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lly冰梦吧 关注:17贴子:218
  • 11回复贴,共1

【作业】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个当封面了


1楼2012-06-02 20:54回复


    2楼2012-06-02 20:54
    回复


      3楼2012-06-02 20:57
      回复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初生牛犊不怕虎 关门养虎,虎大伤人 苛政猛于虎 拉大旗作虎皮 前怕狼,后怕虎 乳犊不怕虎 三夫成市虎 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一山不藏二虎


        5楼2012-06-02 21:02
        回复
          虎是由古食肉类进化而来。在第三纪早期,古食肉类中的猫形类有数个分支:其中一支是古猎豹,贯穿各地质时期而进化为现今的猎豹;一支是犬齿高度特化的古剑齿虎类;一支是与古剑齿虎类相似的伪剑齿虎类;最后一支是古猫类。古剑齿虎类和伪剑齿虎类分别在第三纪早期和晚期绝灭,古猫类得以幸存。其中,类虎古猫就是现今的虎的祖先。后来,古猫类又分化为三支:真猫类、恐猫类和真剑齿虎类。其后二者均在第四纪冰河期灭绝,只有真猫类幸存下来,并分化成猫族和豹族两大类群而延续至今,现今的虎,就是豹族成员之一。   在我国已经发现的化石中,时代最早的虎化石可能是古中华虎(Panthera tigris palaeosinensis),这个种是1924年瑞典古生物学家Zdansky所建,标本是一个保存比较完好的属于同一个体的头骨、下牙床和一个寰椎(即第一颈椎),化石是当时在我国政府任矿业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Anderson于1920年在河南渑池兰沟第三十八地点发现的,    有关专家推断,其时代至少在距今200万年以上,这是因为,第一,含化石的岩性是红土,据Zdansky记述,和我国华北各地典型的含晚中新世三趾马动物群的红土很接近,而不像时代比较晚的第四纪的比较松散的黄色或绿色的砂岩或黄土,这表明它的时代可能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第二,在同一地点还发现过中华长鼻三趾马化石,这种化石主要发现于我国距今大约300万年至200万年的地层中,在极个别的情况下可能残存至距今100万年左右。关于这个种是否应该归入虎,科学界还有不同的看法。


          6楼2012-06-02 21:06
          回复
            


            7楼2012-06-02 21:08
            回复
              武松打虎
              武松回家探望哥哥,途中路过景阳冈。在冈下酒店喝了很多酒,踉跄着向冈上走去。兴不多事,只见一棵树上写着:"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冈克上,应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武松认为,这是酒家写来吓人的,为的是让过客住他的店,竟不理它,继续往前走。 太阳快落山时,武松来到一破庙前,见庙门贴了一张官府告示,武松读后,方知山上真有虎,待要回去住店,怕店家笑话,又继续向前走。由于酒力发作,便找了一块大青石,仰身躺下,刚要入睡,忽听一阵狂风呼啸,一只斑斓猛虎朝武松扑了过来,武松急忙一闪身,躲在老虎背后。老虎一纵身,武松又躲了过去。老虎急了,大吼一声,用尾巴向武松打来,武松又急忙跳开,并趁猛虎转身的那一霎间,举起哨棒,运足力气,朝虎头猛打下去。只听"咔嚓"一声,哨棒打在树枝上。老虎兽性大发,又向武松扑过来,武松扔掉半截棒,顺势骑在虎背上,左手揪住老虎头上的皮,右手猛击虎头,没多久就把老虎打得眼、嘴、鼻、耳到处流血,趴在地上不能动弹。武松怕老虎装死,举起半截哨棒又打了一阵,见那老虎确实没气了,才住手。从此武松威名大震。


              8楼2012-06-02 21:11
              回复
                古时,人们对虎这种动物是相当畏惧的。虎性威猛无比,古人多用虎象征威武勇猛。《风俗通义》中
                老虎(两只以上)图片集萃(20张)说:“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如“虎将”,喻指英勇善战的将军;“虎子”,喻指雄健而奋发有为的儿子;“虎步”,指威武雄壮的步伐;“虎踞”,形容威猛豪迈。但虎也经常伤人,而世上毕竟没几个武松。古人对自己畏惧的东西普遍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于是,古人在这些事物之前冠以“老”字,以表示敬畏和不敢得罪的意思。有些地方因为迷信,在说到老虎时,往往不敢直呼其名而呼之以“大虫”。老虎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以至于在亚洲分布非常广泛。只要是食源充沛、有水源、环境利于隐蔽这三个条件,虎一般都能适应。然而由于人类对虎生存空间的过度挤压,使得虎只得躲进深山密林生存而成为“山林之王”。即便是如此,虎在山林中的生存环境在我们人类的挤压侵占下,也是岌岌可危。   虎食量非常大,以大中型食草动物为食,也会捕食其他的食肉动物,已有确切记录表明:有攻击或捕杀亚洲象、犀牛、鳄鱼、熊等动物的实例,在它的领地范围内,其他的食肉动物豹、狼、熊群等会受到一定压制,所以处于食物链之巅,对生态环境有很大的控制调节作用,同时也对猎物的数量变化也非常敏感。所以有虎生存的地区,必须有完整的生态环境。   虎的游泳技术高超,特别是母老虎。母老虎是大型猫科动物中最喜欢水的,天气热时经常在水中避暑j降温   而且老虎爬树技巧也很突出。老虎本来就属猫科动物,猫会爬树,老虎自然会爬树,什么猫是虎的师父,却没有教它爬树,不过是人们长久以来的以讹传讹罢了,只不过老虎完全可以凭借自身优势,长期生活在平坦大地上,过着舒服日子,不去冒那摇摇欲坠的爬树风险,只有在迫不得已情况下才显现出本能


                9楼2012-06-02 21:12
                回复



                  10楼2012-06-03 16:49
                  回复



                    11楼2012-06-04 19:44
                    回复
                      2.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水一直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目标集中, 细微之力也能做成看起来很难办的事。也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子罕说宝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选自《左传》)
                      注释:子罕:人名,春秋时官员。诸:之于 弗:勿、不 ,在这里作“不”解。尔:你 若:假如 人有其宝: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 里:乡里,文中指子罕所居的乡里。请死:请求免于死难。 玉人:雕琢、加工玉石的工匠。
                      原文: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选自《左传》)
                      1. 译文: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美玉,把它献给了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已经拿给玉工看过了,玉工认为它是宝物,所以我才敢进献给您呀!”子罕说:“我把不贪婪当作宝物,你把美玉当作宝物。如果把玉给了我,那么我们两个人都丧失了宝物,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吧。” 献玉的人毕恭毕敬地对子罕说:“小人怀中藏着宝玉,到哪里都不安全,还是把它送给您吧。这样就可以免于被人谋财害命了。”于是子罕就把美玉放在自己住的地方,让玉工雕琢它,然后又卖了出去,把钱给了献玉的人,让他成了富翁,然后送他回家去了。
                      2. 这则故事在今天阅读有什么意义?
                      不同的人对“宝”有不同的定位。在物欲社会中,有很多人视金银珠宝为宝,但也有很多洁身自好的高尚人士视不义之财为粪土,他们有着不同凡俗的价值观念。子罕以“不贪为宝”,这在今天的反腐倡廉中有警示意义,也对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取向有引导意义
                      趾高气扬
                      十三年春①,楚屈瑕②伐罗③,斗伯比④送之,还,谓甚御曰:“莫敖⑤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遂见楚子曰:“必济师⑥。”楚子辞焉。
                      莫敖使徇⑦于师曰:“谏者有刑!”及鄢,乱次以济⑧,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⑨,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⑩以听刑。楚子曰:“孤之罪也。”皆免之。
                      注释:①十三年春:指鲁桓公十三年春天。②屈瑕:楚武王之子。③罗:国名,现湖北宣城县西。④斗伯比:楚国大夫。⑤莫敖:楚国同姓子孙官职名,此处代指屈瑕。⑥济师:济,增加救援;济师,增加援救部队。⑦徇:宣布命令。⑧济:渡河。⑨军之:军,动词,攻打;军之,攻打楚军。⑩冶父:同前文“荒谷”均属楚地名。
                      译文:桓公十三年春,楚国的屈瑕攻打罗国,斗伯比送行,(斗伯比)回来,对他的御者说:“莫敖一定会失败,走路把脚抬得很高,心意就浮动了。”于是,进谏楚王说:“一定要增加援救部队。”楚王拒绝了。
                      莫敖派人在军中通告:“敢进谏的人要受到刑罚!”到了鄢水的时候,军队渡河,乱糟糟的不成行列。楚军又不设防。到达罗国,罗国的军队和卢戎的军队从两边夹击楚军,大败了楚军。莫敖吊死在荒谷。其他将领将自己囚禁在冶父处,听候处置。楚王说:“这是寡人的罪过。”把将领们都赦免了。
                      句读(jù dòu)
                      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古文中没有像现在的标点符号的,因此需要“明句读”(《三字经》中对学生有明确要求,要求“明句读”)。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
                      句读,是句号和读号的合称。


                      13楼2013-01-27 21:37
                      回复
                        古代中文在书写上原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但是在阅读时为求语气的顺畅和正确地传达意思,仍需要注意文句的起承转合,因此读书人便会在文章中自行加注记号,这就是句读的由来。
                        一般是以句号(。)作为一个句子的终了,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句号;句中语气承转停顿以读号(‧或、)表示,则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逗号和顿号。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称为“断句”,又可称为“圈点”,而圈点并且加上注解或注脚的动作,则被称为“圈注”。正确的圈点除了可以使人明了句子和文章原意外,也可显现一个人基本的学识涵养。
                        例1 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史记·秦始皇本纪》)
                        正确断句: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译:彗星又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夏太后死去。
                        错误断句: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译:彗星又在西方出现。十六日那天夏太后死去。
                        分析:读法不同,意思也就变了。
                        古人常用“、”来断句。在句终的地方,点在字的旁边;在语意未尽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在两个字的中间。到了宋朝以后,通俗读物上才普遍地应用圈(。)作为句号,用点(、)作为读(逗)号,因此句读又称圈点。
                        学习文言文,明句读是一项基本功。因此在文言文的标点上,我们应该作一番研究。在标点古文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通读全文,明了全文大意。
                        在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先断开易断的句子,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对不易断开的字、句,就要仔细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义才正确明白。
                        例2 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原文标点: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西门豹治邺》)
                        分析:这样断句,似把“旁观者”仅指“长老”和“吏”。其实,“旁观者”按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指“长老”和“吏”以外的“老百姓”,三者是并列的。
                        修正标点:长老、吏、旁观者,皆惊恐。
                        二、要注意语法,重视文言虚词。
                        例3 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原文标点: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
                        分析:这样断句,重点在于讲孔子既关心人,又关心马(“厩”是养马的棚)。其实,文言中疑问句末用了“乎”一类疑问语气词之后,就不能再用“不”一类的否定词来发问了
                        修正标点:厩(jiù)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①文言文中,“夫、惟、盖、凡、且、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
                        ②“乎、哉、也、矣、欤、焉、耳”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
                        ③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
                        ④复句中的关联词如: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已而、且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大致用在一句话的开头。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⑤句末语气助词的语气可帮助句读:
                        表示陈述语气:也、矣、焉、耳、已、云、云尔
                        表示疑问、反问语气:乎、邪、与、欤、哉、也
                        表示推测语气:乎、耶、与
                        表示感叹语气:哉、夫、也、矣、乎
                        表示祈使语气:也、矣


                        14楼2013-01-27 21: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