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大夫吧 关注:21贴子:180
  • 6回复贴,共1

健康教育宣传资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姜汁可乐不能乱喝
近来全国范围开始大幅降温。随着天气转冷,感冒患者也随之增加。不少人餐前都喜欢来份“姜汁可乐”防治感冒。不过,专家提醒说,姜汁可乐治感冒也挑人:只适用于风寒型感冒。
  中医认为,姜是辛温食物,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因此,当遭遇风吹雨淋、风寒侵袭时,及时喝一碗红糖姜汤、姜汁可乐或葱白汤,治感冒都有不错的效果。
不过,中医认为感冒有风寒、风热之分,并不是所有的感冒都适宜用喝姜汤发汗来防治。对于风热感冒,人体本来已经感受了风热,或者寒邪入里化热,如果这时再服用生姜类温热药,就如同火上浇油,更加重内热。
那么,如何区分风寒、风热感冒呢?首先要看病因,如果是受了风寒,则患者会感觉全身怕冷,流涕,且舌苔淡白,此种类型可选择喝姜汤;而风热患者往往会有发热症状,喉咙痛、流黄涕、大便干结。此类病人建议选用辛凉的药物泡水喝,如菊花、金银花、板蓝根等冲水喝,或者吃些银翘解毒颗粒等中成药,对症施治。



1楼2012-08-08 17:21回复

    经常活动脚趾可健胃
    近日,日本医学家研究发现,经常活动脚趾可以健胃。中医亦认为,对脾胃虚弱的人来说,经常活动脚趾确实能起到健脾养胃的作用。
      从经络看,胃经是经过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管脾胃的内庭穴也在脚趾的部位。一般来说,胃肠功能强的人,站立时脚趾抓地也很牢固。因此,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妨经常锻炼脚趾。
    活动脚趾时可以站立,让脚部的经络受到一定的压力,脚趾可以练习抓地、放松相结合的方式,对经络形成松紧交替刺激。还可以每天抽一点时间,练习用二趾和三趾夹东西,或在坐、卧时有意识地活动脚趾,持之以恒,胃肠功能就会逐渐增强。特别是现在临近春节,应酬饭局多,饮食没有节制,易吃伤脾胃,常活动脚趾能在一定程度上帮脾胃减负。
    


    2楼2012-08-08 17:21
    回复

      冬季预防消化道溃疡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统称溃疡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据统计,人群中约 10%~12%的人患过此病。随着冬季的到来,溃疡复发或合并消化道出血者明显增多,值得高度警惕!
      冬天,由于寒冷的刺激,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发生紊乱,胃肠蠕动的正常规律被扰乱;人体新陈代谢增强,耗热量增多,胃液及各种消化液分泌增多,食欲改善,食量增加,必然会加重胃肠功能负担,影响已有溃疡的修复;冬天外出,气温较低,且难免吸入一些冷空气,这会引起胃肠黏膜血管收缩,致使胃肠黏膜缺血缺氧,营养供应减少,破坏了胃肠黏膜的防御屏障,对溃疡的修复不利,还可导致新溃疡的出现;同时寒冷的季节里,大多数人喜欢热食,如吃火锅,喝热粥等,特别是有人常以烧酒御寒,更是火上浇油,增加对胃黏膜的刺激,可促使溃疡面扩大加深,使病情加重,如溃疡损伤血管,就会引起消化道出血。
      因此,溃疡病人在冬天要特别注意自我保养,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主张在医生指导下对溃疡病进行维持治疗;同时要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保养,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负性情绪;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改善胃肠血液供应;注意防寒保暖,特别应注意腹部保暖;坚持定时定量进餐,食物冷暖适宜,切忌暴食和醉酒,同时要避免服用对胃肠黏膜刺激性大的食物和药物。
      


      3楼2012-08-08 17:22
      回复

        疲劳与机能恢复
        劳是一种生理性现象,只要不是因为疾病所造成的或者是过度疲劳,一般不影响身体健康。人体生理学认为疲劳对人来说是一种保护性的机制。同时疲劳又是一种运动量的标志。对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来说,疲劳是一种正常的反应,没有疲劳就没有超量恢复。当然前一次疲劳没有消除而新的疲劳又紧接着产生,积累起来就会造成过度疲劳,不利于身体锻炼,也不利于身体健康。因而及时有效地消除运动性疲劳显得格外重要。常用的方法有:
          1.休息
          休息是消除疲劳的必要手段。休息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休息的方式包括睡眠、静坐、卧坐、娱乐、变换运动内容等。一定量的睡眠对消除疲劳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弗斯卡心理测验表明,睡眠如能达到6—7小时以上,身体状况就可以恢复到与前一天相同的水平。当然,睡眠的时间因年龄、性别有异。男子比女子长,年轻人比老年人长。而娱乐是消除疲劳的积极性措施。在疲劳时转换一种方式进行体力活动或精神活动,较单纯地安静休息更有积极意义。
          2.入浴
          入浴是消除疲劳的简单方法,其主要效果在于温度的刺激,而刺激的强度又取决于水温和皮肤的温差。入浴的效果=温度差X时间来判断。高温浴指水温42—45℃,微温浴指水温36—39℃,冷水浴指水温15—20℃。不同的水温对消除疲劳的作用与效果与不尽相同。由于高温浴和冷水浴对人体的交感神经有刺激作用,所以会促使血压升高,血糖和白血球增加。而微温浴却能起到镇静作用。从入浴时的耗氧量来看,摄氏36度时的水温最低。水温每升高1度,脉搏则增加10次/分。所以入浴时间过长或频率,也会造成身体的疲劳。理想而有效的入浴方法是在40℃的温水浴盆中泡一会,再到盆外边洗边搓,一天两次,每次10—20分钟,浴后即上床休息。
          3.体育娱乐活动
        要防止和消除疲劳,参加娱乐性的体育活动也是调整放松机体的好方法。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体力和身体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休闲措施,使神经系统得到休整,使身心疲劳尽快消除。国外的实验证明对健康人来说,运动量应当在不引起疲劳积累的范围内,越大越好,以取得超量恢复的效果。
        


        4楼2012-08-08 17:22
        回复

          遵守卫生公德 争做文明市民
          遵守社会卫生公德,这是每个市民必须具备的基本文明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维护公共场所卫生。公共场所是人民群众共同活动的场所,公共场所的卫生必须依靠大家才能搞好。到公共场所活动时,一定要遵守公为卫生制度和公共秩序,不要乱丢果皮纸屑。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地大小便,不要吸烟。当个人患有肺结核、肝炎、痢疾、红眼病等传染病时,不应到公共场所去活动,也不用公共生活用品,以防止传给他人。同时,要爱护公共卫生设施和树木花草。当发现有人破坏公共场所卫生或公共卫生设施时,应积极劝阻,必要时应向有关部门报告。
          2、不要随地吐痰。随地吐痰,不仅严重影响环境卫生,而且还可以传播许多疾病。人的痰液中混有许多细菌,痰液干燥后,这些细菌随着灰尘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飞扬。健康人吸入这种带有病菌的灰尘便可能得病。像肺结核、流行性感冒、白喉、流行性脑脊膜炎等疾病都是通过被病菌污染的空气传播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养成不随地吐痰伪好习惯。有痰应该吐在痰盂里;可以吐在纸片上丢进纸篓,或吐在手帕上;回家及时把手帕洗干净。
          3、不要随地大小便。有的人为了图方便,在公共场所,特别是公园里随地大小便。这是一种很不道德的行为。因为随地大小便;可以污染环境和水源,创造苍蝇生长繁殖的条件,易传播疾病;同时,也伤风败俗。因此,大小便千定要到厕所里且做到完全入坑进池。些不懂事的小孩如在公共场所大小便,其家长或亲属应及时教育并将粪便擦洗干净。
          


          6楼2012-08-08 17:24
          回复

            世卫出台国际健康新标准十大准则衡量健康与否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是:所谓健康,并不仅仅是不患病,还应包括心理健康以及社会交往方面的健康。也就是说,健康是在精神上、身体上和社会交往上保持健全的状态。
            怎样准确描述人体的健康状况呢?日本有学者提出了健康条件的“四快”。所谓“四快”,即吃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就是说一个人食欲好,消化能力好,思维敏捷,反应能力强,神经系统功能好,即可基本反映出他的身体是健康的。
              此外,世界卫生组织又规定了十大准则,以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
              第一,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工作,而且不感到过分紧张与疲劳。
              第二,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第三,善于休息,睡眠好。
              第四,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第五,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第六,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第七,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易发炎。
              第八,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无出血现象。
              第九,头发有光泽。
            第十,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9楼2012-08-08 17:27
            回复

              白领小心“知识焦虑症”
              年龄在25岁到40岁之间的高学历者,常常在没有任何病理变化,也没有任何器质性改变的前提下,突发性地出现恶心、呕吐、焦躁、神经衰弱、精神疲惫等症状,女性还会并发停经、闭经和痛经等妇科疾病。他们发病间隔不一,起病时间也不一定。有关专家认定,这是一种身心障碍,定名为“信息焦虑综合症。”
              所谓“信息焦虑综合症”,又叫“知识焦虑综合症”。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部的孙彼得教授,他发现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对信息的吸收是成平方数增长的,但人类的思维模式还没有很好地调整到可以接受如此大量信息的阶段,由此就会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强迫和紧张,非常接近精神病学中的焦虑症状。
              过量地吸收信息,并非是一个主动意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被动的行为。从日常生活上看,每天连续看电视、听广播的人和每天都泡在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的人都很容易引发焦虑。从职业来讲,记者、广告员、信息员、网站管理员、情报人员、监听人员、间谍等都是该症的高发人群。
              其实,“信息焦虑综合症”本身并不可怕,也不用担心它会转变为精神疾病,只要你能意识到它起病的原因,并正确对待治疗,还是可以有效缓解的。以下的方法可以帮助你:
              1.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营养神经的药物;
              2.每天保证睡眠9小时;
              3.每天接受信息的媒体不超过两种;
              4.每天的工作列出计划,尽量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
              5.每天睡前坚持锻炼15分钟;
              6.每天饮水量要超过3000毫升;
              7.生活有规律,减少娱乐,严禁饮酒。


              11楼2012-08-08 17: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