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家出版社做编辑。出版社的编辑和杂志编辑有很大不同,我们不需要接听读者的情感热线,做杂志评刊表或者花尽心思拉赞助给读者送上一份新年礼物。我们只需要像监测股市一样监测书市。
如果励志书卖得火,我们会立刻出一套励志人生,标注上某某是报销售榜长期第一;如果身体保健书很畅销,我们会把前几年出过的生理卫生书,换个包装重新卖出去,宣传时我们会称这是最权威最深刻的身体使用手册;而如果市场上火了一本《达芬奇密码》,我们会立刻出《中国的达芬奇密码》,《达芬奇解码》,《达芬奇密码人生》。
除了跟风,编辑的另一大功能是打发掉那些脑袋里发育着硕大但不切实际的,出书梦的人。比如星期一一大早就坐在我面前的这个小青年。
“你还记得我么?我在邮件里和你说过想出本书的事。”他努力提醒我。
我的邮箱里总在提示我空间已满。有些作者常常将10万字20万字的书稿砸进来。和那些鞋子狂人不同的是,小青年在邮件里说,想为自己的偶像出一本书。有一点点新鲜,所以我约他见面。我点头:“哈,我当然记得”
“我想给我的偶像出本书。”他抱着书稿,满眼期待。
“噢,他是谁?”疯狂的粉丝我见过,要为偶像生为偶像死的人大有人在。
“陈思平。”
“谁?”
他又重复了一遍名字,真的一点也没有名气。虽然名人传记在前几年就火过了,但如果是陈鲁豫或是陈凯歌,我们还会考虑的。陈思平,这个名字我一点印象也没有,我忍不住问:“她唱过什么歌?或者演过什么电影没有?”
小青年摇摇头:“她没有演过电影或者唱过歌,我只想为她出本书。”
我的眼神已经让小青年识趣了,那天他甚至没有给我看带来的书稿,就起身和我握手:“还是谢谢你。”
小青年走出出版社的时候,正午的太阳已经很好了。他在光影里消失,平白无故地,我回想象他一次一次敲开其他出版社的门,一次一次被拒绝的情形。我们生活中肯定有很多这样可爱的但很难实现的想法,我所知道的是,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为这些想法一一付诸行动上,这个世界挣钱才是正道。
几个月后的冬天,我收到了一本书,是小青年寄给我的。我翻开书的第一页就被感动了。这个陈思平既不是明星也不是科学家,她只是小青年的妈妈。这本书是他从9岁到25岁16年时间里和妈妈相处的日记。
后来小青年给我的邮件里说,他想给妈妈出一本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她。妈妈太辛苦了,一个人把他带大。这样的书没有市场,所以他没有办法说服任何一家出版社的编辑。后来在妈妈生日前夕,他只好找到一个小工作室,自己排版,印刷。他并不知道出书那么复杂,他只想为她出一本书。
这本书没有刊号,印数只有5册。
我们的出版社最近也出了一本书,关于这本书同样有一个迷人故事值得和你分享。
1967年9月的一天,来自加州大学的一个年轻人,为了有一天能够见到自己的偶像,在旧金山创办了后来大名鼎鼎的《滚石》杂志,杂志第一期封面即是偶像的照片。1970年12月当年轻人24岁时,他早已和偶像成为朋友,并得以采访年长6岁的偶像,刊有那次访谈的两期杂志,成为该杂志最早买断市的两本。
这个年轻人是杨•温纳,他的偶像是约翰•列侬,而那次访谈翻译成中文即是我们出版的《列侬回忆》。
图书还没有被商业化的时候,它最大价值在于让我们一边阅读时,一边思考和感动。我想我会一直收藏那本没有刊号的书,只因为它在提醒我,生活越现实,我们越需要那些可爱的梦想。
如果励志书卖得火,我们会立刻出一套励志人生,标注上某某是报销售榜长期第一;如果身体保健书很畅销,我们会把前几年出过的生理卫生书,换个包装重新卖出去,宣传时我们会称这是最权威最深刻的身体使用手册;而如果市场上火了一本《达芬奇密码》,我们会立刻出《中国的达芬奇密码》,《达芬奇解码》,《达芬奇密码人生》。
除了跟风,编辑的另一大功能是打发掉那些脑袋里发育着硕大但不切实际的,出书梦的人。比如星期一一大早就坐在我面前的这个小青年。
“你还记得我么?我在邮件里和你说过想出本书的事。”他努力提醒我。
我的邮箱里总在提示我空间已满。有些作者常常将10万字20万字的书稿砸进来。和那些鞋子狂人不同的是,小青年在邮件里说,想为自己的偶像出一本书。有一点点新鲜,所以我约他见面。我点头:“哈,我当然记得”
“我想给我的偶像出本书。”他抱着书稿,满眼期待。
“噢,他是谁?”疯狂的粉丝我见过,要为偶像生为偶像死的人大有人在。
“陈思平。”
“谁?”
他又重复了一遍名字,真的一点也没有名气。虽然名人传记在前几年就火过了,但如果是陈鲁豫或是陈凯歌,我们还会考虑的。陈思平,这个名字我一点印象也没有,我忍不住问:“她唱过什么歌?或者演过什么电影没有?”
小青年摇摇头:“她没有演过电影或者唱过歌,我只想为她出本书。”
我的眼神已经让小青年识趣了,那天他甚至没有给我看带来的书稿,就起身和我握手:“还是谢谢你。”
小青年走出出版社的时候,正午的太阳已经很好了。他在光影里消失,平白无故地,我回想象他一次一次敲开其他出版社的门,一次一次被拒绝的情形。我们生活中肯定有很多这样可爱的但很难实现的想法,我所知道的是,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为这些想法一一付诸行动上,这个世界挣钱才是正道。
几个月后的冬天,我收到了一本书,是小青年寄给我的。我翻开书的第一页就被感动了。这个陈思平既不是明星也不是科学家,她只是小青年的妈妈。这本书是他从9岁到25岁16年时间里和妈妈相处的日记。
后来小青年给我的邮件里说,他想给妈妈出一本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她。妈妈太辛苦了,一个人把他带大。这样的书没有市场,所以他没有办法说服任何一家出版社的编辑。后来在妈妈生日前夕,他只好找到一个小工作室,自己排版,印刷。他并不知道出书那么复杂,他只想为她出一本书。
这本书没有刊号,印数只有5册。
我们的出版社最近也出了一本书,关于这本书同样有一个迷人故事值得和你分享。
1967年9月的一天,来自加州大学的一个年轻人,为了有一天能够见到自己的偶像,在旧金山创办了后来大名鼎鼎的《滚石》杂志,杂志第一期封面即是偶像的照片。1970年12月当年轻人24岁时,他早已和偶像成为朋友,并得以采访年长6岁的偶像,刊有那次访谈的两期杂志,成为该杂志最早买断市的两本。
这个年轻人是杨•温纳,他的偶像是约翰•列侬,而那次访谈翻译成中文即是我们出版的《列侬回忆》。
图书还没有被商业化的时候,它最大价值在于让我们一边阅读时,一边思考和感动。我想我会一直收藏那本没有刊号的书,只因为它在提醒我,生活越现实,我们越需要那些可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