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学练武术中,经历过酸甜苦辣的真实故事。
大约十几天前我在户外俱乐部中国工夫论坛上,看到几个月前一位三国先生非常热心的为孩子找武术老师,连写了几个帖子,其中一帖内容大致是这样:
“我孩子想学功夫,5岁半一男孩,您能帮推荐一家教基本套路适合启蒙的好老师吗?”
我联想到自己学武术之路,对该家长这样大力支持很有些赞赏,因此写了一条回帖:
“孩子有这样的家长积极培养,保驾护航真幸福!联想到我的少年时候,也是特别特别地想学武术,看有的小朋友去学武术真是羡慕极了。可家长不支持,那会其实家长也没有能力支持,总学不成。学武术的愿望还是等大些了,自己到处求人,找师傅学,自己求学武术的路也真不容易。不知孩子现在找到合适的老师了吗。如果没有找到,我还真愿教教他。不收费!说实话,如果孩子是个好苗子,其实教也是享受!(孩子自己特别想学是最好的,别耽误)我在国内持续练过长拳10余年,自认功架较好。至少能教些基本功法和基本套路启蒙没有问题。我的情况参见这里……”
此事勾起了我的回忆,我的学习武术之路比起现在的孩子是曲折的,其中滋味是艰辛,酸涩,快乐,多种感觉混合的,也不是现在孩子所能体会的。
70年代初,我的第一个师傅是由自己求朋友介绍的,师傅练子母拳,平时他并不收徒弟,是朋友的面子让他收下的。我记得他家有个大院子,他有一二个徒弟在他的院子里学练,每周有几个晚上我们去他家,他都是下了班,吃完饭休息后开始教我们。师傅几乎就是义务教我们,师傅家有好几个孩子,生活不富裕,他每天的工作也令他不舒畅。那会,我和大家手头能由自己支配的钞票很少,我们平时能孝敬师傅的极少,师傅能辛苦教练我们想必是凭借他自己对武术的热爱。
我初学弹腿,后学子母拳。弹腿功法与我常见的流行的长拳弹腿也不很相同,脚掌横侧,正向快速弹踢,讲究爆发力,弹踢高度不过膝。子母拳,发力刚劲,闪转腾挪,虽然没有筋斗旋子等高难动作,倒也很实用。我每天坚持反复刻苦练习弹腿,并按师傅要求分解拆练子母拳的套路,经常抽空到龙潭湖边上小树林里苦练,每天自己把弹腿或其它单个基本动作自觉地练几十甚至几百下,每套拳路反复练习,自己觉得没有什么孝敬师傅的,做好每次的武术功课,让师傅满意就是对师傅的报答。随去同学练的师兄弟后来坚持下来的越来越少,常常晚上去师傅家就我一个人,有时几乎就是为我专教,与此同时师傅也因其它因素,心情逐渐变得不太好起来,教的越来越少,后来经常到了师傅家,听他发泄一些怨气等,就被打发回家了;我很体谅师傅,不希望自己会成为他正常生活的干扰者,也担心师傅的家人说出不欢迎的话来,自尊心使自己的心理负担也随之越来越重,每次前往他家之前也总是犹豫半天,思想斗争再三,即使到了师傅家里,自我感觉像是在乞讨,心像被小虫子般啃食着。这感受不是现在的孩子能体味到的,当时自己能坚持学练,是靠自己当时对武术如饥似渴的狂热和师傅时常给予的夸赞所支撑过来的。
这也是我上面写的,对三国先生回帖的原因。如果果真有武术狂热爱好的年轻人,素质好,我真愿意不索取任何回报,把我所剩不多的东西传给他,每当我看到对学武术如饥似渴的孩子时会常常联想到当年的我,如果能回馈给这样的孩子,感觉就像回馈给当年的我自己一样。
这就是我第一个师傅,他也讲解一些拳法的攻防用途,子母拳也很讲究以守为攻,教过我们拆拳练散手,练习时借对方的一拳一掌,先搪后击。教过我们练过弹腿对练,以及 “搪挡”的练习和对练的一些方法。这些对练不仅有一些套路,还有一些灵活的内容。尤其“搪挡”练习,一方做任意拳或掌甚至脚的攻击动作,防守方要针对对方的攻击动作,练习尽量快速反映,做相应的拨和搪挡的防守动作,以半两破八斤的方式去化解对方的攻击动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此“搪挡”法比较简单,甚至没有武术基础的人可以学用,容易练习,培养快速反应的能力,且有一定的防身作用。可惜,由于他个人心情等因素,他没有把所有的都传授我们;他还练一种叫“拐”的兵器也没有传授。有些有价值的内容虽然我回家后很认真地把这些记录下来,包括一些拳谱等,可惜后来搬过几次家后,就找不到了。如果回忆不起来了,可能也就失传了;依我的观点,随着武术在当今社会的实用价值越来越低,正在演变为体育或艺术,一些传统独特的武术文化失传也很可能成为必然。我很感激这个师傅,他的教诲使我终身受益;也感激师娘和他的家人,他们曾慷慨地容纳了我。
大约十几天前我在户外俱乐部中国工夫论坛上,看到几个月前一位三国先生非常热心的为孩子找武术老师,连写了几个帖子,其中一帖内容大致是这样:
“我孩子想学功夫,5岁半一男孩,您能帮推荐一家教基本套路适合启蒙的好老师吗?”
我联想到自己学武术之路,对该家长这样大力支持很有些赞赏,因此写了一条回帖:
“孩子有这样的家长积极培养,保驾护航真幸福!联想到我的少年时候,也是特别特别地想学武术,看有的小朋友去学武术真是羡慕极了。可家长不支持,那会其实家长也没有能力支持,总学不成。学武术的愿望还是等大些了,自己到处求人,找师傅学,自己求学武术的路也真不容易。不知孩子现在找到合适的老师了吗。如果没有找到,我还真愿教教他。不收费!说实话,如果孩子是个好苗子,其实教也是享受!(孩子自己特别想学是最好的,别耽误)我在国内持续练过长拳10余年,自认功架较好。至少能教些基本功法和基本套路启蒙没有问题。我的情况参见这里……”
此事勾起了我的回忆,我的学习武术之路比起现在的孩子是曲折的,其中滋味是艰辛,酸涩,快乐,多种感觉混合的,也不是现在孩子所能体会的。
70年代初,我的第一个师傅是由自己求朋友介绍的,师傅练子母拳,平时他并不收徒弟,是朋友的面子让他收下的。我记得他家有个大院子,他有一二个徒弟在他的院子里学练,每周有几个晚上我们去他家,他都是下了班,吃完饭休息后开始教我们。师傅几乎就是义务教我们,师傅家有好几个孩子,生活不富裕,他每天的工作也令他不舒畅。那会,我和大家手头能由自己支配的钞票很少,我们平时能孝敬师傅的极少,师傅能辛苦教练我们想必是凭借他自己对武术的热爱。
我初学弹腿,后学子母拳。弹腿功法与我常见的流行的长拳弹腿也不很相同,脚掌横侧,正向快速弹踢,讲究爆发力,弹踢高度不过膝。子母拳,发力刚劲,闪转腾挪,虽然没有筋斗旋子等高难动作,倒也很实用。我每天坚持反复刻苦练习弹腿,并按师傅要求分解拆练子母拳的套路,经常抽空到龙潭湖边上小树林里苦练,每天自己把弹腿或其它单个基本动作自觉地练几十甚至几百下,每套拳路反复练习,自己觉得没有什么孝敬师傅的,做好每次的武术功课,让师傅满意就是对师傅的报答。随去同学练的师兄弟后来坚持下来的越来越少,常常晚上去师傅家就我一个人,有时几乎就是为我专教,与此同时师傅也因其它因素,心情逐渐变得不太好起来,教的越来越少,后来经常到了师傅家,听他发泄一些怨气等,就被打发回家了;我很体谅师傅,不希望自己会成为他正常生活的干扰者,也担心师傅的家人说出不欢迎的话来,自尊心使自己的心理负担也随之越来越重,每次前往他家之前也总是犹豫半天,思想斗争再三,即使到了师傅家里,自我感觉像是在乞讨,心像被小虫子般啃食着。这感受不是现在的孩子能体味到的,当时自己能坚持学练,是靠自己当时对武术如饥似渴的狂热和师傅时常给予的夸赞所支撑过来的。
这也是我上面写的,对三国先生回帖的原因。如果果真有武术狂热爱好的年轻人,素质好,我真愿意不索取任何回报,把我所剩不多的东西传给他,每当我看到对学武术如饥似渴的孩子时会常常联想到当年的我,如果能回馈给这样的孩子,感觉就像回馈给当年的我自己一样。
这就是我第一个师傅,他也讲解一些拳法的攻防用途,子母拳也很讲究以守为攻,教过我们拆拳练散手,练习时借对方的一拳一掌,先搪后击。教过我们练过弹腿对练,以及 “搪挡”的练习和对练的一些方法。这些对练不仅有一些套路,还有一些灵活的内容。尤其“搪挡”练习,一方做任意拳或掌甚至脚的攻击动作,防守方要针对对方的攻击动作,练习尽量快速反映,做相应的拨和搪挡的防守动作,以半两破八斤的方式去化解对方的攻击动作。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此“搪挡”法比较简单,甚至没有武术基础的人可以学用,容易练习,培养快速反应的能力,且有一定的防身作用。可惜,由于他个人心情等因素,他没有把所有的都传授我们;他还练一种叫“拐”的兵器也没有传授。有些有价值的内容虽然我回家后很认真地把这些记录下来,包括一些拳谱等,可惜后来搬过几次家后,就找不到了。如果回忆不起来了,可能也就失传了;依我的观点,随着武术在当今社会的实用价值越来越低,正在演变为体育或艺术,一些传统独特的武术文化失传也很可能成为必然。我很感激这个师傅,他的教诲使我终身受益;也感激师娘和他的家人,他们曾慷慨地容纳了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