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吧 关注:81,589贴子:1,407,198

[三国典故]三姓家奴的由来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是一句贬损人的话,典出《三国演义》中的吕布。吕布这个人,大家是很熟悉的。《百屏灯》中的头屏《凤仪亭》讲的便是吕布、貂蝉和董卓的故事。 

吕布本身姓吕,父亲早逝,认荆州刺史丁原为义父。丁原待他不薄,倚为股肱。然而,吕布见利忘义,寡情负恩。董卓用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赤兔马,一千两黄金,数十颗明珠,一条玉带,便令吕布动了心,杀了丁原,取其首级,投降董卓,拜为义父。天下第一好汉卖身投靠,使奸贼董卓如虎添翼,更加飞扬跋扈起来。 

为诛灭董卓,司徒王允抓住这对父子同样好色的特点,设下连环计,将歌伎貂蝉同时许给董卓和吕布,使父子两人陷入争夺美女的圈套。“风仪亭”一折,父子的矛盾加深了。董卓无情,竟向吕布掷戟。而这个吕布,为了一名歌伎,也不惜与义父反目,杀了董卓,夺回貂蝉。这便是“三姓家奴”的真面目。 

《三国演义》是一部讲仁义的书,刘、关、张是作家罗贯中极力歌颂的仁义的化身。而吕布,却是袅情绝义、毫无主见的武夫,是刘、关、张的对立面,作家极力鞭挞的人物。书中,吕布多次被骂为“三姓家奴”。在讲究忠孝仁义、崇尚祖宗膜拜的封建社会,这是最为人不齿的事。三英战吕布时,张飞挺着丈八蛇矛,飞马大战:“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翼德在此!”这是对吕布的人格最大的羞辱。 

百姓最痛恨那类有钱便是爹,有奶便是娘的人,斥责为“三姓家奴”。对那些毫无操守、随意受权势支配、没有独立自主意识的人,百姓也形容为“三姓家奴”。



1楼2007-02-26 21:13回复
    本贴仅供历史讨论用,请以严肃的心态来讨论,谢


    2楼2007-02-26 21:14
    回复
      无力ing
      好吧,没违反吧规。
      不过不能喧宾夺主,抢走赵云的主体地位


      3楼2007-02-26 21:16
      回复
        还是云心开明!!!!!!!!赞!!!!!!!!


        4楼2007-02-26 21:17
        回复
          .....云吧也不一定只说赵云吧....多谈谈别的也不错啊~


          5楼2007-02-26 21:21
          回复
            可以,但赵云一定要占有优势


            6楼2007-02-26 21:22
            回复
              呵呵~


              8楼2007-02-26 21:23
              回复
                可以,说正题了


                9楼2007-02-26 21:25
                回复
                  进行对比


                  10楼2007-02-26 21:25
                  回复
                    赵云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怆还在燕赵大地上盘桓,500年一个轮回,又有一位刚猛的壮士崛起在燕赵这片热土上,他带着本郡“义从吏兵”投入到一场轰轰烈烈的兴复汉室的运动中。只是,这位壮士在历史上留下的是“身长八尺,姿颜雄伟”的俊朗形象,他豪放的一声“我乃常山赵子龙也”的威吓一洗前辈勇士的悲怆。虽然壮志最终未酬,但他见证了一个帝国从崛起到衰落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神勇和忠诚已足以使他不朽。
                      他就是三国名将、河北正定人赵云。
                      -----
                      历史的天空在东汉这一时段多少显得有些晦暗。东汉末年,枭雄并起,犹如超新星一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先恐后地爆炸,一个血脉贲张的时代拉开了帷幕,血性男儿用刀枪剑戟刺破了晦暗的夜空,赫赫战功成为他们的最高梦想。在灿若群星的英雄谱中,常山赵子龙以几近完美的表现展示出一位“战神”的风采。
                       
                      追随刘备
                      有关赵云的最早记录见于陈寿撰《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因为蜀汉无史官,所以尽管陈寿平时即注意采集蜀汉史料,但《蜀书》比起《魏书》、《吴书》究竟显得单薄了些。好在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广采他书以入,颇能补原书不足。在《赵云传》中,因为有裴松之大段援引〈云别传〉的资料,使赵云的形象丰腴甚多,进而为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写作提供了不少饶有兴味的素材。
                      据陈寿的记录,赵云先属公孙瓒,时在初平二年(191年)。《三国演义》里赵云首次出场时就是一个救主于危难的形象,后来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着这一角色。时公孙瓒为袁绍战败,赵云让瓒先走,以一己之力大战袁军多名勇将,河北名将文丑见不能取胜,仓皇败走。后来公孙瓒问赵云:“你们郡人多投奔袁绍,你何以迷途知返来投奔我呢?”赵云回答说:“天下汹汹,未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我们不知道赵云是否长于经史,但赵云这次的发言显然很得体,不是徒以兄弟情谊相尚的一般江湖游侠所能比。
                       
                      当时,刘备亦在公孙瓒处行事,赵云与宽厚的刘备甚是相得。赵云因为兄亡奔丧,刘备以为赵云不会回来,与赵“捉手而别”,赵云辞曰:“终不肯背德也。”这句话首先可以理解为我赵云不会背弃玄德,也可以理解为我不会放弃我们追求德政的理想。后来因为长年长乱,兄弟妻子离散,赵云在历史记载中消失了十年时间,直到建安五年(200年),赵云与刘备重逢于邺城(今河北临漳),正式开始了追随刘备的戎马倥偬的生涯。
                       
                      在邺城时,两人是上下级,也是无话不谈的密友。一次与赵云深夜卧谈,刘备密遣赵云招募一批人马。赵云果不负主望,募得数百人,在袁绍的眼皮底下秘密筹划起自己的组织。赵云在积蓄力量时表现出的缜密得到了刘备进一步的信任。担任刘备“主骑”,


                    11楼2007-02-26 21:26
                    回复
                      长阪坡上一声吼
                         
                        建安十三年(208年)对刘备来说是应该刻骨铭心的一年。这年的当阳遭遇战使他失去了心爱的糜夫人,唯一的儿子也险些殒身敌军,好在危急时刻赵云以他万夫不当之勇救得弱子。当时,刘备被曹军击,而十万军民行军缓慢,刘备带先头部队先期赶往,部分将领带着妇孺队伍殿后,两个夫人和儿子阿斗也在这支队伍中。刘备当时的窘迫真如他的祖上高祖刘邦当年被项羽所败,仓促之中为了车行迅速索性将自己的孩子推堕下车。在当阳时终于为曹操追兵赶上,队伍溃不成军。
                         
                        赵云的神勇在此时爆发了。如果说《三国志》中对赵云的扬名之战只是粗线条勾勒的速写的话,那到了《三国演义》里就变成了浓墨重彩的大写意。赵云自言,就是上天入地,也要将夫人和幼主找到。他在乱军中找到糜夫人后,糜夫人大喜道:“妾得见将军,阿斗有命矣!”赵云将幼主袖在怀中,左冲右突,迭遭险情,全靠自身急智与座骑配合一一化解。赵云的形象在这场遭遇战中真实可信,不似某些粗陋的旧小说写勇士杀敌动辄用“砍瓜切菜”形容,只仿佛敌人皆是软柿子。赵云单骑救主,连折曹军五十四将,其中有名将高览、张绣,子龙枪还连败许诸、曹洪等将。在电影《辣手侦探》中,周润发一手抱婴儿、一手持枪射击的形象有赵云单骑救主有几分神似。赵云的神勇让曹操不忍放箭,能得到这个枭雄如此垂青的,在蜀汉大概只有关羽、赵云两人耳。
                         
                        刘备下属皆以为赵云既知败势不能免,极有可能投降曹操。这种议论让一向温厚的刘备大为恼火,对说这种话的人“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果然,“顷之,云至。”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大概因为此次救主功高,赵云迁为牙门将军。


                      12楼2007-02-26 21:26
                      回复
                        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赵云这时候约略等于卫戍区司令。赵云是刘备最信任将领之一,与关羽张飞等独立带兵外出打仗不同,赵云更多是时候是在刘备身边,直接对刘备及后方的安危负责。
                           
                          建安十九年(212年),益州既定,军中有人即提议把成都的屋舍和城外的田地分赐将领。大概刘备此时也是春风得意的,这时候,刚迁为迁翊军将军的赵云依然保持着冷清,他给大家泼冷水道:“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在胜利面前,能如此冷静地审时度势,这是不容易的。所以赵云这番话一说完,“先主即从之”,从一个“即”字可以看出刘备在被众人的封赏建议说得飘飘然时,听完赵云的陈述,颇有恍然大悟之感。这时的武将赵云,就如谋臣张良当年规劝初进咸阳刘邦不要贪图享乐以免失掉民心一样。刘备听从了赵云的建议,益州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福祉,蜀汉的统治基础也便愈加稳固。
                           
                          建安十九年(219年),夏侯渊被黄忠斩首后,曹操为争汉中地运米数千万囊于北山下。黄忠与赵云合议夺曹操粮草。《三国演义》里将这一段故事演绎成一段异彩华章。黄忠夺米失利至午未还,赵云带上人马冲进曹军中,救得黄忠,又把受伤的张著救下,引人马回至本营。因赵云自长阪坡一役后再未与曹军正面交锋,曹操已不认得赵云面容,问部下此将何人,神勇至斯!有人告诉他说:“是常山赵子龙。”曹操一下子就想起当年那个单骑救主的赵子龙:“昔日当阳长坂英雄尚在!”
                          
                          赵云领军撤退。部将张翼忙建议关紧寨门据守。赵云斥曰:“休闭寨门!汝岂不知吾昔在当阳长坂时,单枪匹马,觑曹兵八十三万如草芥!今有军有将,又何惧哉!”又命弓弩手埋伏在寨外。曹军过来一看寨门大开,疑有埋伏,忙掉头撤退,赵云军中万箭齐发,慌乱中曹军除了被箭射死的外,大量人马自相蹈藉,落入汉水中溺死的人也是不计其数。
                          这才是原版的“空城计”。诸葛亮的空城计只不过是罗贯中移用给他的。
                          刘备过来视察战场,闻听将士讲解,竖起大拇指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从早晨就开始的欢宴一直持续到暝色入高楼,酒酣耳热的将士们在常胜将军的封号之外,又赠他“虎威将军”的名号。昔年不令放箭的曹操终于尝到养虎为患的苦头。后来,当孙权拿住关羽,又生出曹操一样的爱才之心时,部下争劝养虎必为患,孙权摆摆手:“罢罢罢。”血淋淋的战争让温情脉脉的英雄相惜走开。


                        14楼2007-02-26 21:26
                        回复
                          烈士暮年
                            建兴六年(228年)的箕谷之失大概是赵云心中永远的伤痛。时赵云与邓芝合拒曹真,因敌军太过强大,赵云失利于箕谷。而另一支部队在街亭也遭遇了失败。不同的是,在兵败撤退当中,赵云所部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之间也能互相联系,不像马谡的部队“不复相录”。邓芝在总结原因时说:“那是因为赵云亲身断后。”诸葛亮欲将剩余物资分给将士,赵云认为军事失利,不该有这样的赏赐。
                            
                            建兴七年,赵云卒。因为赵云防羌有功,后主刘禅赐葬于今四川大邑。
                            
                            赵云卒后32年始得谥号。后主诏曰:“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夫谥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外界舆论使后主想起赵云对自己对国家的种种好处,经过商议,谨按谥法,谥赵云为:“顺平侯”。
                            
                            但是这些对赵云已经不重要了。又过了三年,从司马氏的宫廷中传出了一则“此间乐,不思蜀”的段子。蜀汉帝国的英雄表演至此曲终人散。
                            


                          15楼2007-02-26 21:27
                          回复
                            可见赵云与吕布品德有天壤之别,难怪千百年来赵云一直是忠义的化身!


                            17楼2007-02-26 21:27
                            回复
                              ...这帖...貌似不像抬举吕某吧....


                              19楼2007-02-26 21: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