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z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蒙古人。据蒲氏族谱序,淄川县志蒲青笠墓志说: 淄川蒲氏系出自元代般阳路总管蒲鲁浑及蒲居仁。蒲鲁浑是博罗欢的蒙古同名异译。博罗欢在《元史》有传,系蒙古忙兀惕氏,功臣世家,食邑在山东泰安。忙兀惕氏系是成吉思汗近族,源于孛瑞察尔,即孛儿只斤氏。相传元王朝倾覆之际,只遗一孤儿,易姓更名,养于外家杨氏。至明洪武中始复姓蒲。有蒲璋之墓在蒲松龄故居西南半里许,其墓碑前有石一方,据蒲氏传说,此石以鼓形为志,以纪念其远祖为蒙古族。蒲学奠基人,路大荒先生多方考证,勾辑史料,访查蒲氏后人都有这种说法。
蒲松龄诞生于一个完全汉化了的没落蒙古族地主家庭,从祖父蒲生油时代起家道中落,父亲蒲盘更在二十几岁就不得不辍学从商。到他这一代生活更加贫困。但由于受当时社会风气和家庭影响,蒲松龄从小就热衷科名,并在19岁时连考县、府、道三个第一,名振一时。可是此后屡试不第。31岁时迫于生计,应江南宝兴县知县孙蕙的聘请做了幕僚,由于整天和应酬文字打交道,次年便辞幕回家。此后一面设帐教学,一面应考,直到71岁才援例出贡,五年后去世。 蒲松龄长期在农村过着清贫的生活,这使他有较多机会接触贫困农民,体察他们的疾苦。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压迫,以及水旱灾害的侵扰,有切身体会。因此,他写了不少为民请命的文章,如:《与韩刺史樾依书》、《上布政司救荒策》、《纪灾前编,后编》等。此外,他作为乡村文人还写出了不少百姓非常实用的通俗读物,如《日用俗字》、《民桑经》等。这对当地百姓的普及教育起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蒲松龄本人终身不得志遭遇坎坷,他对当时的政治弊端和科举制度。他在《与韩刺史樾依书》中说:“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壁不能自达于圣明。真令人愤气填胸,欲望望然哭向南山而去!
蒲松龄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一生创作丰富。除《聊斋志异》外,尚有文400余篇,诗900余首,词100余阙,杂著数种,戏3出,通俗俚曲10多种。《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以后不断增补修改。其素材多来源于流传在劳动人民和下层知识分子中间的口头传说,还有一些故事是作者亲身的见闻和经历,也有的是从旧有的故事中衍化出来的。《聊斋志异》现存的主要版本:手稿本仅存上半部,乾隆十六年(1752)铸雪斋抄本;乾隆三十一年(1766)青柯亭刻本,即一般流行本的底本。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会校会注会评本采录最为完备,共收作品491篇。1963年中华书局出版了路大荒整理的《蒲松龄集》,把除《聊斋志异》外的蒲松龄的诗、词,赋、散文、俚曲、杂文,以及由他亲手编撰的非文学性杂著基本收集在内了。
《聊斋志异》多描写妖狐鬼神的奇特怪异故事,但与其前的任何志怪书不同,作者是借鬼神世界影射人间生活及社会现实。如作者在《聊斋自志》里说:“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其作品充满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其中不少作品是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还有揭露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弊端和追求爱情的内容。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蒙古人。据蒲氏族谱序,淄川县志蒲青笠墓志说: 淄川蒲氏系出自元代般阳路总管蒲鲁浑及蒲居仁。蒲鲁浑是博罗欢的蒙古同名异译。博罗欢在《元史》有传,系蒙古忙兀惕氏,功臣世家,食邑在山东泰安。忙兀惕氏系是成吉思汗近族,源于孛瑞察尔,即孛儿只斤氏。相传元王朝倾覆之际,只遗一孤儿,易姓更名,养于外家杨氏。至明洪武中始复姓蒲。有蒲璋之墓在蒲松龄故居西南半里许,其墓碑前有石一方,据蒲氏传说,此石以鼓形为志,以纪念其远祖为蒙古族。蒲学奠基人,路大荒先生多方考证,勾辑史料,访查蒲氏后人都有这种说法。
蒲松龄诞生于一个完全汉化了的没落蒙古族地主家庭,从祖父蒲生油时代起家道中落,父亲蒲盘更在二十几岁就不得不辍学从商。到他这一代生活更加贫困。但由于受当时社会风气和家庭影响,蒲松龄从小就热衷科名,并在19岁时连考县、府、道三个第一,名振一时。可是此后屡试不第。31岁时迫于生计,应江南宝兴县知县孙蕙的聘请做了幕僚,由于整天和应酬文字打交道,次年便辞幕回家。此后一面设帐教学,一面应考,直到71岁才援例出贡,五年后去世。 蒲松龄长期在农村过着清贫的生活,这使他有较多机会接触贫困农民,体察他们的疾苦。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压迫,以及水旱灾害的侵扰,有切身体会。因此,他写了不少为民请命的文章,如:《与韩刺史樾依书》、《上布政司救荒策》、《纪灾前编,后编》等。此外,他作为乡村文人还写出了不少百姓非常实用的通俗读物,如《日用俗字》、《民桑经》等。这对当地百姓的普及教育起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蒲松龄本人终身不得志遭遇坎坷,他对当时的政治弊端和科举制度。他在《与韩刺史樾依书》中说:“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壁不能自达于圣明。真令人愤气填胸,欲望望然哭向南山而去!
蒲松龄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一生创作丰富。除《聊斋志异》外,尚有文400余篇,诗900余首,词100余阙,杂著数种,戏3出,通俗俚曲10多种。《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他40岁左右已基本完成,以后不断增补修改。其素材多来源于流传在劳动人民和下层知识分子中间的口头传说,还有一些故事是作者亲身的见闻和经历,也有的是从旧有的故事中衍化出来的。《聊斋志异》现存的主要版本:手稿本仅存上半部,乾隆十六年(1752)铸雪斋抄本;乾隆三十一年(1766)青柯亭刻本,即一般流行本的底本。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会校会注会评本采录最为完备,共收作品491篇。1963年中华书局出版了路大荒整理的《蒲松龄集》,把除《聊斋志异》外的蒲松龄的诗、词,赋、散文、俚曲、杂文,以及由他亲手编撰的非文学性杂著基本收集在内了。
《聊斋志异》多描写妖狐鬼神的奇特怪异故事,但与其前的任何志怪书不同,作者是借鬼神世界影射人间生活及社会现实。如作者在《聊斋自志》里说:“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其作品充满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其中不少作品是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广大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还有揭露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弊端和追求爱情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