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介绍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是2009年学校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将地理科学学院和旅游学院合并而成。原地理科学学院始建于1954年,是我国西南地区高等院校中创办最早的地理系科之一。原旅游学院是在国家旅游局支持下,于我校1995年创办的川渝地区首家本科旅游系基础上,与重庆市旅游局共建的旅游专业院校,1998年经市教委专文批准,对外挂牌“重庆旅游学院”。
学院师资队伍优良,教学科研成果显著。现有教职工81人,教授10人,副教授19人,博士学位的教师17人,硕士学位的教师39人。其中,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1人,西部之光人才获得者1人,学术骨干4人。学院学术带头人都是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近年来,共承担35项科研课题。其中国家级课题12项,省部级及市教委课题16项,主编教育部国家级专业教材多部。多个项目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重庆市市级优秀成果奖。其中,“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开拓性研究与实践”项目于2000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界首次获得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地理科学、旅游管理专业是我校首批重点建设的品牌专业。
学院设有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和旅游管理3个硕士授权点及课程与教学论(地理)硕士专业方向,拥有全日制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旅游管理(饭店管理)、旅游管理(旅游策划)、旅游管理(职教师资)、艺术教育(空乘与礼仪方向)等7个本科专业和1个导游专科专业。学院有重庆市重点学科“人文地理学科”,学校重点建设的人文社科基地“重庆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以旅游专业为龙头的“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中澳、中德职教合作项目旅游师资培训基地。学院还拥有基础地理学合格实验室、GIS重点实验室和旅游专业实验系统(与市旅游局共同投资兴建,含旅游信息管理系统实验室、多媒体模拟导游实验室、模拟多功能厅、实验经营水吧、形体礼仪训练大厅)等
学院是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等理事单位,也是重庆市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挂靠单位与会长单位,重庆市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挂靠该院。学院主办有面向全国发行的《地理教育》杂志连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地理期刊。
学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了多家教学实践基地,培养出了大批素质高、能力强的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都保持在90%以上,分布在川渝及至全国各地,为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是2009年学校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将地理科学学院和旅游学院合并而成。原地理科学学院始建于1954年,是我国西南地区高等院校中创办最早的地理系科之一。原旅游学院是在国家旅游局支持下,于我校1995年创办的川渝地区首家本科旅游系基础上,与重庆市旅游局共建的旅游专业院校,1998年经市教委专文批准,对外挂牌“重庆旅游学院”。
学院师资队伍优良,教学科研成果显著。现有教职工81人,教授10人,副教授19人,博士学位的教师17人,硕士学位的教师39人。其中,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1人,西部之光人才获得者1人,学术骨干4人。学院学术带头人都是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近年来,共承担35项科研课题。其中国家级课题12项,省部级及市教委课题16项,主编教育部国家级专业教材多部。多个项目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重庆市市级优秀成果奖。其中,“高等教育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开拓性研究与实践”项目于2000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我国高等旅游教育界首次获得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地理科学、旅游管理专业是我校首批重点建设的品牌专业。
学院设有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和旅游管理3个硕士授权点及课程与教学论(地理)硕士专业方向,拥有全日制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规划、旅游管理(饭店管理)、旅游管理(旅游策划)、旅游管理(职教师资)、艺术教育(空乘与礼仪方向)等7个本科专业和1个导游专科专业。学院有重庆市重点学科“人文地理学科”,学校重点建设的人文社科基地“重庆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以旅游专业为龙头的“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中澳、中德职教合作项目旅游师资培训基地。学院还拥有基础地理学合格实验室、GIS重点实验室和旅游专业实验系统(与市旅游局共同投资兴建,含旅游信息管理系统实验室、多媒体模拟导游实验室、模拟多功能厅、实验经营水吧、形体礼仪训练大厅)等
学院是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等理事单位,也是重庆市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挂靠单位与会长单位,重庆市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挂靠该院。学院主办有面向全国发行的《地理教育》杂志连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地理期刊。
学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了多家教学实践基地,培养出了大批素质高、能力强的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都保持在90%以上,分布在川渝及至全国各地,为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