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鄂西会战
自反攻宜昌之战结束后,六战区敌我保持对峙状态者年余,在这一年多的当中,我可以多分出一些
时间,主持湖北省政。虽然为时甚暂,所幸尚能做到生活安定、军民协调的地步。至于军事方面,当然
我们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随时都准备和敌人较量一下身手。
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底,希特勒侵入俄境的军队,已成强弩之末,俄军已开始反攻。在北非方面,
从是年十月阿拉敏一役起,诚如英相邱吉尔所说:「在此役以前,我们从未打过一次胜仗;而在此役之
后,我们也从未打过一次败仗。」至在太平洋方面,美国已由守势地位,逐渐转换而为攻势,此后日本
绝难与美国争衡海上,已为举世所共喻。轴心国与同盟国的整个战局如此,日寇那有不惊心动魄之理?
他们想来想去,恐怕唯有在中国战场上找出路,或有一线希望。于是乃有鄂西会战一幕的演出。 当时战区的正面,右翼自湖南南县起,沿湖沿江经石牌要塞而至江北之远安县属,左翼则襄河西岸
一带,均属本战区作战范围。战区所辖兵力为九个军,部署以江防正面为重要,配置三个军的精锐部队。
关于兵力配备问题,起初颇多异议。一般的看法,多认为鄂西山地崎岖,人马难行,三峡天险中,
又有石牌、庙河两要塞的坚垒,敌人溯江西犯之公算甚少。敌如进犯,必由两翼,或则北犯襄樊、老河
口,转趋巴东、兴山;或则南由松滋、枝江渡河,直扑石门、澧县、常德。因此主张战区的兵力应保持
重点于两翼,不应置于敌人进犯公算较少的江防方面。我当时对于这种看法,不敢十分赞同。我认为大
势所趋,轴心国已渐走上日暮途穷之路,敌人欲于死中求生,唯有铤而走险。重庆为我战时首都,是指
挥全国抗战的神经中枢,敌人既已据有宜昌,如因利乘便,溯江西犯重庆,仍为解决「中国事件」最简
捷的途径。根据这一假定,所以我的主张,还是应配置重点于以石牌要塞为中心的江防,而不应偏重襄
樊或常德两翼。退一步言,即使敌军进犯两翼,我军失利,亦犹有补救余地,至少尚不致动摇国本。如
江防空虚,万一敌由此路长驱直入,则后患将有不堪设想者。我的主张,是依据「毋恃敌之不来,恃吾
有以待之」的原则来的。本此理由,曾向军委会具申意见,坚持不可变更战区配备的重点,幸获军委会
的核准,这是后来鄂西会战获胜的一大因素。
鄂西会战,是于三十二年(一九四三)二月十五日由敌寇窜犯江北开始的。敌军此次进犯,狡狯异
常,他们先以万余人分六路侵据了我江北挺进军根据地沔阳、监利、郝穴等处。三月八日,更数路渡江,
分犯华容、石首、藕池、横堤寺、黄水套、斗湖堤等处。十四日我军反攻,展开各据点之争夺战,双方
互有胜负。相持至四月下旬,各路敌增援至六万余,上自宜昌,下至石首、监利,沿江重要地点,均配
置重兵,并集帆船、汽艇六七百只,飞机数十架,有大举进犯之势。五月初,敌陷我南县、安乡,似将
南扰常德。五月中旬,敌忽转锋西向,同时江口、董市之敌,亦渡江南犯,我在**、枝江一带守军,
被迫逐渐西移。至此敌之企图,据判断有三种可能:一、西犯石牌;二、南犯常德;三、沿江窜扰。因
敌之企图难定,使我应战方略,亦颇难决定。
我此时离开六战区已四个月,正聚精会神为远征军之训练、补充、整顿而工作。五月十四日忽接重
**蔚文兄电话谓:委员长要亲赴恩施,指挥六战区战事,我当时觉得很难自处,因为远征军正当初创,
工作紧张,我无法分身。但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的名义,仍在我的头上,现当事急,不应置身事外。最后
我还是决定,请蔚文兄转报委员长准我回鄂指挥。十五日奉到委员长电谕,准我飞渝转施指挥,电话是
上午八时到的,当日下午六时,我已赶到了重庆。
自反攻宜昌之战结束后,六战区敌我保持对峙状态者年余,在这一年多的当中,我可以多分出一些
时间,主持湖北省政。虽然为时甚暂,所幸尚能做到生活安定、军民协调的地步。至于军事方面,当然
我们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随时都准备和敌人较量一下身手。
三十一年(一九四二)底,希特勒侵入俄境的军队,已成强弩之末,俄军已开始反攻。在北非方面,
从是年十月阿拉敏一役起,诚如英相邱吉尔所说:「在此役以前,我们从未打过一次胜仗;而在此役之
后,我们也从未打过一次败仗。」至在太平洋方面,美国已由守势地位,逐渐转换而为攻势,此后日本
绝难与美国争衡海上,已为举世所共喻。轴心国与同盟国的整个战局如此,日寇那有不惊心动魄之理?
他们想来想去,恐怕唯有在中国战场上找出路,或有一线希望。于是乃有鄂西会战一幕的演出。 当时战区的正面,右翼自湖南南县起,沿湖沿江经石牌要塞而至江北之远安县属,左翼则襄河西岸
一带,均属本战区作战范围。战区所辖兵力为九个军,部署以江防正面为重要,配置三个军的精锐部队。
关于兵力配备问题,起初颇多异议。一般的看法,多认为鄂西山地崎岖,人马难行,三峡天险中,
又有石牌、庙河两要塞的坚垒,敌人溯江西犯之公算甚少。敌如进犯,必由两翼,或则北犯襄樊、老河
口,转趋巴东、兴山;或则南由松滋、枝江渡河,直扑石门、澧县、常德。因此主张战区的兵力应保持
重点于两翼,不应置于敌人进犯公算较少的江防方面。我当时对于这种看法,不敢十分赞同。我认为大
势所趋,轴心国已渐走上日暮途穷之路,敌人欲于死中求生,唯有铤而走险。重庆为我战时首都,是指
挥全国抗战的神经中枢,敌人既已据有宜昌,如因利乘便,溯江西犯重庆,仍为解决「中国事件」最简
捷的途径。根据这一假定,所以我的主张,还是应配置重点于以石牌要塞为中心的江防,而不应偏重襄
樊或常德两翼。退一步言,即使敌军进犯两翼,我军失利,亦犹有补救余地,至少尚不致动摇国本。如
江防空虚,万一敌由此路长驱直入,则后患将有不堪设想者。我的主张,是依据「毋恃敌之不来,恃吾
有以待之」的原则来的。本此理由,曾向军委会具申意见,坚持不可变更战区配备的重点,幸获军委会
的核准,这是后来鄂西会战获胜的一大因素。
鄂西会战,是于三十二年(一九四三)二月十五日由敌寇窜犯江北开始的。敌军此次进犯,狡狯异
常,他们先以万余人分六路侵据了我江北挺进军根据地沔阳、监利、郝穴等处。三月八日,更数路渡江,
分犯华容、石首、藕池、横堤寺、黄水套、斗湖堤等处。十四日我军反攻,展开各据点之争夺战,双方
互有胜负。相持至四月下旬,各路敌增援至六万余,上自宜昌,下至石首、监利,沿江重要地点,均配
置重兵,并集帆船、汽艇六七百只,飞机数十架,有大举进犯之势。五月初,敌陷我南县、安乡,似将
南扰常德。五月中旬,敌忽转锋西向,同时江口、董市之敌,亦渡江南犯,我在**、枝江一带守军,
被迫逐渐西移。至此敌之企图,据判断有三种可能:一、西犯石牌;二、南犯常德;三、沿江窜扰。因
敌之企图难定,使我应战方略,亦颇难决定。
我此时离开六战区已四个月,正聚精会神为远征军之训练、补充、整顿而工作。五月十四日忽接重
**蔚文兄电话谓:委员长要亲赴恩施,指挥六战区战事,我当时觉得很难自处,因为远征军正当初创,
工作紧张,我无法分身。但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的名义,仍在我的头上,现当事急,不应置身事外。最后
我还是决定,请蔚文兄转报委员长准我回鄂指挥。十五日奉到委员长电谕,准我飞渝转施指挥,电话是
上午八时到的,当日下午六时,我已赶到了重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