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一梦吧 关注:198贴子:11,683
  • 5回复贴,共1

【转】木石真情——宝玉与黛玉(徐乃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旨谈情”的《红楼梦》的叙事线路,是以叙述贾宝玉的情恋线索为中心而展开的,在以贾宝玉为中心的情恋线索中,又是以贾宝玉分别与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几乎等距离的情恋线索为主导的。而在宝玉与钗黛的情恋故事里,人们最所看重的是宝玉与黛玉之间的情恋,如今常称之为“宝黛姻缘”。
这“宝黛姻缘”在小说中却称之曰“木石姻缘”;此一语正出自于“木石姻缘”的当事人贾宝玉。在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中,宝玉在梦中说道——“什么‘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可见,此“木石姻缘”所来有据,是对宝玉黛玉爱情故事最简明也最形象的概括,从而最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民国二十五年(1936),有一位叫做陶明浚的,将整部《红楼梦》故事,以“木石”命名,改写成《木石缘》①,主要叙述宝玉黛玉的情恋故事,此正是这种阅读理解的集中体现。因此,这本小书就以“木石真情”开篇。
《红楼梦》中的木石姻缘故事,是《红楼梦》中最为重要的情恋故事,也是最为神奇、最为浪漫、最为美丽、最为动人;也最为凄婉的爱情故事。
●前世今生续奇缘
这一故事为什么叫做“木石姻缘”呢?
小说的第一回楔子说,宝玉的前身是当年女娲娘娘补天遗弃的一块顽石。女娲当初炼就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五色石用以补天,用去整整三万六千五百块,独将此石遗弃在大荒山青埂峰下。自此,这块弃石采天地之精华,受日月之灵气;“自经锻炼,灵性已通”。渐次幻成青年小伙,被收为天上赤瑕宫的神瑛侍者,——瑛,玉的光彩,此顽石所化,即“木石姻缘”之“石”。而同时,在西方灵河岸上的三生石畔生长出了一株绛珠仙草——何等清雅美丽的名字!于是,神瑛侍者每天以甘露浇灌这绛珠仙草,不仅使其“久延日月”,且能脱胎换骨,“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女体”——此即“木石姻缘”之“木”!并使其“五衷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这样,神瑛侍者便与绛珠仙草之间产生了情缘。而这一石而玉、玉而人的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造历幻缘”;绛珠仙草于是说:“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就是“木石姻缘”的由来。
这样,原先“无材可去补苍天”的女娲弃石遂降生为荣国府里的公子贾宝玉;原先生长在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托生于宝玉姑妈家探花府里的林黛玉,使此天上神话中的一“石”一“木”成为中国古代最佳婚配方式的姑表兄妹!
这不是最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吗?这不是最神奇浪漫的情恋姻缘吗?
然而,贾宝玉所生所长的荣国府是在京城的“金陵”,而原籍苏州的林黛玉其时生活在父亲林如海所任的扬州盐政衙门,怎么才能使之相遇而展开两表兄妹之间的情恋故事呢?于是,作者笔锋一转,让宝玉的姑妈,黛玉的母亲贾敏生病故世。林如海即因“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便委托起复后谋职的西席贾雨村将黛玉送往外婆家荣国府。
令人称奇的是,这两个素未谋面的表兄妹竟然一见如故: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的,何等眼熟!”……
宝玉看罢,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甲戌本此处有脂砚斋的侧批:“正是。想必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曾见过。”接下来宝玉问黛玉:
“可有‘玉’没有?”众人都不解,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所以才问我的。”便答道:“我没有‘玉’。你那‘玉’也是件稀罕物儿,岂能人人皆有?”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人的高下不识,还说灵不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
宝玉满面泪痕哭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儿;如今来了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见这不是好东西。”
这里描写,既是天上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美丽神话的接续,又是尘世中的宝玉黛玉情缘的肇始。宝玉这里“问玉”可谓奇绝、趣绝。若用脂砚惯用的词语,谓之“接的无痕”、“接的高妙”。这一高妙,就在于把这横亘天上人间的千古奇情极为顺畅圆转地接上了,接得既新颖别致,又了无印痕。宝玉这一奇问,更是奇特之至!故众人都不解,惟黛玉“心有灵犀一点通”,思忖以后作了这么得体的回答。读者请务必注意,宝玉听了黛玉的回答后却是摔“玉”;——这摔玉是意味深长的,因为我们知道,在尘世间,此“玉”,主要地代表“金玉姻缘”之“玉”;因此,这一“摔”,表明宝玉天性中所认可的是自己在大荒山青埂峰下的本相“顽石”与黛玉的本相灵河岸边的“绛珠仙草”的情缘——木石姻缘!



IP属地:北京1楼2012-06-03 10:42回复

    ——第十七回,宝玉随着贾政、贾珍、贾琏等“验收”才竣工的大观园,期间对楼台亭阁吟联题额,甚是得意。可“那宝玉一心只记挂着里边的姊妹们”——那自然是黛玉,急急忙忙地来到内宅;跟随宝玉的小厮见老爷高兴,便向宝玉讨赏,宝玉任其将身边的荷包扇袋等所佩之物尽行解去。而此前,黛玉正送与他一只自己制作的荷包,黛玉见状,以为自己赠与的荷包亦已赏于小厮,十分生气,竟至欲将宝玉央嘱而正作的香袋也要铰了。而其实宝玉把黛玉赠与的荷包珍藏在贴身里衣的衣襟上。可见,宝玉是十分珍视黛玉赠与的物件的,是视如爱情的信物而珍藏的。
    ●纯情无妨呈妒酸
    林黛玉除了她那追求“我的心”的独特的真心纯情以外,还有其特殊之处,也是很值得作一叙说的,我们或许可称为“林黛玉式的悲情苦恋”,有时则呈现为“妒酸”。
    林黛玉的命运是悲苦的,母亲先逝,父亲继亡,终成一个失去怙恃的孤儿,因而只能只身来到远离家乡的外祖母家。诚然,作为老祖宗身上掉下的肉又掉下的肉,能得到外祖母的护持;然而,外祖母年事已高,与其说是生活在外祖母家,毋宁说是寄养在舅舅舅母家!舅舅舅母的态度怎样,实在又是一回事,甚至是取决定作用的事。这样的背景,使她形成独特的秉性。于是,她“步步留心,事事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她每每无缘无故时,临风洒泪,对月伤怀。因此,凡事凡物,她都多一分思考,深一层探究。以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风雨袭秋窗,她感受到“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第四十五回《秋窗风雨夕》);落花填沟渠,她感受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第二十七回《葬花诗》)!她的这一心理,也展示着爱情的行为方式的特性。
    对宝玉的爱恋,实际上成为她的唯一的依恃。因此,由于这是她最希望得到的,也是她最害怕失去的;她的希望越是热切,她的害怕也越强烈。她害怕宝玉对她未必真心实意,她更害怕她的宝玉被人夺去。林黛玉式的苦恋悲情,就是这样的一种特殊的生存形态。
    林黛玉最所忧虑的是大观园里飘忽着的空气:——那个挂玉的公子配的是有金的小姐的,——因为她没有金饰物!林黛玉的爱情行为方式,就是在这样的疑惧之中滋生、发展、煎熬,从而形成极为独特的一面。
    ——第八回,宝钗生病,宝玉理所应当去看望。此回称为“金玉初识”,即宝玉与宝钗的初识,可说是“金玉姻缘”的肇始。正是此回,宝钗提出要鉴赏宝玉的“通灵宝玉”,宝玉则以等价而鉴赏了宝钗的“錾字金锁”;并且各自读出镌刻在对方吉祥物上的成为对联的吉祥语:玉上的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锁上的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并由宝钗的使女莺儿说出惊人之语:“两句话是一对儿!”正在此时,林黛玉来了!
    黛玉显然出于“爱情的排他性”、“爱情是自私”的通则,才专门探视以察二人之究竟。小说却偏偏这样描写:“(黛玉)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呀!我来的不巧了!’”当然,宝钗、宝玉以及我们读者都知道这是一句反话,正该听作——“哎呀!我来的正巧了!”巧的是,我所担忧的,正巧撞着了;你们所行进的,正巧撞破了。黛玉的这些行为,就是她所特有的“妒酸”。
    在这样心境的驱使之下,黛玉便处处掂量着自己与宝钗在贾府上下心目中的地位(当然更包括在宝玉心中的地位):第二十二回,贾府给宝钗做十五岁生日,拟请来戏班子唱戏,宝玉正兴匆匆地要黛玉说出爱听的剧目好为她点戏。黛玉却冷笑道:“你既这么说,你就特叫一班戏,拣我爱听的唱给我听,这会子犯不上借着光儿问我。”从表面说,好像是争面子。其实,她担心贾府主事者选取宝玉媳妇时的选择,即担心自己之可能被抛弃,或者说是她的宝玉被人夺去。
    ——第十九回,宝玉问黛玉衣袖里散发的是什么奇特的香味时,有以下描写:
    (黛玉)一面理鬓笑道:“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宝玉见问,一时解不来,因问:“什么‘暖香’?”黛玉点头笑叹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配他?”
    


    IP属地:北京6楼2012-06-03 10:42
    回复

      黛玉的这种近乎神经质的敏感,都是她唯恐失去宝玉的潜意识。
      ——第二十九回,宝玉黛玉宝钗一起随贾母去清虚观打醮,张道士赠与宝玉一个点翠金麒麟,贾母说是好像见到哪一个孩子也有金麒麟。这时,宝钗清晰而准确地说:“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小些。”——这自然是宝钗也特别关注“金玉姻缘”的缘故。宝玉与探春则十分惊异,他们竟然均未在意。这时黛玉马上反唇相讥:“他在别的上头心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他才是留心的呢!”
      当宝玉听说史湘云也有金麒麟,于是下意识地藏起这金麒麟而欲留与湘云时,人人并未在意,唯独黛玉关注地瞅着他,窥破宝玉的心曲隐秘!
      而当湘云一来到贾府,黛玉便马上“跟踪”宝玉,看宝玉是如何将点翠金麒麟交与湘云的,是否发生“因小巧玩物上撮合……做出风流佳事来”!
      这一事件,充分说明黛玉是多么关注“金玉姻缘”这件事,——她不但提防着有金锁的宝钗,还提防着有金麒麟的湘云。
      黛玉把防范的触角,甚至延伸到丫头。第三十一回,晴雯因妒忌袭人而引起与宝玉的冲突,引得宝玉大发公子脾气。结果袭人哭求宝玉,息事宁人。此时黛玉进来,有以下一段:
      (黛玉)一面说,一面拍着袭人的肩膀,笑道:“好嫂子,你告诉我。必定是你两口儿拌了嘴了?告诉妹妹,替你们和息和息。”袭人推他道:“姑娘,你闹什么!我们一个丫头,姑娘只是混说。”黛玉笑道:“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
      黛玉对爱情的表达方式,是古今中外生活中、作品中极难看到的,是一种极为独特的行为方式。表面似乎是“妒酸”,其实是害怕爱情的失去,害怕所爱之人的失去,是一种对爱情忠贞与专一的另类方式,可称为林黛玉式的“悲情苦恋”。
      ●泪尽血竭身先死
      《红楼梦》是旷世悲剧,“木石缘”是旷世悲情,林黛玉是旷世悲人。然而,由于《红楼梦》是未完成之书,于是,原作者构思中的“木石真情”结局,也就成了旷世迷案。半部《石头记》流传以后,好事的痴迷的续作者们设计了诸多结局,经过时间无情的汰删与读者挑剔的选择,程伟元高鹗的续本流传下来了。我们尊重数百年时光的严厉选择,我们尊重数十代读者的审美判断。程高本的结局虽然肯定不是原作者的原有构思,却是续本中尚可被接受的一种结局。
      我们说程高本的结局肯定不是原作者的原有构思,那是因为程高的“掉包计”不仅是荒谬的,而且是拙劣的。
      此计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此“掉包计”“瞒消息凤姐设奇谋”,瞒几天已极为困难遑论永远?宝玉揭开新娘盖头的那一刻便真相大白,妙计不但全失功用,而且危害不可估量。道理至为简单:本因怕宝玉心在黛玉才用“娶黛玉”哄他,结果反让宝玉接受一个没有心理准备的“名黛实钗”的强烈反差的结果!则由“掉包”前的畅意反跌至揭开盖头时的惊呆,其强烈反差必然导致强烈刺激,以至真有性命之虞!显然,若不用“掉包计”骗他,则无此强烈刺激!而对黛玉而言,让她预知宝玉娶宝钗,固然无比痛楚;而假如让她“被动”状态下知悉“掉包计”,则除了“无比痛楚”之外,外加难以承受的被欺瞒、鄙弃与侮辱的沉重打击,对素来敏感、“小性儿”的黛玉说来显然是真正致命的一击。——这就是“掉包计”只能瞒一时而不能瞒久远所必然导致的严重后果②。
      而且,即令是“受惠者”宝钗,也额外地空受着被欺骗、被藐视的委屈和愚弄!因为,不仅明媒正娶的起码要求不能获取,甚至连姓名权、夫妇关系的“名分”亦被剥夺!岂非奇耻大辱?
      事实果然如此,这“掉包计”一“泄机关”,宝玉疯癫、黛玉夭亡、宝钗委屈!显然,这“掉包计”纯粹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儿戏!明常理者必不为,毋庸说玲珑剔透的精明的凤姐了!
      程高的“掉包计”还导致了《红楼梦》主要人物贾母、凤姐形象的前后严重割裂。
      


      IP属地:北京7楼2012-06-03 10:42
      回复
        后四十回那掉包计,实在太扯淡了。掉包计肯定是行不通的,黛玉还在而宝玉娶别人,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是后来出了变故,黛玉先没了,宝玉后来才娶了宝钗。
        有人推测婚后宝钗鉴于宝玉对黛玉的感情而推动宝玉出家,这还是比较靠谱的。前八十回中,宝玉有关看破尘世的言论和念头,全都是宝钗灌输给他的,所以还是比较有道理的。


        12楼2012-06-24 09:11
        回复
          579518825411217



          13楼2012-06-24 10:00
          回复
            2087416999



            17楼2012-06-25 05: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