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圈的小白吧 关注:6贴子:69
  • 13回复贴,共1

[资料贴]中世纪历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世纪1---中世纪概览 

"中世纪"是一个带着不幸意味的名词,因为它出现的时候,它所代表的时代已经过去很久。中世纪的人们是不知道这个名词的--他们不会认为自己生活在"中间",而是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所处的年代是人类文明的最高成就。 

今天,我们使用中世纪这个词的时候,只是把它看作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的一个过渡。 但是未来的历史学家们会怎样认为呢?当现代文明不再"现代",我们 这个时代也成为历史的时候,它或许会被看作是中世纪的延续而被称作"后中世纪"吧。时间在不停地前进,沉积下来的历史也就在不停地倒退,一直退向历史的开端。当我们认定自己是处在时代的顶点的时候,我们确实是太过自负了。 

欧洲的中世纪是一个延续和重建的时代。说它是延续,是因为它在种族、语言、行政机构、法律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保留了古罗马的传统。同时,它也吸收了那些来自罗马以外的民族的文化:法兰克人,萨克逊人,希腊人 ,还有阿拉伯人。西欧的新文明就是来自这些旧文明的贡献,并且几经辗转,被今天的我们继承了下来。 

我们今天使用的英语形成于中世纪,来源非常复杂--甚 至包括梵语和冰岛语。这样一个"混合"式的语言也正是这个"混合"式文明的真实写照。 

从更深的意义上来说,中世纪所延续的,是一种古老的农业文明的传统,这个传统的源头可以上溯一两万年,一直到石器时代。农业文明的生活方式是通过定居耕作和饲养来获取衣食和有限的一些服务。它需要的工具很少,犁铧即可; 它的适应能力却很强,很容易生存并获得温饱。 

在人类历史上,几千年的时间流逝并没有对这种文明有一丝一毫的触动--甚至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 还可以找到这种例子:马其顿高原上的一个农业主,或者是法国奥维涅山地里的一个牧羊人 ,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其说是现代的,倒不如说是中世纪式的更为贴切 。同样,在本世纪初,一大批人前往美国西部拓荒,他们的交通工具是牛车,他 们随身携带的工具是犁铧,斧子和锹子--和中世纪的人们何其相似。他们过的是一种自给自 足的生活:用自己的劳作得到衣食,用自己找到的草药为自己看病,用自己做的器具酿酒,等到节日,人们还可以聚到一起热闹的庆祝一番--这样的风俗画卷, 在中世纪的民歌里,早已屡见不鲜了。  

但是中世纪又不仅仅是一个延续,更是把世界塑造成今天这种面貌的一个重要时期。一批当代的历史学家对于传统的"黑暗时代"的说法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这段时期的文明并不是在走下坡路,而是处在上升阶段。在古代文明逐渐凋亡的同时,从它的废墟上生长出一种新的文明。这种文明不断壮大, 开花结果-- 果实就是我们今天正在享受的现代文明。


1楼2007-02-28 22:54回复
    中世纪3---基督教的兴起 

    在罗马帝国消逝的挽歌声中,另一支重要的力量在西方兴起:基督教教会。 

    基督教在当时很受欢迎:它自身的优美,高尚的伦理观,不分贵贱的教义,还有它描绘出的天国的圣景,都使得人们对它心生向往。 

    基督教征服整个欧洲是从君士坦丁大帝的皈依开始的。公元312年,在罗马米里维安河畔, 一场大战将临 。这时君士坦丁大帝看到天空中出现了一个燃烧的十字架,旁边还用希腊文写着 "汝将以此征服"。他于是发誓,如果自己能够取得胜利,赢得整个帝国的话,他就将终身皈依基督教。他果然赢得了这场战争,也遵守诺言变成了一个基督教徒--尽管是一个极端嗜血的基督徒。从此基督教一跃而成了罗马帝国的国教,而其他的宗教被视为异教,只能在偏僻的乡间和嗜好古怪的老古董家里寻得一席之地。 

    信仰上的成功需要在组织上有一个成熟的机构与之相称,教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早期积极推广宗教的人们以其热情和努力成为了很自然的牧师和主教人选。与帝国的建制相仿,教会的组织也是按照行省划分的,每个行省的最高主管就是当地的主教。当帝国政府一步步衰落的时候,教会则在济贫救苦,担负起了领导和庇护人民的任务,事实上承担起了原本属于政府的职能。 

    在西方最早的一批主教里,罗马主教只是其中之一。直到公元5 世纪,他才被尊称为教皇,而在此之前,所有的主教一概都被称为"神父"(又是一 个很难对付的词。原文是papa,含有"父亲"的意思,苦于没有合适的词可用,只能将就着翻成神父了。在意思上和现在的用法也是有区别的。--译注)。 

    罗马主教的突出地位是由几个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罗马城在全帝国的地位,基督徒们认为圣徒彼得曾在罗马城居住过并在此殉教,还有几位罗马主教的光辉事迹--例如"大"格里高利,他不但力保罗马免遭蛮族侵犯,大力推行社会公益服务,还热心传教,并且留下了大量的著述。 

    早期的教会是僧侣的天下。苦修制度最早兴起于东方,特别是埃及。长期的流传使得他们的修行带上了很重的表演色彩,僧侣们常常会坐在一根柱子的顶端 沉思,或是站在柱子顶端整天注视着太阳。这些现象到了圣本尼狄克(约480-约 543)那里才有了改观。他制订了一整套关于苦修的制度,鼓励遁世清修,思考来世,同时摒弃了那些夸张做作的成分。在他的诫条里,每天的祈祷、赞美、学习和劳作都占了合理的比重。时至今日,有些修道院仍然遵循着这些诫条。 

    从公元6世纪到10世纪,在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一片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萧条中 ,僧侣们成为维系整个西方世界的纽带。他们仍然热心传教,创建了很多大型的传教所。他们还利用相对安全的修道院图书馆,抄写旧书,写作新书 ,保存了很多古代文明的典籍。同时他们还利用这些资源,担负起了学校的职责--这也是当时仅存的学校了。 

    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如果他们想要躲开现实,想要寻求真理 ,或是想要深刻的反思自己,那么他们都可以在修道院里寻得慰籍。 当时的修道院经常被比作一方小小的净土,是在邪恶的沙漠里的绿洲。 

    教会的一些规程也形成于这个时期。从公元3世纪开始,就有很多人经常参与朝圣活动了。从东方传来的圣物崇拜也被逐渐接受,不过很快就走向极端,变成了无休止的圣物搜集竞赛。对于不当行为的赎罪和处罚的相关条例也以成文的形式确立下来了。像在大约公元600年的圣克勒班就制订过这些对于僧侣的规定:忘记说"阿门"要被鞭打6下;偷偷用刀在桌上刻划,鞭打10下;唱诗时走调,鞭打6 下……同时,教会确立了礼拜的仪式,编写了大量的赞美诗,组织成立了兄弟会(非神职人员的一个组织)。对圣母玛利亚的崇拜也开始被人重视, 西方第一座纪念她的教堂--罗马的圣玛利亚·马觉利教堂就建于这个时期。 

    然而早期的教会内部充斥着教派和教义之争。最激烈的一次大概要算是公元4世纪早期由亚利乌所引发的。他的主要观点是耶稣是被上帝创造出来的,因此他的神性就一定在上帝之下,并不具备完全的神性。在亚他拿修的组织下,于公元 325年召开了尼西亚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教会将亚利乌的观点定为异教,并决议放逐亚利乌。然而在此之前,众多的传教士已经把亚利乌的观点传播到了蛮族部落,特别是高卢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和伦巴人那里--后世的很多宗教矛盾也就肇端于此。


    3楼2007-02-28 22:55
    回复

      蛮族的入侵大体上有两种目的:为了战利品和为了定居地。 

      为了战利品而入侵的蛮族--例如匈奴人--只想要那些他们可以用马带走的东西:钱财和珠宝,而这些一般只有在教堂和富人家里才有。他们会一时兴起而纵火,不过以石头为主的城市并不易着火。如果是在乡村一个小农业主那里,这些掠夺者会一把火烧掉他的谷仓,把他饲养的家禽家畜抓来果腹,他们还会毫不犹豫地践踏他的麦田,毁坏他的果园。 

      但是为了定居而入侵的蛮族是不会这么做的。他们要求的是统治而不是毁灭。他们的人数往往不多,一般是20,000人到120,000人( 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参与作战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他们是一个个流动的国度, 就和当年追寻迦南地的以色列人一样。他们沿路偶尔也会有一些暴行,但是总的说来,破坏并不是他们的目的。 

      蛮族的入侵对于帝国的居民来说,并不都是一件坏事。对于那些赖土地为生的佃农来说,他的主人是罗马人还是日尔曼人,对他来说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只要这个主人仁慈一些就行了。甚至还有很多对于蛮族的入侵闻所未闻的居民:他们居住在远离蛮族入侵道路的地方,照常过着和以往一样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对于远方正在发生的,对于以后的历史产生极其深远影响的这些事件全然没有任何知觉。 

      很多古罗马的东西在蛮族的统治下还是保存了下来:语言,宗教 崇拜,制度,法律,甚至还包括统一帝国的理想。不同的文化开始融合,通婚变得非常普遍,种族逐渐混合起来。 

      但是这一段时期的文教无疑衰退了。古罗马的文化是书面的,因此它受到过去和现在大量学者的欢迎,但是它已经失去了它本来的活力。 蛮族文化的核心是行动和力量,而不是记录和传统。因此,它无法对它自己作出有条理的记录,并传诸后世。恰恰相反,它当时正忙于用自己的力量来改造这个世界。 

      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些新居民甚至还使得日常生活更舒适和方便。他们带来了很多全新的衣料、毛毡和皮毛。更重要的则是他们带来了长裤。(古代高卢人已经有穿长裤的,但是他们后来改穿当时流行的罗马长袍。蒙古人带来的长裤很快在全世界流行开来,连爱斯基摩人和易洛魁人也穿上了。)蛮族还带来了他们的日常饮食习惯,例如黑面包和黄油。他们还带来了很多技术上的新东西:酒桶和箍桶板(尽管这些可能其实是由高卢人发明的),带木框的马鞍,还有轮犁-- 它使得北部地区经常被大雨浸透的沃土可以被耕作了。 

      在精神层面上,勇猛尚武的蛮族为一个意气消沉的社会树立了英雄战士的楷模,给这个社会注入了活力。


      5楼2007-02-28 22:55
      回复
        中世纪6---中世纪的生活 

        一个二十世纪的人如果通过时空旅行,回到公元750年左右的法国去的话,他一定会觉得这个国家蛮荒而落后,和西欧的其它地方一样。从他看来,东方会更加对他的胃口。 

        "如果一个现代人回到中世纪,那他会觉得君士坦丁堡比其他任何城市更加让他感到自在。"研究中世纪的学者克里斯多夫·布鲁克这么说道,"在那里,很多人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对于圣经和古希腊的典籍都有所了解,对于上帝和周围的大事小事--大到地震,小到市场的物价--都可以有条理的说说自己的看法。 

        那里的经济情况也不错:市场上有充足的流通货币,商店、 集市和手工作坊等等也是一应俱全,在整个欧洲就数它离后来的工业化城市最接近了。城市里的人们按照各自的爱好,聚集在俱乐部或者行会里。 "这位异时代来的访客会震 惊于皇宫内的豪华和奢侈:可以升空的宝座,能够吼叫的人造狮子, 能够歌唱的机械夜莺。当他在君士坦丁堡市内游览时,他又会感慨于见到的艺术品和建筑, 特别是世上最优雅的建筑之一--圣索非亚大教堂。如果这位游客对于一些学术问题感兴趣的话,他会很愉快的发现市内的图书馆里保存了大量的文献 ,而周围也不缺乏可以讨论神学和哲学问题的有识之士。 

        他还可以把自己的旅途延伸到伊斯兰国家。在公元7世纪和8世纪 ,阿拉伯人在先知默罕穆德的鼓舞下,征服了大半的西方世界。他们帝国的疆域广至从印度到西班牙,威胁着东罗马帝国、法国和意大利。在征服之后来临的就 是通商。伊 斯兰世界控制着海洋,他们的货船和商队和中国有贸易往来,在东方的沙漠上,出现了众多新兴的城市。公元712年,阿拉伯人越过比利牛斯山脉,占领了法国地中海沿岸。公元732年,他们又向法国发起了一次大规模入侵,烧毁了波尔图的教堂。他们的入侵在土伦附近遭到了法兰克人的顽强抵抗,领导他们的是当时的王室总管"铁锤"查理·马泰尔。土伦一役标志着穆斯林入侵的顶点,因 为在这以后不久,庞大的阿拉伯帝国就因为内部的矛盾而分裂--厌倦了征战的君主们想要好 好享受和平生活了。 

        当我们的旅行者离开伊斯兰国度和东方世界,进入西欧的时候, 他会发现自己置身在一片"野蛮人"之中。这里的人生活困苦,缺衣少食,而且寿命很短。生活的准则是强者生存,而这些强者一般都是强壮的日尔曼人--而且是随时都把手放在剑柄上那种。为了生存,小地主们将自己置于领主的保护之下。 城市里提供的谋生之道少之又少,退化成了一个只是让农民们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


        7楼2007-02-28 22:56
        回复
          中世纪8----法兰克的兴盛 

          法兰克王国的兴盛始于公元751年。这一年,查理·马泰尔的儿子"矮子"丕平写信给罗马教皇,询问这样一个问题:像墨洛温王朝的国王那样软弱无能的君主是不是应该被称为"国王"。教皇回信说不应该。丕平于是召集了一次贵族会议,选举自己为法兰克国王,史称丕平一世。公元753年(或是754年), 教皇斯蒂芬亲自前往高卢,为丕平涂圣膏。作为回报,丕平前往意大利,击败了教皇的敌人伦巴族人。他还把地处意大利中央的一块土地献给教皇,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教皇国。但是这块土地给教皇带来的烦恼远远超过其好处,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个梵蒂冈城为止。 

          教廷对于自己拥有土地的合法性,历来以《君士坦丁献土》这份文书来证明。这份文书据说是君士坦丁大帝写于公元312年左右。在文书里,君士坦丁大帝记述了他患上麻风病而后又治愈的经过。他原本听从了异教的祭司们的意见,在朱庇特神庙门前建了一座洗礼盘,准备用童男童女的血来沐浴。但是体听到这些孩子的母亲们的哭声后,他又觉得于心不忍。正在两下踌躇之际,他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告诉他罗马主教西尔维斯特可以治愈他的病,他于是向这位主教求救。主教按照洗礼的方式,将君士坦丁在一个盛有圣水的洗礼盘里沐浴了三 次,而后一只手从天上降下,抓住了君士坦丁。当他从洗礼盘里站起来的时候,他的麻风已 经霍然而愈了。出于感激,君士坦丁将整个意大利作为送给教会的谢礼,自己则迁居君士坦丁堡,并且留下这段记载,说明自己对不朽的圣彼得的后人们的这笔捐赠。 

          但丁后来就此而慨叹:"君刻苟。汝乃多少罪恶之源!"其实这段指责对君士坦丁并不公平--真正的罪恶之源是几个心术不正的宗教狂热分子,他们伪造了这份可说是有史以来影响最为深远的假文书。人们一直认定这份文书是真品,直到15世纪,人文学者洛伦佐·瓦拉才通过历史学和语言学的考证断定这份文书是赝品。 

          丕平一世的王后,"大脚"伯莎为他生了一个儿子,起名为查理。查理于公元768年继位,我们今天称他为查理曼,意思是伟大的查理。从体格、气魄、胸襟、智慧、勤奋等各个角度来说,他都当得起"伟大"这个评语。从他的遗骸判断,他的身高有6英尺4英寸(折合约193cm--译注),比同时代的人们普遍要高出一头。他的头发是淡黄色,头颅浑圆,眼睛大而有神,脖子粗而短。他留着一大把法兰克式的小胡子,而不是象后世传说里那样留着一把大山羊胡。尽管他日常饮食都很有节制,但是在他的晚年,他还是变得大腹便便。他说话的音调很高,而且常常说得唾沫飞溅。他喜爱各种剧烈的体力活动,尤其是打猎:他曾经亲自在东部的森林里猎过野牛。他还可能是王国里最厉害的游泳健将。他在亚琛的王宫里建了一个可以同时容纳百人的玛瑙泳池。他还极度地好色。他痛恨典礼、仪式、宴会等各种繁文缛节。 

          他待人热情,不拘小节,经常会把各种各样的人请来一起用餐而从来不去过问别人的出身。他还非常平易近人。他在王宫的门口挂了一口钟 ,鼓励他的臣民们敲钟向他鸣冤。根据民间传说,曾经有一匹被主人遗弃的老马敲过那口钟,查理曼于是找出了那个无情的主人,并且因为他抛弃自己忠诚的仆人而狠狠的惩罚了他一番。 

          他一般都是说日尔曼语,但是他的拉丁语说得同样流利,甚至还会说一点希腊语。他喜欢音乐,很以自己培养的少年合唱团为骄傲。他还是第一位法兰克民族的民俗学者,收集了大量古老的法兰克民谣--可惜后来毁在他那个笃信宗教的儿子手里。他甚至还试图汇编他母语的语法。 "他还努力学习书写,在枕头下面也放着笔和空白的记事板,这样只要一有空,他 就可以试着让自己的手习惯于写字。但是由于他已经错过了学习写字的最佳年龄,终于还是 事倍功半。"他的朋友,也是他的传记作者艾因哈特如是说。 

          他屡屡向外扩张,拓展自己的疆土。他征服了意大利北部的伦巴人,东部的巴伐利亚人和野蛮的萨克逊人。他每征服一处,就把罗马天主教带到那里。他还曾经进攻过穆斯林统治下的西班牙,但是无功而返。不过这次远征在西方的历史里一直占有一席之地,因为它孕育出了不朽的史诗《罗兰之歌》," 罗兰兄弟,吹响你的号角。查理听到,他会派兵回来。"(胡小跃译本--译注)查理曼和他的法兰克王国已经成为了当时欧洲最强大的一股势力 。


          9楼2007-02-28 22:57
          回复
            中世纪10---英格兰的变迁 

            维京人--他们被盎格鲁-萨克逊人误称为"丹麦人"--到达不列颠的时间最早是公元787年。他们绕过苏格兰北部,在爱尔兰登陆,并且在当地定居下来,以当地居民的贡赋为生。公元815年,他们在爱尔兰建立了一个自己的王国,定都都柏林。 

            一开始,他们借着春季的东风来到英格兰,然后再乘着秋季的西风,带着战利品回到爱尔兰。后来他们就开始在英格兰过冬,最后就干脆把英格兰当作自己的家了。他们占领的地域--英格兰的东北部,约克郡,诺福克和英格兰中部--施行的法律是丹麦法,未被他们占领的地区每年要向他们缴纳大量的银钱,史称"丹麦金"。他们对待当地人的态度傲慢而冷淡:当地人必须称呼他们"丹麦大人",如果当地人和一个"丹麦人"在一座独木桥上碰到,当地人必须让"丹麦大人"先过桥。 

            当地居民反抗维京人入侵的运动是由"韦塞克斯的"国王艾尔弗雷德领导的。后世恰如其分地将这位国王冠以"伟大"之名,因为他以自己的斗志鼓舞了整个国家的反抗运动,最终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其他的英国国王都没有资格被称作"伟大",只有后来的女王们才有此殊荣。)艾尔弗雷德领导自己的人民,经过漫长而艰苦的战斗,终于赶走了大部分领土上的丹麦人。 

            艾尔弗雷德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君主,而且英明仁慈,勤于政务。他还发明了不少像牛角灯和计时蜡烛之类的小东西。他痛感于自己治下的牧师们的无知和人民的蒙昧,于是像查理曼一样开办了一个宫廷学校,并且也从国外召集了很多教师。 比起他效仿的楷模来,艾尔弗雷德自己的文化程度要高的多。他曾经亲自将一些宗教方面的著作翻译成盎格鲁-萨克逊语。在他的一本书的后记中,他这样写道:"我认为他是个愚蠢而可悲的人:他不趁着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试着多理解一些东西,而是寄望于在死后的永恒里什么都得到解答。"他眼中的天堂一定不是懒散而幸福的,而是属于知识和求知的。 

            在第一个千年将要结束的时候,盎格鲁-萨克逊人占据了英格兰的绝大部分区域,人口超过一百万。当时的英格兰在我们看来是一片孤立而落后的土地。森林占据了国土的绝大部分,有些还是原生林。这些森林为居民们提供燃料和休闲场所,还为是家庭养猪的饲料来源。农民们的耕地根本得不到很好的照料,牧场也长满各种灌木丛,独立的农场几乎没有。很多人居住在小村里,小村的建筑往往都散布在一条街道的两侧,或者是围着一片绿地--这种建筑风格最早可能是为了防止养殖的牛群遭到强盗和狼群的袭击而设计的。居民们的卧室是和自己饲养的家畜公用的--他们的房子总共也就只有一个房间,没有烟囱,屋顶是未加修整的茅草,墙壁是涂过泥的编条或者木头。 

            城镇的数目自从罗马灭亡一来就一直在不断地减少,到这个时候已经所剩无几。城镇仍然算是贸易中心,但是在市镇上进行的贸易量到底有多少,实在值得怀疑--不过几乎可以肯定是很小的。在那里一般只是交易一些生活必需品,例如盐、鱼和谷物之类。英格兰出产的羊毛、奶酪、奴隶和刺绣也有少量的出口,换回一些奢侈品:酒、丝绸、珠宝、玻璃……城镇里还有少量人从事金属和木材的 生产。当然还有铁匠,他们的工作是打造武器和工具。 

            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看他值多少赔偿金--也就是他如果被杀, 凶手需要向他的家人赔偿多少金额。在肯特郡,一个伯爵的赔偿金值 300头牛,这个价钱是一般人的三倍。奴隶是没有赔偿金一说的,但是杀死奴隶的人还是要向主人做出一点赔偿--一般是一镑。 

            英格兰的贵族多,但是有一大批乡绅(也就是土地所有者),他们通常生活舒适,拥有一笔金银珠宝,宅院和衣着也很体面。 

            当时的英格兰男子标准衣着是及膝的外衣和长裤,外面还要套上一件斗篷, 用领针固定好。女性则是过膝的长裙,外面同样是斗篷。女性的装饰品包括戒指、护身符、项链,甚至还有头饰。 

            妇女的工作是照顾整个家庭的日常起居和招待客人。她有相当的法律地位,在自己的名下可以拥有地产并且可以自由处置自己的地产。 一般的平民,也就是自由人,常被称为"乡下人",他不从属于哪块土地,而且可以自由买卖土地。不少这种"乡下人"是农夫,但是也有一些成为专业的工匠。比自由人低一等的是农奴。他们隶属于某块土地,并且跟这块土地一起被主人买卖。 

            尽管农奴的处境并不比很穷困的自由人差多少,他们还是竭尽所能地获取自由:他们可以逃到"丹麦人"那里去,或者被自己的主人解放,或者自己攒钱赎身。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是奴隶。奴隶的来源是战俘和无力还债的穷人,奴隶的子女也是奴隶。有些走投无路的穷人会把自己或是孩子卖为奴隶:他们来到教堂前,脖子上套着绳子,头顶上摆上一个便士。 

            当时通行的是盎格鲁-萨克逊人的法律。不过与其说这是法律,不如说是一个各部落不成文风俗的汇编。一个受了委屈的人可以把自己的案情提交给当地的公众审议会,这个公众审议会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确认案情和证据,而是确认当事各方供词的可靠程度。控方和辩方都要公开宣誓,声明自己清白而对方有罪。如果当事人中有富人或是贵族的话,他们的宣誓可以得到其他人的支持--这些人的地位相当于证人。如果审议会无法确定供词的真伪,那就必须借助于一些考验来判断了。一种考验是让被告拿着一块烧红的铁块走过9英尺的距离,还有一种则是要被告伸手从一锅开水里拿出一块石头。如果手上的伤口在3天之内出现愈合的迹 象而没有化脓,那么被告就是清白无辜的;而如果没有愈合,那么被告的命运将会比这只手惨得多。 

            修道院仍然是文化和思想的乐园。受过教育的僧侣在修道院里抄写并讲解保存下来的手稿,匠人们开始设计出各种装饰艺术,并且应用在十字架和墓碑上。民间的艺人们学会了在金属制品和珠宝上加以装饰,纺织艺术品--特 别是刺绣--也出现了。英格兰的文学历史可以一直溯源到中世纪初,著名的有基督教诗人凯德蒙,还有民族史诗《窗伍夫》,从艺术加工和诗歌体例来看都属于佳作。当时的英格兰人为了一个稳定、安宁和公平的国度而作出不懈的追求,他们的理想和努力在文学和艺术上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12楼2007-02-28 22:58
            回复
              虽然很长 可这都是知识啊 知识啊 哈哈
              留着慢慢看吧


              14楼2007-02-28 23:00
              回复
                这文章我一直没看完,哎~~~罪过罪过


                IP属地:重庆15楼2007-03-01 10:18
                回复
                  呵呵,我也没看完,不过我给 收藏起来了


                  16楼2007-03-01 12:47
                  回复
                    我想我还是比较适合打印出来


                    17楼2007-03-02 21:26
                    回复
                      是的,毕竟那有看书的氛


                      IP属地:重庆18楼2007-03-02 21:33
                      回复
                        挖```花了好久终于看完了!不错


                        IP属地:上海19楼2008-05-10 12: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