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子之质高明,故好简易;朱子之质笃实,故好邃密。各因其质之所近,故所入之途不同。及其至也,仁义道德,岂有不同者?同尊周、孔,同排佛、老,大本达道,岂有不同者?後之学者,不求其所以同,惟求其所以异。江东之指江西则曰:「此怪说之行也。」江西之指江东则曰:「此支离之说也。」此岂善学者哉!朱子之说,教人为学之常也;陆子之说,才高独得之妙也。二家之说,又各不能无弊。陆氏之学,其流弊也,如释子之谈空说妙,工于卤莽灭裂,而不能尽夫致知之功。朱子之学,其流弊也,如俗儒之寻行数墨,至于颓惰委靡,而无以收其力行之效。然岂二先生垂教之罪哉,盖学者之流弊耳!(《送葛子熙序》。)
〖师山学派〗元代郑玉所创学派。玉为徽州翕县(今属安徽)人,字子美,号师山。学者称“师山先生”,因称所创学派为“师山学派”。郑玉自幼敏悟嗜学,十分喜好《六经》。曾师事陆九渊高足杨简的三传弟子吴暾、夏溥及杨简的私淑弟子洪震老,精心探索陆氏心学。继而又接受程朱理学思想。逐班将两派思想融汇为一,确立自己调和宋陆的思想体系。郑玉终生不求仕进、以授徒讲学为业。门人弟子众多,“所居至不能容”。学者即为其构筑“师山书院”,其学盛极一时,因形成“师山学派”。一传数传弟子甚多,著名者有“郑潜、鲍元康、鲍深、鲍观、鲍葆、汪自明、王友直、洪斌、洪杰、洪宅、吴虎臣、郑涟、郑忠、郑桓、鲍颍等。此派以调和朱、陆两派之争为主要特色,认为朱、陆两家学说各有长短,“陆子之质高明,故好简易;朱子之质笃实,故好邃密”。“朱子之说,教人为学之常也;陆子之说,才高独得之妙也”。二家之说又各有弊端,“陆氏之学”,“如释子之谈空说妙,工于卤莽灭裂,而不能尽夫致知之功”;“朱子之学”,“如俗儒之寻行数黑,至于颓惰委靡,而无以收其力行之效”。两派虽有不同,但根本宗旨则无不同,同讲“仁义道德”,“同尊周孔,同排佛老”,“大本达道”皆为相同。两派门徒之争,非朱陆垂教之本意。此派虽融汇两家学说,但偏向“朱学”。谓周敦颐、二程相继而起,倡明理学。“至吾新安朱子,尽取群贤之书,析其异同,归之至当,集其大成,使吾道如青天白日”,“而天地之秘,圣贤之妙,发挥无余蕴矣”。认为陆子静(九渊)高明不及明道(程颖),绩密不及晦庵。然其简易光明之说,亦末始为无见之言也,故其徒传之久远”。“但其教尽是略下工夫,而无先后之序,而其所见,又不免有知者过之之失。故以之自修虽有余:而学之者有弊,学者队当学朱子之学”。此派吸取末、陆两家之长以外,又融汇张载“元气”学说,谓《太极图说》、《西铭》为“道之本原”,“太极之说,是即理以明气;《西铭》之作是即气以明理。太极之生阴阳,阴阳之生五行,岂有理外之气。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岂有气外之理。天地之大,人物之繁,孰能出于理气之外哉”。把“理”‘气”合而为一体。此派为学以钻研《六经》为主,尤精于《春秋》,认为《春秋》“著圣人之大用,体天地之道而无遗,具帝王之法而有征。其功足以遏人欲于横流,存天理于既灭,明之者帝王之治可复。六经无《春秋》,殆皆空言而已。”(《宋元学案》卷九十四《师山学案》)主要著作有郑玉《周易纂注》、《春秋经传阙颖》、《师山文集》等。全祖望评论此派时指出,“继草庐(吴澄)而和会朱陆之学者,郑师山也。草庐多右陆,而师山则右朱,斯其所以不同”(《宋元学案》卷九十四《师山学案》)。此派融汇朱陆学说,对质世有一定影响。
郑玉(1298-1358年),字子美,徽州(今黄山市)歙县人。青少年时代,郑玉在家乡从先生学儒家四书、五经,尤其是朱子著作。稍后,郑玉随父至淳安县。在淳安,郑玉师事名儒吴暾。同时,他还与另三位学者夏溥、洪震老、洪 极为道合。在这几位学者中,夏溥、吴暾都是著名的陆学弟子。其中,夏溥之父夏希贤为钱融堂弟子,融堂师从慈湖杨简,杨简则为陆九渊的高足。可见郑玉实为陆九渊再传弟子。
郑玉虽为陆学传人,但对朱学也有较深的造诣,因而对朱、陆之学利弊以及共性分析得比较透彻。郑玉认为朱、陆之学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及其至也,三纲五常,仁义道德,岂有不同者哉!况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尊周孔,同排佛老,同以天理为公,同以人欲为私,大本达道,无有不同者乎!”
郑玉认为朱、陆之学各有利弊:“朱子之说教人为学之常也;陆子之说高才独得之妙也。二家之学亦各不能无弊焉。陆氏之学,其流弊也,如释子之谈空说妙,至于卤莽灭裂,而不能尽致知之功。朱氏之学,其流弊也,如俗儒之寻行数墨,至于颓惰委靡而无以收力行之效”。②即是说朱子的“道问学”是为学之常规,但其弊在于支离与迂腐,以至“颓惰委靡”脱离实践而无“力行之效”。陆子的“尊德性”确实有独到高明之处,但是易流入空谈,主观武断,严重脱离实际,更无“致知之功。”
郑玉上述“和会朱、陆”思想在和会朱、陆史上是有一定位置的。全祖望曾说:“继草庐(吴澄)而和会朱、陆者,郑师山也。草庐多右陆,而师山则右朱。”①全祖望之意有二,一是说在吴澄之后和会朱、陆影响比较大的为郑玉;二是说郑玉虽本于陆学,但更侧重朱子学。郑玉侧重朱子学,主要认为朱子学是儒学的“集大成”者,功同孔、孟:“至吾新安朱夫子集诸儒之大成,论道理,则必著之文章;作文章,则必本于道理。”②“至吾新安朱子,尽取群贤之书,析其异同,归之至当,言无不契,道无不合,号集大成,功与孔、孟同科矣。”③虽然郑玉“右朱”,但对学者们的门户之见深为不满:“后之学者,不求其所以同,惟求其所以异……此岂善学圣贤者哉!”④“是学者自当学朱子之学,然亦不必谤象山也。”⑤即是说学者不应有门户之见,崇拜朱子之学,不应诽谤陆子之学;反之崇拜陆子之学,也不应诽谤朱子之学。不同学派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取长补短。
在郑玉、赵氵方 之后,明代著名理学家程敏政提出“朱、陆早异晚同”之说,对“和会朱、陆”作了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并对后继的和会朱、陆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师山学派〗元代郑玉所创学派。玉为徽州翕县(今属安徽)人,字子美,号师山。学者称“师山先生”,因称所创学派为“师山学派”。郑玉自幼敏悟嗜学,十分喜好《六经》。曾师事陆九渊高足杨简的三传弟子吴暾、夏溥及杨简的私淑弟子洪震老,精心探索陆氏心学。继而又接受程朱理学思想。逐班将两派思想融汇为一,确立自己调和宋陆的思想体系。郑玉终生不求仕进、以授徒讲学为业。门人弟子众多,“所居至不能容”。学者即为其构筑“师山书院”,其学盛极一时,因形成“师山学派”。一传数传弟子甚多,著名者有“郑潜、鲍元康、鲍深、鲍观、鲍葆、汪自明、王友直、洪斌、洪杰、洪宅、吴虎臣、郑涟、郑忠、郑桓、鲍颍等。此派以调和朱、陆两派之争为主要特色,认为朱、陆两家学说各有长短,“陆子之质高明,故好简易;朱子之质笃实,故好邃密”。“朱子之说,教人为学之常也;陆子之说,才高独得之妙也”。二家之说又各有弊端,“陆氏之学”,“如释子之谈空说妙,工于卤莽灭裂,而不能尽夫致知之功”;“朱子之学”,“如俗儒之寻行数黑,至于颓惰委靡,而无以收其力行之效”。两派虽有不同,但根本宗旨则无不同,同讲“仁义道德”,“同尊周孔,同排佛老”,“大本达道”皆为相同。两派门徒之争,非朱陆垂教之本意。此派虽融汇两家学说,但偏向“朱学”。谓周敦颐、二程相继而起,倡明理学。“至吾新安朱子,尽取群贤之书,析其异同,归之至当,集其大成,使吾道如青天白日”,“而天地之秘,圣贤之妙,发挥无余蕴矣”。认为陆子静(九渊)高明不及明道(程颖),绩密不及晦庵。然其简易光明之说,亦末始为无见之言也,故其徒传之久远”。“但其教尽是略下工夫,而无先后之序,而其所见,又不免有知者过之之失。故以之自修虽有余:而学之者有弊,学者队当学朱子之学”。此派吸取末、陆两家之长以外,又融汇张载“元气”学说,谓《太极图说》、《西铭》为“道之本原”,“太极之说,是即理以明气;《西铭》之作是即气以明理。太极之生阴阳,阴阳之生五行,岂有理外之气。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岂有气外之理。天地之大,人物之繁,孰能出于理气之外哉”。把“理”‘气”合而为一体。此派为学以钻研《六经》为主,尤精于《春秋》,认为《春秋》“著圣人之大用,体天地之道而无遗,具帝王之法而有征。其功足以遏人欲于横流,存天理于既灭,明之者帝王之治可复。六经无《春秋》,殆皆空言而已。”(《宋元学案》卷九十四《师山学案》)主要著作有郑玉《周易纂注》、《春秋经传阙颖》、《师山文集》等。全祖望评论此派时指出,“继草庐(吴澄)而和会朱陆之学者,郑师山也。草庐多右陆,而师山则右朱,斯其所以不同”(《宋元学案》卷九十四《师山学案》)。此派融汇朱陆学说,对质世有一定影响。
郑玉(1298-1358年),字子美,徽州(今黄山市)歙县人。青少年时代,郑玉在家乡从先生学儒家四书、五经,尤其是朱子著作。稍后,郑玉随父至淳安县。在淳安,郑玉师事名儒吴暾。同时,他还与另三位学者夏溥、洪震老、洪 极为道合。在这几位学者中,夏溥、吴暾都是著名的陆学弟子。其中,夏溥之父夏希贤为钱融堂弟子,融堂师从慈湖杨简,杨简则为陆九渊的高足。可见郑玉实为陆九渊再传弟子。
郑玉虽为陆学传人,但对朱学也有较深的造诣,因而对朱、陆之学利弊以及共性分析得比较透彻。郑玉认为朱、陆之学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及其至也,三纲五常,仁义道德,岂有不同者哉!况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尊周孔,同排佛老,同以天理为公,同以人欲为私,大本达道,无有不同者乎!”
郑玉认为朱、陆之学各有利弊:“朱子之说教人为学之常也;陆子之说高才独得之妙也。二家之学亦各不能无弊焉。陆氏之学,其流弊也,如释子之谈空说妙,至于卤莽灭裂,而不能尽致知之功。朱氏之学,其流弊也,如俗儒之寻行数墨,至于颓惰委靡而无以收力行之效”。②即是说朱子的“道问学”是为学之常规,但其弊在于支离与迂腐,以至“颓惰委靡”脱离实践而无“力行之效”。陆子的“尊德性”确实有独到高明之处,但是易流入空谈,主观武断,严重脱离实际,更无“致知之功。”
郑玉上述“和会朱、陆”思想在和会朱、陆史上是有一定位置的。全祖望曾说:“继草庐(吴澄)而和会朱、陆者,郑师山也。草庐多右陆,而师山则右朱。”①全祖望之意有二,一是说在吴澄之后和会朱、陆影响比较大的为郑玉;二是说郑玉虽本于陆学,但更侧重朱子学。郑玉侧重朱子学,主要认为朱子学是儒学的“集大成”者,功同孔、孟:“至吾新安朱夫子集诸儒之大成,论道理,则必著之文章;作文章,则必本于道理。”②“至吾新安朱子,尽取群贤之书,析其异同,归之至当,言无不契,道无不合,号集大成,功与孔、孟同科矣。”③虽然郑玉“右朱”,但对学者们的门户之见深为不满:“后之学者,不求其所以同,惟求其所以异……此岂善学圣贤者哉!”④“是学者自当学朱子之学,然亦不必谤象山也。”⑤即是说学者不应有门户之见,崇拜朱子之学,不应诽谤陆子之学;反之崇拜陆子之学,也不应诽谤朱子之学。不同学派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取长补短。
在郑玉、赵氵方 之后,明代著名理学家程敏政提出“朱、陆早异晚同”之说,对“和会朱、陆”作了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并对后继的和会朱、陆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