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的路人与仗义出手的小老板
2012-05-11 07:21:12| 分类: 散文杂谈 | 标签:见义勇为 旁观者 老端 心理学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文/端宏斌
5月9日,网上曝光一段视频:一名英国籍男子在北京宣武门意图强奸一名中国女子,遭路人暴打。媒体称见义勇为者之一是附近一家美发店老板。这名老板称受害女孩当时非常绝望,而多名路人袖手旁观令人心寒。此后众多网友为这名美发店老板的仗义行为叫好。
过路群众冷漠旁观的例子比比皆是,最著名的就是佛山“小悦悦事件”。去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
事件发生之后,报纸上网站上的相关评论文章我看了不少,发现绝大多数作者都是在做“道德说教”,抨击民众的道德责任心,几乎没有人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科学的分析。本文就是要从心理学角度来回答如下这些问题:
1,冷漠的旁观者为什么不愿意挺身而出?难道是因为国人特别没爱心吗?
2,在英国流氓面前,为什么是美发店老板,而不是其他人带领大家出手相助?
3,如果你不幸成了需要帮助的人,你如何才能说服围观者前来救助?
4,政府应该怎么做才能激励大家的善心?
其实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很早之前就对“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做过深入的研究,相关的论文资料有很多。而引发这些讨论的是发生在1964年的“克尤公园谋杀案”。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纽约克尤公园发生了一起谋杀案,很快成为《纽约时报》的头版新闻,并震惊了全美国。一位年轻女性被杀,她与罪犯并不认识,令人感到震惊的是,整个谋杀过程耗时半个多小时,这期间,她反复尖叫,大声呼救,有38个人从公寓窗口听见和看到她被刺的情形。没有人下来保护她,她躺在地上流血也没有人帮她,甚至都没有人给**打电话。
同中国一样,几乎所有媒体都一致申讨这38个围观的人,并将原因归结为现代都市人越来越冷漠,越来越不人道,越来越缺乏同情心。但是有两位年轻的社会心理学家对这种众口一词很是不屑,他们想要找到一个更加科学的解释。
这两位心理学家精心准备了一个实验。他们找来一些大学生,让他们参与一个社会调查,但是借口为了保护各自的隐私,每个人都安排在一个小房间里,通过对讲机进行对话。实验以2人组、3人组或6人组的形式展开,你可以理解成两人通话、三人通话,以及六人同时通话。但事实上,他们听到的全都是录音机里的声音,说话的声音总是一位男生,他先是抱怨生活与学习的压力,再提到自己在压力下总会发生哮喘和癫痫,说着说着他就开始结结巴巴、呼吸急促,并开始呼救说“我快死了,救救我,我的哮喘发作了……”然后,声音消失。
在2人组的情况下(其实只有被试者一人),85%的人立刻冲出去报告有人发病,但是在6人组的情况下,只有31%的人付诸行动。在被问及:“别人在场是否影响你的行为”时,他们都说没有。但事实上,边上有没有其他人,是决定你是否行动的重要因素。
这两位心理学家最后总结道,在一起紧急突发事件中,如果只是你自己在场,你很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因为你知道自己的责任,如果你见死不救,你会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你会觉得自己的责任减轻了不少,比如那38个围观者,每个人只会感到1/38的责任。因此,旁观者效应又被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此时,你会不自觉的开始模仿其他人的行为,如果别人不采取行动,你也会倾向于不采取行动,你会这么想:既然大家都不动手,那么我也不动手是合理的。或者是:总会有人出手相救的,所以我不出手也是合理的。或者是:万一只有我自己行动,别人都不行动,我岂不是很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论文《The unresponsive bystander: Why doesn’t he help?》(1970)】
2012-05-11 07:21:12| 分类: 散文杂谈 | 标签:见义勇为 旁观者 老端 心理学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文/端宏斌
5月9日,网上曝光一段视频:一名英国籍男子在北京宣武门意图强奸一名中国女子,遭路人暴打。媒体称见义勇为者之一是附近一家美发店老板。这名老板称受害女孩当时非常绝望,而多名路人袖手旁观令人心寒。此后众多网友为这名美发店老板的仗义行为叫好。
过路群众冷漠旁观的例子比比皆是,最著名的就是佛山“小悦悦事件”。去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
事件发生之后,报纸上网站上的相关评论文章我看了不少,发现绝大多数作者都是在做“道德说教”,抨击民众的道德责任心,几乎没有人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科学的分析。本文就是要从心理学角度来回答如下这些问题:
1,冷漠的旁观者为什么不愿意挺身而出?难道是因为国人特别没爱心吗?
2,在英国流氓面前,为什么是美发店老板,而不是其他人带领大家出手相助?
3,如果你不幸成了需要帮助的人,你如何才能说服围观者前来救助?
4,政府应该怎么做才能激励大家的善心?
其实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很早之前就对“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做过深入的研究,相关的论文资料有很多。而引发这些讨论的是发生在1964年的“克尤公园谋杀案”。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纽约克尤公园发生了一起谋杀案,很快成为《纽约时报》的头版新闻,并震惊了全美国。一位年轻女性被杀,她与罪犯并不认识,令人感到震惊的是,整个谋杀过程耗时半个多小时,这期间,她反复尖叫,大声呼救,有38个人从公寓窗口听见和看到她被刺的情形。没有人下来保护她,她躺在地上流血也没有人帮她,甚至都没有人给**打电话。
同中国一样,几乎所有媒体都一致申讨这38个围观的人,并将原因归结为现代都市人越来越冷漠,越来越不人道,越来越缺乏同情心。但是有两位年轻的社会心理学家对这种众口一词很是不屑,他们想要找到一个更加科学的解释。
这两位心理学家精心准备了一个实验。他们找来一些大学生,让他们参与一个社会调查,但是借口为了保护各自的隐私,每个人都安排在一个小房间里,通过对讲机进行对话。实验以2人组、3人组或6人组的形式展开,你可以理解成两人通话、三人通话,以及六人同时通话。但事实上,他们听到的全都是录音机里的声音,说话的声音总是一位男生,他先是抱怨生活与学习的压力,再提到自己在压力下总会发生哮喘和癫痫,说着说着他就开始结结巴巴、呼吸急促,并开始呼救说“我快死了,救救我,我的哮喘发作了……”然后,声音消失。
在2人组的情况下(其实只有被试者一人),85%的人立刻冲出去报告有人发病,但是在6人组的情况下,只有31%的人付诸行动。在被问及:“别人在场是否影响你的行为”时,他们都说没有。但事实上,边上有没有其他人,是决定你是否行动的重要因素。
这两位心理学家最后总结道,在一起紧急突发事件中,如果只是你自己在场,你很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因为你知道自己的责任,如果你见死不救,你会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你会觉得自己的责任减轻了不少,比如那38个围观者,每个人只会感到1/38的责任。因此,旁观者效应又被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此时,你会不自觉的开始模仿其他人的行为,如果别人不采取行动,你也会倾向于不采取行动,你会这么想:既然大家都不动手,那么我也不动手是合理的。或者是:总会有人出手相救的,所以我不出手也是合理的。或者是:万一只有我自己行动,别人都不行动,我岂不是很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论文《The unresponsive bystander: Why doesn’t he help?》(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