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菘蓝根含靛蓝、靛玉红、β-谷甾醇、棕榈酸、尿苷、次黄嘌呤、尿嘧啶、青黛酮和胡萝卜苷等。
2.药理作用:本品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及流感病毒、虫媒病毒、腮腺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可增强免疫功能;有明显的解热效果。本品所含靛玉红有显著的抗白血病作用;板蓝根多糖能降低实验动物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并降低MDA含量,从而证明本品有抗氧化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板蓝根在临床上是治疗急性喉炎、上呼吸道感染以及急性肝炎的常用药物,对其他疾病也有较好的疗效,如:用板蓝根注射液肌内注射,治疗大疮性鼓膜炎42例,全部治愈(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6,3:27);用板蓝根、大青叶、马齿苋、薏苡仁等药研末,水调糊状外敷,治疗扁平疣104例,有99例痊愈(中医杂志1994,10:616);用板蓝根水煎剂或用其注射液静滴,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106例,治愈率为95.3%(中药临床新用2001:374)。此外,以板蓝根为主的多种制剂,尚可用于治疗尖锐湿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结膜炎及角膜炎等。
4.不良反应:有报道板蓝根口服可引起消化系统症状,或引起溶血反应;其注射液可致过敏反应,如引起荨麻疹、多形性红斑、过敏性皮炎、多发性肉芽肿以及过敏性休克等,应引起注意。
【其他】《中国药典》2005年版将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根定为板蓝根正品,而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 Bremek的根茎及根,在南方地区亦作为板蓝根使用,前者习称“北板蓝根”,后者习称“南板蓝根”。二者药性、功效、应用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