说法,再看我邓氏江西五垴家谱,谱中也有朱写的序, 产生一种想法,也想说说自己对序的见解,借此和广大邓氏宗亲探讨一二。 综观网上的序,形形色色,但序的主流内容不外乎二种,遄公支系下邓子赞从父命请朱为邓氏写序。一种序上写明了遄公和遐公二支派下世系,而写明遐公下派世系也只到了询仁公迁移白湖杞林止,另一种只写明了遄公支派下世系,对遐公支派下世系只字未提。 注:1、 遄公支派下世系主要居住地:三川里(今南昌县八一乡),遐公支派下世系主要居住地:邓将军营、邓城(现江西南昌新建县西山石埠乡一带),二处现代车程一小时左右,古时应该有一天时间应该够了。 2、邓将军营、邓城(现江西南昌新建县西山石埠乡一带),筠洲、筠阳锦水街(现高安),新吴(现奉新),新吴白湖札林(现奉新殿下村),旴江墨池里(现南城县),这几处以高安为中心,按现代车程一小时左右,古时应该有一天时间应该够了。 3、港南、坂勇,社港 、紫芥、长宇、吴湖、赤塘、破石、大流源、东庄、郁竹、花桥、窐竹,均是村庄名,散布在高安,奉新、南城、宜春境内。 通过对各式各样的邓氏家谱的拜读,结合二种谱序和我江西邓氏五垴家谱内容、迁移史谈谈我对序的看法和认识。一、谱序内容是真实的。首先我要恳定地说宋朱熹在大宋淳熙辛丑岁又三月十五日(1181年)确实是为我邓氏家谱写过序,真实的序应该是那份对遐公支派下世系只字未提的那份。而另一份写明遐公支派下世系的序,是遐公后人在在朱熹写序之后,有意加上去的,但我认为上面所写遐公派下支系内容也是真实的。二、我江西邓氏五垴迁移史:
汉末及三国时期(170年)左右,晦公长子遄(135-197)后为广陵棠邑(今江苏江都县东北)令,幼子遐(137-224)为襄郡(今山西右玉县南)守。邓遄、邓遐两兄弟为逃避曹魏忌害,举家迁豫章城南,南昌城南三十五里的梅湖南涯,地名叫三川里(里是南昌话后缀词)。遄卒吴(东吴(229年—280年)),初葬太浦青龙山(在江苏宁县东南)。子灿仕吴(东吴)为散骑常侍,后升堂邑(今江苏六合县)为郡守,迁郡卒葬豫章城南三十五里梅湖南涯。生子鉴、镒,镒居新吴(奉新),鉴西陵(今湖北蕲水县西南)令庐于墓侧,子孙永远家于三川。遐同兄棠邑令遄徙豫章城南,遐晚年析居南岸,名所处曰邓将军营、邓城(现江西南昌新建县西山石埠乡一带)。
注:庐,古人于父母或老师死后,服丧期间守护坟墓,在墓旁搭盖的小屋居住;
鲁贤之孙,由喜之子天秩(452-521),字太古,于天监年(502—519)间任旴江(旴音虚xu,旴江即抚河,又称汝水,在江西省东部,源出广昌县南驿前镇,北流经抚州市,到临川县王家洲分为两支,一从南昌入赣江,一自八字脑入鄱阳湖)南城令,自邓城徙籍墨池里。
孟春之孙侯南之了高翔(577-645),翔字南鹏,号天祺,于隋末(隋朝(581年—618年))官任筠州高安(今江西高安县)尉,自墨池里徙籍锦水街。
高翔之孙庭礼之子文瑞(626-718)。上嘉其孝义,诏旌表邓氏忠顺之家。其乡遂以旌义名。厥嗣三元、先、义,世居筠阳。
庭礼之孙文瑞之子均义(677-不详),字元礼,素信黄老之教,天宝年(742年正月—756年七月)间,舍其田产,创建玉虚观。道冠玄服十余年,拟为华山道人。命子姓散处,是时有至夏宇居者,有至罗坊居者,有至赤冈、栗陂、杨源、破石、长乐、感古、吴湖居者,迁徙不一。
文瑞之孙均义之子询仁(722-不详),字北川,官拜湖南节度使,士居莫不仰其清介,告老解组,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因藩镇刈据,宦官弄权,时局离乱,自筠北玉虚观徙居新吴白湖(奉新殿下村),开创白湖杞林基业,询仁为邓氏五垴共同始祖也。
询仁传自伯字派,大宋庆历年(1041年),因紫藤事件,杞林血流成河,废庐毁墓 ,掘龙断脉,惟有逃匿者隐姓在外者,分居港南、坂勇,社港 、紫芥、长宇、吴湖、赤塘、破石、大流源、东庄等处。
汉末及三国时期(170年)左右,晦公长子遄(135-197)后为广陵棠邑(今江苏江都县东北)令,幼子遐(137-224)为襄郡(今山西右玉县南)守。邓遄、邓遐两兄弟为逃避曹魏忌害,举家迁豫章城南,南昌城南三十五里的梅湖南涯,地名叫三川里(里是南昌话后缀词)。遄卒吴(东吴(229年—280年)),初葬太浦青龙山(在江苏宁县东南)。子灿仕吴(东吴)为散骑常侍,后升堂邑(今江苏六合县)为郡守,迁郡卒葬豫章城南三十五里梅湖南涯。生子鉴、镒,镒居新吴(奉新),鉴西陵(今湖北蕲水县西南)令庐于墓侧,子孙永远家于三川。遐同兄棠邑令遄徙豫章城南,遐晚年析居南岸,名所处曰邓将军营、邓城(现江西南昌新建县西山石埠乡一带)。
注:庐,古人于父母或老师死后,服丧期间守护坟墓,在墓旁搭盖的小屋居住;
鲁贤之孙,由喜之子天秩(452-521),字太古,于天监年(502—519)间任旴江(旴音虚xu,旴江即抚河,又称汝水,在江西省东部,源出广昌县南驿前镇,北流经抚州市,到临川县王家洲分为两支,一从南昌入赣江,一自八字脑入鄱阳湖)南城令,自邓城徙籍墨池里。
孟春之孙侯南之了高翔(577-645),翔字南鹏,号天祺,于隋末(隋朝(581年—618年))官任筠州高安(今江西高安县)尉,自墨池里徙籍锦水街。
高翔之孙庭礼之子文瑞(626-718)。上嘉其孝义,诏旌表邓氏忠顺之家。其乡遂以旌义名。厥嗣三元、先、义,世居筠阳。
庭礼之孙文瑞之子均义(677-不详),字元礼,素信黄老之教,天宝年(742年正月—756年七月)间,舍其田产,创建玉虚观。道冠玄服十余年,拟为华山道人。命子姓散处,是时有至夏宇居者,有至罗坊居者,有至赤冈、栗陂、杨源、破石、长乐、感古、吴湖居者,迁徙不一。
文瑞之孙均义之子询仁(722-不详),字北川,官拜湖南节度使,士居莫不仰其清介,告老解组, 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因藩镇刈据,宦官弄权,时局离乱,自筠北玉虚观徙居新吴白湖(奉新殿下村),开创白湖杞林基业,询仁为邓氏五垴共同始祖也。
询仁传自伯字派,大宋庆历年(1041年),因紫藤事件,杞林血流成河,废庐毁墓 ,掘龙断脉,惟有逃匿者隐姓在外者,分居港南、坂勇,社港 、紫芥、长宇、吴湖、赤塘、破石、大流源、东庄等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