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英地处永康市中部,有八个行政村,常住人口有九千余人,且百分之八九十为应氏,同为小宗太公(芝英人称应三八)后代。民国时期留下来的祠堂有72座,匾额众多,有近代李鸿章的“敦本睦族”、当代蒋中正的“追远节孝”、“德高望重”等。
以前芝英民间传说小宗太公偶然得到宝藏而发迹,从而子孙后代变得富有。据家谱,应三八生于汉武壬申,长在永乐,正是建文帝与皇太子朱文奎失踪时期。如今粗看家谱,发现很多不可思议的巧合,可能就是一些暗示。如应三八在家谱里的名字、评语、墓名、资金实力、家教遗传信仰、很多地名、河道改造的方面,符合贵族气质,于是想到他与朱文奎之间或许存在某种联系。以下给出几点资料:
1、始祖名九二公,葬于上坟孝墓,是应三八的曾祖父。而朱元璋为九五之尊,小名重八,葬于南京孝陵。
2、应三八的玄孙应天成公开始修芝英应氏家谱,内有家规二十条,每条一二百字。前二条主要内容是要子孙多建祠堂、守祖坟。一直到解放为止,芝英人都守着这些家规。
3、镇中心建有盘龙庙,供奉朱相公。再来看家规的第十六条:吾家旧有神象,另类毋得更立……并且,芝英里带龙字的地名有龙泉井、盘龙庙、骑龙山、镇龙桥,十景中的九龙戏水。
4、古时,借风水之名对河道进行了改道,并且兴修水利,至今用了四百多年。其工程之大一般家族根本无法做到。
5、现存一应氏古墓,规模宏大,保存完好,占地面积上万平米,而墓前仅刻“让出”二字。
6、明嘉庆四十五年,兵部侍郎王崇作为同乡人,为应氏祠堂作了一篇徴德堂记,现全文记载于家谱之中。
本人就着怀疑精神提出这个观点,现在也并不能肯定。现芝英里族长也有此想法,于是我特撰此文,希望引起研究此方面的学者的注意,共同挖掘芝英历史。如果能够有所证实,这将有利于开发芝英的文化产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浪潮下,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竞争力对整个社会经济有不小的作用,这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与弘扬。
关于具体资料以后再做补充,这次就此搁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