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对《藏书》的分析非常到位。在剧院里看了两场,说实话现场效果,还是让我觉得很感动的,在一些瞬间也确实打动了我。(如:抄书的场景,别书开始的那大段念白)。 但兴奋之余,静下心来回忆。也确实让我觉得有很多疑问。
最不喜欢的是范容央求姨娘那段,虽然剧场效果不错,我看很多观众都被茅茅的表演逗乐了。但我却非常不喜欢,好歹也是一个天一阁得当家人,居然和妇女小孩一样玩起这种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手段。(当然他是威胁出嫁,本质上也没什么区别)这个实在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和范容整个的人物性格显得很不协调。
其次,最后那段载歌载舞的表演我也不太喜欢。总觉得很怪异。而且从现场观众的反映来看也没怎么理解。我看了两场都有人在说“结束啦”。我当时真的特别担心观众真的以为结束了,会开始离开座位等着看谢幕。
孙知府的行为也是我一直很困惑的,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定位这个人物。很多行为实在难以让人理解。至今也理不出一个头绪。
而且我觉得这个戏总体有点平,没有特别的高潮。虽然三跪可能算一个高潮,但可能是前面缺乏铺成,加上这段本身就有刻意抬高的成分,显得有点做作。所以除了唱得很过瘾,也没觉得有很特别的震撼。
另外估计是怕人家看不懂,类似“传承”“坚守”这样的主题,被不断的在唱词,念白中反复强调和提及,过于直白。使整个戏缺乏一种可以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嗬嗬,不过,我还是蛮喜欢的,现场效果还是很有感染力的。毕竟作为越剧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回头看看剧场里70%还是中老年观众,其中又以妇女居多,要对他们传达一个如此艰深的主题实在是不太容易。也只能把故事讲的通俗化一点。也不要说这些中老年观众,就是我带去的一个小青年,感动之余也不停的和我纠缠于:范容为什么不和她嫂嫂好?这样的问题之上。 一个剧种的发展也离不开观众欣赏层次的提高。所以茅茅不断地走进高校,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举措。但这次复旦的见面会,说是实话我对组织还是蛮失望的。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居然找了很多教工来“凑数”(反正我是这个感觉)。当然我不是说她们不好,她们也是真心热爱越剧的。但我觉得这和茅茅走进复旦的主旨是相违背的。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其实我觉得还是有很多人感兴趣的。我事后我和人家说起,很多人对越剧没什么了解,但对传统文化比较热爱的年轻人,都埋怨我事先怎么不通知一下。说她们也很有兴趣听听得。我很无奈,我说我自己也是前一天才刚刚知道可以进去,而且一直也不知道是不是只要感兴趣就都可以去听。
另外,我也不得不说上海的观众可能还是比较偏向上海本地院团。越剧演出在上海还是比较繁荣的,如果想看戏的话,每年看个3-5场越剧是不在话下的。所以市场缺乏一种饥渴感。(当然我等浙百的忠实追随者是早已如饥似渴了)
顺便讲一点《梁祝》,我觉得激情和外放一直是茅茅很擅长的表演方式。当年的《西厢记》包括第一版《陆游与唐琬》的题诗一折都是采取了这种比较张扬的表演方式。这次看她的《梁祝》,就算是这样一个憨厚木讷的形象到她手里也多了几分张生式的痴狂。尤其是“思祝下山”一段更是她这种外放式表演淋漓尽致的发挥。 我十分欣喜在近10年之后又一次看到她演一个很传统的书生形象,这确实让我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应该承认这次浙百的《梁祝》确实很美,我也非常的喜欢。它追求的是一种意境和形式的美。但欣喜之余,仔细回想我还是觉得形式大于内涵了。演员在很多时候,几乎被淹没在导演的手法和华丽的舞美之中了。除了思祝下山一段茅威涛一个人酣畅淋漓的表演,让我感觉到演员的存在以外,很多时候我觉得演员和舞美,灯光,道具,音乐一样都只是导演手里的一个棋子。当然这个理论在电影导演艺术中是完全站的住的。但对于主要靠演员临场表现支撑起来的舞台艺术来讲,我就不置可否了。现在看下来对于像《梁祝》这样的题材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也完全可以接受。 这样的尝试确实为越剧的演剧方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引导性。但这种模式是否适合于其他的题材,我还是不抱很乐观的态度。
另外我觉得茅茅在激情和外放的表演上已经非常的驾轻就熟了,她今后的表演如果能够向更加内敛和深沉的方向发展一下,或者说表演能更加“含”一点,也许就更好了。当然也是凭空讲讲,最终还是要看角色和剧本的需要。
最不喜欢的是范容央求姨娘那段,虽然剧场效果不错,我看很多观众都被茅茅的表演逗乐了。但我却非常不喜欢,好歹也是一个天一阁得当家人,居然和妇女小孩一样玩起这种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手段。(当然他是威胁出嫁,本质上也没什么区别)这个实在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和范容整个的人物性格显得很不协调。
其次,最后那段载歌载舞的表演我也不太喜欢。总觉得很怪异。而且从现场观众的反映来看也没怎么理解。我看了两场都有人在说“结束啦”。我当时真的特别担心观众真的以为结束了,会开始离开座位等着看谢幕。
孙知府的行为也是我一直很困惑的,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定位这个人物。很多行为实在难以让人理解。至今也理不出一个头绪。
而且我觉得这个戏总体有点平,没有特别的高潮。虽然三跪可能算一个高潮,但可能是前面缺乏铺成,加上这段本身就有刻意抬高的成分,显得有点做作。所以除了唱得很过瘾,也没觉得有很特别的震撼。
另外估计是怕人家看不懂,类似“传承”“坚守”这样的主题,被不断的在唱词,念白中反复强调和提及,过于直白。使整个戏缺乏一种可以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嗬嗬,不过,我还是蛮喜欢的,现场效果还是很有感染力的。毕竟作为越剧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 回头看看剧场里70%还是中老年观众,其中又以妇女居多,要对他们传达一个如此艰深的主题实在是不太容易。也只能把故事讲的通俗化一点。也不要说这些中老年观众,就是我带去的一个小青年,感动之余也不停的和我纠缠于:范容为什么不和她嫂嫂好?这样的问题之上。 一个剧种的发展也离不开观众欣赏层次的提高。所以茅茅不断地走进高校,确实是一个不错的举措。但这次复旦的见面会,说是实话我对组织还是蛮失望的。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居然找了很多教工来“凑数”(反正我是这个感觉)。当然我不是说她们不好,她们也是真心热爱越剧的。但我觉得这和茅茅走进复旦的主旨是相违背的。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其实我觉得还是有很多人感兴趣的。我事后我和人家说起,很多人对越剧没什么了解,但对传统文化比较热爱的年轻人,都埋怨我事先怎么不通知一下。说她们也很有兴趣听听得。我很无奈,我说我自己也是前一天才刚刚知道可以进去,而且一直也不知道是不是只要感兴趣就都可以去听。
另外,我也不得不说上海的观众可能还是比较偏向上海本地院团。越剧演出在上海还是比较繁荣的,如果想看戏的话,每年看个3-5场越剧是不在话下的。所以市场缺乏一种饥渴感。(当然我等浙百的忠实追随者是早已如饥似渴了)
顺便讲一点《梁祝》,我觉得激情和外放一直是茅茅很擅长的表演方式。当年的《西厢记》包括第一版《陆游与唐琬》的题诗一折都是采取了这种比较张扬的表演方式。这次看她的《梁祝》,就算是这样一个憨厚木讷的形象到她手里也多了几分张生式的痴狂。尤其是“思祝下山”一段更是她这种外放式表演淋漓尽致的发挥。 我十分欣喜在近10年之后又一次看到她演一个很传统的书生形象,这确实让我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应该承认这次浙百的《梁祝》确实很美,我也非常的喜欢。它追求的是一种意境和形式的美。但欣喜之余,仔细回想我还是觉得形式大于内涵了。演员在很多时候,几乎被淹没在导演的手法和华丽的舞美之中了。除了思祝下山一段茅威涛一个人酣畅淋漓的表演,让我感觉到演员的存在以外,很多时候我觉得演员和舞美,灯光,道具,音乐一样都只是导演手里的一个棋子。当然这个理论在电影导演艺术中是完全站的住的。但对于主要靠演员临场表现支撑起来的舞台艺术来讲,我就不置可否了。现在看下来对于像《梁祝》这样的题材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也完全可以接受。 这样的尝试确实为越剧的演剧方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引导性。但这种模式是否适合于其他的题材,我还是不抱很乐观的态度。
另外我觉得茅茅在激情和外放的表演上已经非常的驾轻就熟了,她今后的表演如果能够向更加内敛和深沉的方向发展一下,或者说表演能更加“含”一点,也许就更好了。当然也是凭空讲讲,最终还是要看角色和剧本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