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吧 关注:12,409贴子:267,270
  • 1回复贴,共1

岳飞与释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以下介绍一下岳飞信奉宗教的史实: 

  绍兴元年(1131),岳飞奉命率军前往江南西路,讨代李成,途经徽州祁门县时,在《东松寺题记》中说:“俟他日殄灭盗贼,凯旋回归,复得至此,即当聊结善缘,以慰庵僧。”“结善缘”者,表明了他对佛教有所信仰。 

  绍兴二年(1132),岳飞驻军江州,庐山的东林寺是当时的一座佛教名寺。早在东晋时代,名僧慧远曾聚集徒众,在此寺结社念经,号称白莲社。慧远本人是净土宗大师,对净土宗在南方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然而在唐宋之时,禅宗大盛,压倒了其它宗派。岳飞驻江州其间,特请禅僧慧海任东林寺主持僧,可知东林寺已属禅寺。 

  绍兴四年(1134),岳飞的部将提举一行事务,武功大夫刘康年,私自以岳飞名义上奏说:“臣驻军江州,请到禅僧慧海住持江州庐山东林禅寺。本僧禅学精通,戒行孤洁,欲望特与一佛心禅师师号”。刘康年当时的“画一陈乞”有三项,一为岳飞“母姚氏封国夫人,第二项次男雷乞授文资,第三项乞江州庐山东林禅寺住持僧慧海佛心禅师事”。岳飞将刘康年重责后,上奏“乞将上件恩数早赐追寝”。于是宋廷颁发尚书省札子,取消了慧海佛心禅师的禅号。刘康年为了对岳飞奉承,特将申请慧海的师号与申请岳飞母和子的“恩数”并列,也足以反映岳飞与慧海的关系之深。 

  岳飞离江州后,绍兴六年(1136),岳母病故,岳飞“扶榇至庐山”安葬。宋高宗“诏飞起复”派邓琮见飞于庐山寺,即慧海之东林寺。 

  绍兴七年(1137),岳飞因取消并统淮西行营左护军等之成命,愤而辞职,又住于慧海之东林寺。 

  绍兴十年(1140),岳飞在大举北代前夕,寄慧海一诗说:“湓浦庐山几度秋,长江万折向东流。男儿立志扶王室,圣主专师灭虏酋。功业要刊燕石上,归休终伴赤松游。丁宁寄语东林老,莲社从今着力休。”诗中即说了两人的交情,又惮述了身为十万大军的统帅不恋权贵,表明了他的功成身退的想法。岳飞生前在江州建筑房屋,购置田产。无疑都表明了要在东林寺读经念佛,以度余年。 

  此外,据陆游记载,他在宋孝宗时到江州“游天庆观”,“见观主李守智”,“李守智者,滁州来安人,自言家故富饶,遇乱弃家为道人,大将岳飞以度牒与之,始为道士。至今画岳氏父子事之”。陆游又记载说:“至富池昭勇庙”,此庙以三国时吴将甘宁为祠神,“岳飞为宣抚使,大葺祠宇,江上神祠皆不及也”,可知岳飞不仅对佛教,对道教和民间神祠也同样有所尊崇。 

  岳飞在绍兴七年(1137),辞太尉的札子中说:“窃念臣虽无他长,粗知义命,平居服食器用,每安于弊陋,正恐绵薄,不堪禄赐之厚,徒取衅眚。臣伏自去春丁家忧棘,不复敢有荣官之念,继以目疾,就医至今,其天赋之薄,即此可见。臣若复尚贪宠数,不自退省,将恐灾祸而来,不特今日”。此类奏疏自然出自幕僚们之手笔,却也如实地反映了岳飞思想中的迷信成分,想念自己天赋命薄,“不堪禄赐之厚。” 


  以上节选自王曾瑜的(札记五题) 


  八百四十年前的岳飞着迷于佛教不足为怪,完全无需苛求他去当无神论者。相反,对于我们进一步的了解岳飞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有所帮助。



1楼2007-01-31 16:17回复
    其实有信仰是件好事。“知音少,弦断有有谁听?”,作为一个视收复国土为己任的名将来说,朝庭上下懂得和赞赏他志向的人并不多,英雄本就是孤独的。有了信仰,在他内心深处,那些正义的神灵和为国而死大义英雄的灵魂都会站在他身后激励完成那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伟大志向。
    在那雨雪菲菲的风波亭上,他信仰中的神灵会来迎接他那伟大的灵魂,他将永远不再孤独。


    2楼2007-01-31 17: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