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5月23日(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古浪发生大地震。微观震中位于武威南沈家窝铺附近,即北纬37.7 埃?02.6 埃鸺段?级,震中烈度Ⅺ度。这次地震波及范围广,对邻近几省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甘肃的敦煌、青海的都兰、陕西的西安均有震感。波及最远达700公里。在武威之武威城、塔儿庄、张义堡、古浪之黑松驿、黄羊川范围内破坏极为严重。根据地震的破坏情况,地震形变带的展布及发震构造特征等分析,其宏观震中应在武威、古浪交界的水峡口附近。
一、前人调查史
古浪大地震发生后,当时未能组织专业性的调查和研究,地震现场的资料仅在一些报纸、刊物和当地的县志上略有报导和记述,震区及其邻近地区的外国传教士也写了些对古浪地震感受的信件。这些材料粗略地记述了有关这次地震的破坏情况和震情。震后袁复礼教授曾到古浪震区进行过考察研究。
系统地进行大震考察是在解放以后。1954年铁道部勘测设计院、甘肃省农林厅水利局黄羊水库地震调查队、省工业厅调查组等单位为修黄羊河水库对古浪地震进行了考察和访问,编有报告及照片集。同年,中国科学院周光、刘秉俊二位先生也赴古浪震区作了考察,重点对冬青顶--沈家窝铺地震形变进行了考察和分析。
195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郭增建等组成"地震预报考察队"到古浪等大震现场进行地震前兆现象的实地调查。
1972年、1974年和1975年原兰州地震大队地震地质队曾先后对天祝、古浪、武威一带的地质构造情况、地震构造背景和冬青顶--沈家窝铺地震形变带做了大量工作,并在武威、古浪地区作了地球物理探测(主要是浅层电法),对北西向及东西向隐伏断裂的延展情况进行了物探综合分析研究。
1978-1979年,兰州地震研究所滕瑞增、吕田保和贾云鸿等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再次对古浪大地震进行了考察研究,重点收集了有关地震形变带的资料。通过考察访问初步确定了大震主要形变带的展布、特点及其力学性质,同时对基岩断裂、地貌、第四纪地质等情况也作了调查研究。
1983年兰州地震研究所柴树骅等及武威地震办康有理也对地震形变现象进行了考察、访问。
二、地震灾情及地面破坏现象
古浪地震发生后无论是地面形变,还是对建筑物的破坏都是极其严重的。据调查,当时地面运动具有较强的方向性,以南北方向震动为主,东西方向次之。由地面运动造成的喷水冒沙,井、泉干涸或增生新泉的现象极为普遍。
古浪地震的Ⅳ度破坏区长达600公里,据《甘肃地区地震资料年表》(兰州地震研究所1979年)记载及调查资料,这次地震破坏严重的地区在古浪县城及其以北的双塔、泗水和黄羊河、杂木河一带。建筑物破坏严重,窑洞全部倒塌,房屋倒塌90%以上。震区西南部为高山区,人烟稀少,破坏情况不详。现将破坏重的地区作一介绍(见图)。
1.Ⅺ度破坏区
主要分布在古浪县城及其周围,双塔、水峡口、沈家窝铺、冬青顶一线,古城、塔儿沟、张义堡等地区。
(1)古浪县城及其附近地区。 《古浪县志·灾异》记载:"民国十六年丁卯之夏四月二十三,古浪发现(原文如此,应为"发生"--编者)空前之大地震。是日也天将晓,初震一次,其势尚微,不过床榻之滉漾,钌扣之鸣响而已。人之由梦中警觉者,以为震摇已过,多数未曾防避。甫逾片刻,二次又来,霹雳一声,谷应山鸣,数十丈之黄尘,缭绕空中,转瞬天地异色,日月无光,城郭庐舍化为乌有,山河改观,闾巷莫辨,号痛之声,远闻数里,号称三百户之县城,压毙男女七、八百口,全城房屋,颓倒无遗,其未曾摇倒者仅南街之燃灯佛楼(现已拆除),北街之杨家牌坊……统计城乡死亡人口四千有余,牛羊马匹数达三万。"县城及其附近的古庙,如百子宫、石门山庙、三圣宫,圣母宫、三官楼、三师殿、北极宫、老君阁、新龙庙、土主庙、雷祖庙等,地震时完全倾废;城池、衙署、司法署、公安局等政府用房完全倾圮;就是建筑比较好的政府公署和天主教堂也大半摇平。县城及其附近的地裂缝、土疙瘩群、井水涨落现象也极为普遍。由此可见古浪县城的破坏是相当严重的。
一、前人调查史
古浪大地震发生后,当时未能组织专业性的调查和研究,地震现场的资料仅在一些报纸、刊物和当地的县志上略有报导和记述,震区及其邻近地区的外国传教士也写了些对古浪地震感受的信件。这些材料粗略地记述了有关这次地震的破坏情况和震情。震后袁复礼教授曾到古浪震区进行过考察研究。
系统地进行大震考察是在解放以后。1954年铁道部勘测设计院、甘肃省农林厅水利局黄羊水库地震调查队、省工业厅调查组等单位为修黄羊河水库对古浪地震进行了考察和访问,编有报告及照片集。同年,中国科学院周光、刘秉俊二位先生也赴古浪震区作了考察,重点对冬青顶--沈家窝铺地震形变进行了考察和分析。
195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郭增建等组成"地震预报考察队"到古浪等大震现场进行地震前兆现象的实地调查。
1972年、1974年和1975年原兰州地震大队地震地质队曾先后对天祝、古浪、武威一带的地质构造情况、地震构造背景和冬青顶--沈家窝铺地震形变带做了大量工作,并在武威、古浪地区作了地球物理探测(主要是浅层电法),对北西向及东西向隐伏断裂的延展情况进行了物探综合分析研究。
1978-1979年,兰州地震研究所滕瑞增、吕田保和贾云鸿等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再次对古浪大地震进行了考察研究,重点收集了有关地震形变带的资料。通过考察访问初步确定了大震主要形变带的展布、特点及其力学性质,同时对基岩断裂、地貌、第四纪地质等情况也作了调查研究。
1983年兰州地震研究所柴树骅等及武威地震办康有理也对地震形变现象进行了考察、访问。
二、地震灾情及地面破坏现象
古浪地震发生后无论是地面形变,还是对建筑物的破坏都是极其严重的。据调查,当时地面运动具有较强的方向性,以南北方向震动为主,东西方向次之。由地面运动造成的喷水冒沙,井、泉干涸或增生新泉的现象极为普遍。
古浪地震的Ⅳ度破坏区长达600公里,据《甘肃地区地震资料年表》(兰州地震研究所1979年)记载及调查资料,这次地震破坏严重的地区在古浪县城及其以北的双塔、泗水和黄羊河、杂木河一带。建筑物破坏严重,窑洞全部倒塌,房屋倒塌90%以上。震区西南部为高山区,人烟稀少,破坏情况不详。现将破坏重的地区作一介绍(见图)。
1.Ⅺ度破坏区
主要分布在古浪县城及其周围,双塔、水峡口、沈家窝铺、冬青顶一线,古城、塔儿沟、张义堡等地区。
(1)古浪县城及其附近地区。 《古浪县志·灾异》记载:"民国十六年丁卯之夏四月二十三,古浪发现(原文如此,应为"发生"--编者)空前之大地震。是日也天将晓,初震一次,其势尚微,不过床榻之滉漾,钌扣之鸣响而已。人之由梦中警觉者,以为震摇已过,多数未曾防避。甫逾片刻,二次又来,霹雳一声,谷应山鸣,数十丈之黄尘,缭绕空中,转瞬天地异色,日月无光,城郭庐舍化为乌有,山河改观,闾巷莫辨,号痛之声,远闻数里,号称三百户之县城,压毙男女七、八百口,全城房屋,颓倒无遗,其未曾摇倒者仅南街之燃灯佛楼(现已拆除),北街之杨家牌坊……统计城乡死亡人口四千有余,牛羊马匹数达三万。"县城及其附近的古庙,如百子宫、石门山庙、三圣宫,圣母宫、三官楼、三师殿、北极宫、老君阁、新龙庙、土主庙、雷祖庙等,地震时完全倾废;城池、衙署、司法署、公安局等政府用房完全倾圮;就是建筑比较好的政府公署和天主教堂也大半摇平。县城及其附近的地裂缝、土疙瘩群、井水涨落现象也极为普遍。由此可见古浪县城的破坏是相当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