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先哲
似乎特别缺乏现实感,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距离实用层面很
远,即便在最原始最朴素的自然哲学期,他们也只一味地追
问“存在的本原”或“万物的动因”,这一问就间到了“物
的后面”或“思的深处”,结果马上引出了毕达哥拉斯要用
抽象化的“数”(数学)来淦释世界,欧几里德要用逻辑化
的“形”(几何学)来推导世界,哲学与科学由此在理性的
深处打下了第一个扭结。实际的情形是,毕达哥拉斯那僚亮
的唯理论先声,启发了柏拉图第一个明确意识到,通常所谓
的“外部世界”其实只能是一个“精神化了的世界”,而欧
几里德后来著述《几何原本》,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点、线、
面来图解对象,很大程度上是在为柏拉图的“理念论”作证
—证明只有理念和逻辑才是永恒而有序的。文艺复兴后,
以笛卡尔为代表,西方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一起(笛卡尔本人
就是一位集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于一身的科学家),继
续沿着这个逻辑化的思路并肩前进,他们干脆推开缺乏精神根
据的“本体论”,集中力量去探索认知活动的内在规律,哲学
从此跨上了“认识论”的新台阶。它的道理在于,既然主体只
能借助自身先验的感知属性去捕捉对象,那么,在尚未搞清“感
知”或“精神”的特性和规定之前,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来谈论
“精神世界”以外的客体呢?于是,笛卡尔只能证明“我思故
我在”;贝克莱偏要纠察“感知的限度”;休漠接着发现“归纳
思维的无效性”;然后康德才不得不拷问“纯粹知性”怎样造
成知识增长......这是一个绵延了上千年的巨大思想工程,它由
此锻造出一脉相当严密的逻辑工具和思维方法。其结果是,哥
白尼一反感觉上完美的“地心说”,在当时还没有多少天文观
察证据的情况下给出了合乎理性的“日心说”;伽利略只在斜
面试验的逻辑运算中就推导出“自由落体定律”,他根本用不
着爬到比萨斜塔上抛下两个大小不等的铁球;牛顿把他那逻辑,
系统格外严密的力学著作直接命名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爱因斯坦则更为明确,他不但坦承自己的第一位科学启蒙老师
就是那位被列宁骂得一塌糊涂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马赫,而且还
反过来批评马赫对形而上学纯思辨逻辑的不恰当攻击。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很早也已完成了数学上的毕达哥拉斯
定理(即勾股定理),其后的“祖率”(即祖冲之的圆周率)甚
至比当时西方的计算精度还高;再者,中国东汉时期的张衡,
甚至比托勒密更早地做出了“地心说”的模型(即漏水转动的
浑天仪),但那只是一个看似优美的实物模型,却不是一个
具备内在致密性和延展性的逻辑模型。而且,我们这些匠人
式的思想家,总是在半途中就急忙把自己浮升到实用的层面
上。例如,祖冲之就特别热心于制造水雄磨和千里船等,张
衡也格外热衷于研制测地震的方位地动仪和测风向的候天
仪,却从来没有哪个人甘愿沿着繁密的逻辑路径,去不计功
利地毕生深究世界的本原与心智的关系。这也就难怪黑格尔
要冷嘲般地贬议“东方无哲学”了。不过,严格说来,黑格
尔的见解并不正确,因为中国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恰恰全都
是哲学家,须知正是他们的思想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操作
系统,也就是说,他们全都起到了哲学家的精神铺垫作用和
逻辑打造功能。只可惜,他们太现实了,太注重鼻子跟前的
社会忧患和人文关怀了,所以,他们的思路是当下急用的,
他们的逻辑是微言大义的。你看,孔老夫子整天忙着游说列
国,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却急于摆脱马其顿王室的帝师苦
差;墨子操心如何用“非攻”和“兼爱”来平息战争,与此
同时,苏格拉底倒一点儿也不认为他奋勇参加雅典城邦保卫
战与他的哲学有什么要紧的关系;这边公孙龙悠然游戏“白
马非马”,那边欧几里德潜心编纂几何十三卷;唯独老子逍
遥世外,似乎大有追问天地之道的雄心,可他又太深刻、太
虚无、或者也可以说是太墉懒了,以至于若非函谷关的关长
挡驾,他恐怕毕其一生也不肯留下一个字给后世。而且,如
果仔细阅读他的《道德经》,你会发现他的世故一点儿也不
逊于其他诸子,反之,其思辨论证之才具却照例显得十分苍白。
短短五千言,居然多数篇幅都在谈论如何做人与如何为君,其
实用程度足以让后来的汉朝帝王直接颁作治国之策,或者,也
足以让芸芸众生将其蜕变为一宗救民于水火的世俗道教,却无
论如何也无法把它发展成“致虚”的思维逻辑和“守静”的科
学实验。
似乎特别缺乏现实感,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距离实用层面很
远,即便在最原始最朴素的自然哲学期,他们也只一味地追
问“存在的本原”或“万物的动因”,这一问就间到了“物
的后面”或“思的深处”,结果马上引出了毕达哥拉斯要用
抽象化的“数”(数学)来淦释世界,欧几里德要用逻辑化
的“形”(几何学)来推导世界,哲学与科学由此在理性的
深处打下了第一个扭结。实际的情形是,毕达哥拉斯那僚亮
的唯理论先声,启发了柏拉图第一个明确意识到,通常所谓
的“外部世界”其实只能是一个“精神化了的世界”,而欧
几里德后来著述《几何原本》,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点、线、
面来图解对象,很大程度上是在为柏拉图的“理念论”作证
—证明只有理念和逻辑才是永恒而有序的。文艺复兴后,
以笛卡尔为代表,西方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一起(笛卡尔本人
就是一位集数学家、物理学家和生理学家于一身的科学家),继
续沿着这个逻辑化的思路并肩前进,他们干脆推开缺乏精神根
据的“本体论”,集中力量去探索认知活动的内在规律,哲学
从此跨上了“认识论”的新台阶。它的道理在于,既然主体只
能借助自身先验的感知属性去捕捉对象,那么,在尚未搞清“感
知”或“精神”的特性和规定之前,我们又有什么资格来谈论
“精神世界”以外的客体呢?于是,笛卡尔只能证明“我思故
我在”;贝克莱偏要纠察“感知的限度”;休漠接着发现“归纳
思维的无效性”;然后康德才不得不拷问“纯粹知性”怎样造
成知识增长......这是一个绵延了上千年的巨大思想工程,它由
此锻造出一脉相当严密的逻辑工具和思维方法。其结果是,哥
白尼一反感觉上完美的“地心说”,在当时还没有多少天文观
察证据的情况下给出了合乎理性的“日心说”;伽利略只在斜
面试验的逻辑运算中就推导出“自由落体定律”,他根本用不
着爬到比萨斜塔上抛下两个大小不等的铁球;牛顿把他那逻辑,
系统格外严密的力学著作直接命名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爱因斯坦则更为明确,他不但坦承自己的第一位科学启蒙老师
就是那位被列宁骂得一塌糊涂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马赫,而且还
反过来批评马赫对形而上学纯思辨逻辑的不恰当攻击。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很早也已完成了数学上的毕达哥拉斯
定理(即勾股定理),其后的“祖率”(即祖冲之的圆周率)甚
至比当时西方的计算精度还高;再者,中国东汉时期的张衡,
甚至比托勒密更早地做出了“地心说”的模型(即漏水转动的
浑天仪),但那只是一个看似优美的实物模型,却不是一个
具备内在致密性和延展性的逻辑模型。而且,我们这些匠人
式的思想家,总是在半途中就急忙把自己浮升到实用的层面
上。例如,祖冲之就特别热心于制造水雄磨和千里船等,张
衡也格外热衷于研制测地震的方位地动仪和测风向的候天
仪,却从来没有哪个人甘愿沿着繁密的逻辑路径,去不计功
利地毕生深究世界的本原与心智的关系。这也就难怪黑格尔
要冷嘲般地贬议“东方无哲学”了。不过,严格说来,黑格
尔的见解并不正确,因为中国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恰恰全都
是哲学家,须知正是他们的思想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操作
系统,也就是说,他们全都起到了哲学家的精神铺垫作用和
逻辑打造功能。只可惜,他们太现实了,太注重鼻子跟前的
社会忧患和人文关怀了,所以,他们的思路是当下急用的,
他们的逻辑是微言大义的。你看,孔老夫子整天忙着游说列
国,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却急于摆脱马其顿王室的帝师苦
差;墨子操心如何用“非攻”和“兼爱”来平息战争,与此
同时,苏格拉底倒一点儿也不认为他奋勇参加雅典城邦保卫
战与他的哲学有什么要紧的关系;这边公孙龙悠然游戏“白
马非马”,那边欧几里德潜心编纂几何十三卷;唯独老子逍
遥世外,似乎大有追问天地之道的雄心,可他又太深刻、太
虚无、或者也可以说是太墉懒了,以至于若非函谷关的关长
挡驾,他恐怕毕其一生也不肯留下一个字给后世。而且,如
果仔细阅读他的《道德经》,你会发现他的世故一点儿也不
逊于其他诸子,反之,其思辨论证之才具却照例显得十分苍白。
短短五千言,居然多数篇幅都在谈论如何做人与如何为君,其
实用程度足以让后来的汉朝帝王直接颁作治国之策,或者,也
足以让芸芸众生将其蜕变为一宗救民于水火的世俗道教,却无
论如何也无法把它发展成“致虚”的思维逻辑和“守静”的科
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