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吧 关注:9,413贴子:1,596

《人鉴》——李圆净编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2-07-12 19:22回复
    一、忠
    凡处事接物,能够尽心尽职的,都叫做 忠。忠、在从前君主时代,是臣对君言,现在民主时代,是民对国言。今日我们说尽忠,即是爱国。人能对爱国之道,尽心无欺,则举心动念,全不为自己身家起 见。古来伟人能够造成大人品,大概都是从万死一生中来的。平日不避豪强,不惜名位,或委曲济事而非阿附,或执法不同而非矫激,他们早已把此身献给了国家, 所以凡所作为,都是忠的表现。这个忠字,质的方面,从前的对象是君主,现在呢,是连自己也计算在内,浑然一体,忠的意义更为深刻了。量的方面,从前的范围 局于君臣之间,现在呢,是扩大到国界最后的边沿,凡尽纳税义务和享国民权利的人,无论男女老幼,不分富贵贫贱,都有他们应尽的忠忱了。可见民国而后,伦常 的意义,在质在量,都比以前重大得多。言忠,应扩充而为全民对全国的忠。言节,应扩充而为男女双方都应遵守的节。此外言孝,言悌,言信,也都应比以前益加 扩充地去解释。


    3楼2012-07-12 19:23
    回复

      甲、矢忠诚寇仇景服
      郭子仪,讨平安禄山,收复长安,再造唐 室,功盖天下。鱼朝恩等诽谤他,他逢诏到即上道,一点也不观望,因此谗间不能行。同纥吐蕃等三十万人侵入醴泉,京城大震,他单骑入虏营,开诚面谕,回纥下 拜,即日退兵。朝恩使人发掘子仪父墓,他入朝的时候,中外惧有变。帝唁问,子仪哭道,‘臣将兵日久,不能禁阻军士们残人之墓,今日他人发先臣之墓,这是天 谴,不是人患。’朝恩尝约见,元载预先警告,部下也要随从,他一概不听,只带著家僮前去。朝恩问,‘车骑何少?’他将所听到的话告知朝恩,朝恩感动了,下 泪说,‘非公长者,得无见疑!’田承嗣向来很不安分,他的使者一到,承嗣西望下拜,指著自己的膝盖说,‘兹膝不屈于人久矣,今为公拜!’李灵耀盘据著汴 州,把公私财赋遏住;但对于他所运的财币,非但不敢阻留,反派兵卫送。他部下有宿将数十人,都是王侯,一任他颐指进退,有如部曲;幕府中六十几人,后来都 做到将相,可谓知人善任了。八子七婿皆贵,孙辈数十人来到问安,也不能尽识。后代多以功名显。这都是他的盛德所致。


      4楼2012-07-12 19:23
      回复

        乙、耽逸乐百姓相轻
        崔荛,亦是唐朝人,任观察使时,只知享 受,不亲政务。人民来诉旱荒,他指著庭前的树说,‘这里还有叶,那里会旱?’喝叫打逐出去。大众动怒,要驱逐他。他逃到民舍,口渴求饮,百姓将尿给他饮。 看老百姓将便溺当水,和崔荛将叶比苗稼,这一场恶作剧,到底是谁之过?后来崔荛的官职,终于被朝廷革掉了。


        5楼2012-07-12 19:23
        回复
          二、孝
          孝是良心之本,人格之基,如果一个人对 于父母不能尽孝,就可以断定这个人对于社会国家也不会有伟大的建树。因为忘本之人,天良已丧,那里来的公忠之心,廉洁之德?所以世间不患无才干,而患无真 性情,不患不能为人父师,而患不能为佳子弟。古人说得好,‘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这一片孝心,端的是在一家则一家平,在一国则一国平。所有一切服务社会 公忠体国的公德,务要澈底的从孝道建立起来。这实在是仁根的第一透露第一郁勃处,只要在这里养得活,便能够枝附叶贯地千花万朵俱森发了。罗氏训世编说, ‘孝子事亲,不可使吾亲生冷淡心,不可使吾亲生烦恼心,不可使吾亲生惊惧心,不可使吾亲有难言心,不可使吾亲有愧悔心。’至于老的、病的、鳏寡的、贫乏 的,这四等父母待孝更切,他们的怨气更足动天。要晓得孝的理虽有一定,孝的事却无一定,只要我们于理见得明,自然随事都能如法了。


          6楼2012-07-12 19:24
          回复
            二、孝
            孝是良心之本,人格之基,如果一个人对 于父母不能尽孝,就可以断定这个人对于社会国家也不会有伟大的建树。因为忘本之人,天良已丧,那里来的公忠之心,廉洁之德?所以世间不患无才干,而患无真 性情,不患不能为人父师,而患不能为佳子弟。古人说得好,‘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这一片孝心,端的是在一家则一家平,在一国则一国平。所有一切服务社会 公忠体国的公德,务要澈底的从孝道建立起来。这实在是仁根的第一透露第一郁勃处,只要在这里养得活,便能够枝附叶贯地千花万朵俱森发了。罗氏训世编说, ‘孝子事亲,不可使吾亲生冷淡心,不可使吾亲生烦恼心,不可使吾亲生惊惧心,不可使吾亲有难言心,不可使吾亲有愧悔心。’至于老的、病的、鳏寡的、贫乏 的,这四等父母待孝更切,他们的怨气更足动天。要晓得孝的理虽有一定,孝的事却无一定,只要我们于理见得明,自然随事都能如法了。


            7楼2012-07-12 19:24
            回复

              甲、冒霜雪扶棺跋涉
              薛浚,字道颐,少年丧父,事母极孝。周 天和年间,袭爵虞城侯,官至考功侍郎。母病死,扶棺归葬。时深冬极寒,他披麻赤脚,冒犯霜雪,自京回到夏阳,五百几十里途程中,脚冻指堕,疮血流离,朝野 为之伤痛。帝令回朝,他屡请终丧,不许,到京朝见。帝见他毁瘠过甚,改容对群臣道,‘我见薛浚哀毁,不觉悲感伤怀!’他后竟因不胜伤感而卒,高祖闻知,当 廷流涕。他做了一世的清官,死的时候,并无余蓄。他的行为,今人或者要以为太过,且再看杨黼的事。黼辞亲入川,访无际大士,在路上遇见一老僧,问他到那里 去,回答访无际。僧说,‘不如见佛。’问‘佛在何处?’僧说,‘你只要回家,见有倒屣披衣的便是。’他赶回家去,暮夜敲门。老母欢喜,披衣倒屣走出来,正 是老僧所讲的佛状。他一见惊悟,自此尽力孝亲。


              8楼2012-07-12 19:35
              回复
                三、悌
                骨肉、手足,是中国向来用以形容兄弟间 亲切的名词,这实在是最适当也没有的形容。能够把这两个名词表示得恰好的,无过于法昭禅师的诗:‘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 几时为弟兄?’父母生来,本同一体,手病连足也痛,足病连手也痛,端的是个同气连枝!人伦之中,朋友间的会聚是没有一定的;即父之生子,妻之配夫,极早也 要在二十几岁光景。只有兄弟在数岁之内,相继出世,自竹马游戏,一直到鲐背鹤发,相与周旋,有多至七八十年之久的。所以在骨肉之间,只该讲情,不该讲理; 执了理便伤情,伤情便不是理。耐些冲撞,让些财帛,旁言弗听,宿怨弗留,彼此恩意和洽,猜忌不生,天伦间的乐趣,实有非言语笔墨所能形容的!


                10楼2012-07-12 19:35
                回复

                  甲、感长兄欢欣团聚
                  赵彦霄与兄彦云,同居二十年。兄浪游废 业,霄屡谏不听,于是请求分析。分后五年,兄产败完了,又欠人债。除夕正想逃亡,霄设酒,迎兄嫂来饮,开口说道,‘我本来没有分析的意思,只因兄用度不 节,深怕荡尽,不得已才分家的。今日尚幸留得先业一半,请兄嫂仍再同居,主持家事。’当下将分券烧了,把合库锁钥尽交兄嫂收管。更出私蓄,偿清兄债。兄嫂 愧谢不已。兄从此治家勤俭,处事谨节。就在这一年,彦霄父子两人,同榜登第。看彦霄待兄嫂处,妙在全是一片恻怛至诚,如此才得泯然无迹,两两相忘。若有一 些介介,便触人心目,即使兄嫂受了,也不能心安的呢。


                  11楼2012-07-12 19:36
                  回复

                    乙、遇时贤消弭参商
                    施佐、施佑罢官家居,因田产不匀,发生 意见。同邑严名凤,平日事兄如父,周恤保爱,无所不至。一日,在舟中偶遇施佑,谈及争产事。名凤颦蹙地说,‘我正愁著家兄的懦弱,如果他也能有令兄的力 量,就可以将我的田产尽拿了去,吾复何忧!’说著,挥涕不止。施佑当下恻然感悟,就拉他同到兄处且拜且哭。施佐也涕泣慰解,各欲将田相让。从此,兄弟亲爱 到老。又淮阴地方某官有两子,自幼不和,常常几年也不见一面。后来兄病重了,呼弟到床前,执著他的手说,‘我十九岁结婚,在少年从无妻子的爱;三十八岁丁 忧,到老年从无父母的爱;想来相聚得最长久的,莫如你我两人,却又一生不合。到现在才悔悟,但吾生已尽,可来不及了!’可惜他们不能够像施家兄弟,早一日 遇著严先生这种人,竟把大好的光阴耽误了!


                    12楼2012-07-12 19:36
                    回复

                      甲、名士钟情甘守义
                      刘庭式,未登第时,议娶乡人女,尚未纳 币。登第得意之后,女忽目盲;女家又贫,更不敢提婚事了。或劝别娶,庭式笑说,‘我已经心许了她,岂可负我初心!’卒迎盲女为妻,生数子。女早死,庭式亦 不续娶,东坡居士苏轼问道,‘哀生于爱,爱生于色,今君爱从何生?’庭式说,‘我只知道我的妻是去世了。倘因色可以生爱,则色衰便可弛爱;那些扬袂倚市、 目挑而心招的都可为妻,便不成话!’东坡深感其言。庭式的几句话,对于时下摩登男女,可以发聋振聩了!唐代大诗人王维,亦妻死后不再娶,历史上肯为妻守义 的人倒也不少呢。


                      14楼2012-07-12 19:36
                      回复

                        乙、村妇拜金赋仳离
                        朱买臣,汉代人,家贫勤学,挑柴出卖 时,也在那里高声读书。妻背柴跟著,觉得他太痴了,于是向他提出离婚。买臣笑说,‘我到五十岁就要发达,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待我富贵,一定会报答你 的。’妻怒道,‘再等下去,要饿死沟中了!’买臣留不住,只好随她。后来买臣居然发达,来故乡做会稽太守,地方官发民清除道路的时候,买臣看见故妻和她的 后夫也一同在那里扫路,过意不去,令后车载他俩到后园,给他们饮食。妻到后园里住上一个月,因内心羞愧,竟上吊而死。


                        15楼2012-07-12 19:36
                        回复
                          五、信
                          信、即诚实无欺。和朋友相交,无论说一 句话共一件事总要诚信相孚,才免凶终隙末,近年要在社会上办一件事,是不大容易了,手续是这样的麻烦!大一点的事情,后面还要跟著一大批保证人、介绍人、 律师、会计师之类;文件一大堆,又要添上些手指模、签字、印章之类。这种科学化,是不足傲的,也许是可耻的!人与人在办事上如此处处隔膜,与路路难通的苦 处,都是人心陷溺,不讲信义的必然结果。要知道没有了这个信字,不论世出世法,都行不通的。佛经上说,‘信如手,入宝山自在能取;无信,不能取。’这个信 字,岂同等闲?一个人跑到社会上来,倒要拿出谋事不忠、面誉背毁、缓急不周、负人财物等一套手段来对待朋友,看他伏戈矛于谈笑之中,设陷阱于交好之际,自 己以为是巧算,只怕终归失算罢了!


                          16楼2012-07-12 19:37
                          回复

                            甲、重然诺不违千里约
                            卓恕向太傅诸葛恪辞行。恪问,‘何日再 来?’卓恕将回来的日子约定了,回到家乡会稽去。到了这一天,诸葛太傅大宴宾客,却停箸坐著,说要等卓恕到了才食。来宾们纷纷议论道,‘这里建康和会稽, 道阻江湖,相去千里,怎么能够决定他必会来!’请没有讲完,卓恕就到,一座皆惊。试看卓恕随口说了一句,并没有和人订立什么契约,然而他说到那里,人家就 信到那里;他自己说到那里,也就能够做到那里,一个人的信用到了这种程度,在社交场中,当然要占不少的便宜。这件事,和王修的事有点相像,也带便一提。孔 融有难,对左右的人说,‘能够冒难来看我的,只有王修一个人。’话才说罢,王修果然来到。又,王修在南阳游学的时候,住在张奉家里,奉全家染疫,亲戚无有 来看顾的。他见到这种情形,于是独自留著抚恤他们,直等到他们的病好了才去。范文正公说,‘不欺二字,终身可依。’看了上面三国时的史事,我们对人的态度 应当怎样,有地位的人又要怎样才能够把握得住群众的心理,是值得考虑的了。


                            17楼2012-07-12 19:37
                            回复

                              乙、欺老友致丧一生名
                              战国时代,庞涓和孙膑同在鬼谷子处求 学。后来庞涓在魏国掌军事,忌孙膑的木领比自己高强,派人骗孙膑来到,刖断了他的脚,使成废人,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不料孙膑装著疯狂,乘庞涓不备, 逃到齐国去。齐王用他做元帅,叫他统兵讨伐魏国,他在马陵山下埋伏军队,设计把庞涓引来,用乱箭射死。试想,朋友之间不讲信义,结果竟会弄到这般田地,岂 不可怕!


                              18楼2012-07-12 19: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