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广法师吧 关注:1,373贴子:150,321
  • 2回复贴,共1

《楞严经》开示:因缘自然,非第一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楞严经》开示:因缘自然,非第一义
财富禅按:佛为二乘人说‘缘起性空’说,是‘一句具三乘’的。而二乘人理解的却是‘世谛’,不是‘第一义’。
二乘人这样理解‘缘起性空’:三界五蕴之法,本无实体,依他而起,是缘起法,体性是空。
若说‘般若第一义’:非因缘法,不生不灭,皆是真实自性,般若真空。迷人妄自分别,而成因缘生起。
佛说法“一句而具三乘”,如净土八功德水,随人口味而感觉饮其水之味不同。三乘理解层次有别,所以佛说‘上中下智,理解不同’,但绝不能说‘三乘的理解都了彻’。
明了“非因缘,非自然性”,“因缘非第一义”,“佛性是第一义”,“一切皆是佛性”,不生不灭。
才可以说:“世谛就是真谛”、才可以说“因缘而生”与“自然性”,以及“中道”。
若人将‘因缘而生’执以为‘佛性’,是第一因外道也。是将‘生灭法’当做佛性‘不生不灭’。
=======================
若以缘心看待,一切是因缘而生;若以般若第一义看待,‘地水火风空见识’皆是菩提自性,不生不灭。
【经证】
《楞严经卷一》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
《楞严经卷三》
(大意:)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皆是菩提自性。
《楞严经卷三》
(世尊开示: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皆是佛性。每一段后,佛都强调:)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注:世尊开示:六根、六尘、六识,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皆是佛性——自性——能觉之心,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但是众生迷惑不知自心,于自性中妄生分别——妄自分别建立所谓的‘能觉(之心)、所觉(之境)’、‘能见、所见’。于是自相浑浊,于是更加认为妄有诸相。这如同花眼的人看到空花乱坠,其实这空花本来就没有生起过,哪有生灭? ——众生迷惑无知,却把这妄相空花,当做‘因缘而生’,或者当做‘本来就有’(自然)的。
==================================
佛说因缘,是先为小乘人说,非‘第一义’。
【经证】:
1、《楞严经卷二》: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2、《楞严经卷三》: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 云何如来,因缘略然(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注:阿难说:佛陀常说‘一切是因缘和合而生,都是四大和合而成的’。为什么现在又说‘非因缘、非自然性’?到底怎么回事呢?】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
“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
“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
【注:佛说:你先厌弃了小乘法,发心求无上道,所以我才为你开示般若第一义谛。你为何又把从前说的那些‘世间戏论’、妄想、因缘,又捡起来,自己缠缚自己呢?
你虽多闻,(常说‘第一义’,如今我为你说真‘第一义’现前,你又不识,还加诽谤)。如同说药的人,并不认识药,真药现前却不认得。你呀,佛说你真是可怜啊!】
===================
《楞严经》卷四:
佛言: “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注:本是妙觉明体、菩提自性,你(心迷惑,)把它当做‘妄相、外尘’了,这‘妄’的产生有什么原因呢?如果‘妄相’是因缘生成的,怎么会叫做‘妄’?】



1楼2012-08-27 20:26回复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注:这些‘妄’迷惑的根源,只是因迷惑而自有,有什么因缘?(譬如演若达多发狂找头,不过是迷惑了而已)】。
    “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
    【注:迷惑没有‘因’(只是因为迷惑),‘妄尘’不是‘依’(因缘)而起(妄相其实都是菩提自性),‘妄相’本来无生过,怎样去灭他呢?】
    【注:佛陀这一段话极为重要。
    所以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本来都是你自心,你要灭掉什么去求真?妄相本来就不曾生起,你们为何要徒劳地想要去灭掉它?此是般若真见,是真灭尘。
    而非二乘见解:“时时勤拂拭,不教染尘埃”。——那样是二乘‘舍妄求真’,不解真理,其实只是尘上加妄,最多只能得个小果,万万不能成佛。】
    “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
    【注:所以我说,‘世间、业果、众生’三种分别断掉(都是‘觉性’),就是菩提自性真心了。菩提心发明,生灭心即灭。这种真心生、妄心灭,其实根本就没有‘生灭’过(只是觉了真理,不再迷惑)。没有功用!】
    ===================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如来寿量品》云:
    “十者、不实之法,是从缘生;真实之法,不从缘起;如来法身,体是真实,名为涅盘。”
    ==================
    《达摩多罗禅经》:
    阿难白佛言:“缘起易见”。
    佛告阿难:“十二缘起,甚深无底。难见难知。汝欲毁坏我三阿僧只劫、甚深微妙、难得之果?云何欣悦而说是言,是深妙观,我今当度。汝当随我观佛境界。佛境界海浮漂。外道无智暗冥二边、愚痴离尔炎境界所不能入。声闻辟支佛,虽能少入,不得其底”。。。。“汝智浅不及。谓为易见耳”。
    【注:这是佛在说一切都是‘佛性’的。其实就是《楞严经》佛说的‘非因缘、非自然性’‘因缘非第一义’。而不是二乘人说的‘因缘而生一切’。
    就像《楞严经》说:‘地水火风空见识’都是‘佛性’。二乘、外道不理解,就会随意曲解成‘水是第一义’、‘火是第一义’、‘因缘是第一义’等等。——那样就成了《楞严经卷十》五十阴魔中的‘拜水外道、拜火外道、第一因外道’等。】
    ====================
    《大般涅盘经》:
    善男子。以是义故。十二因缘不出不灭。不常不断。非一非二。不来不去。非因非果。
    善男子。是因非果,如佛性。是果非因,如大涅盘。
    是因是果,如十二因缘所生之法。非因非果,名为佛性。非因果故,常恒无变。
    以是义故。我经中说,‘十二因缘’,其义甚深。无知无见。不可思惟。乃是诸佛菩萨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及。
    【注:这是佛在说一切都是‘佛性’的。其实就是《楞严经》佛说的‘非因缘、非自然性’‘因缘非第一义’。而不是二乘人说的‘因缘而生一切’。
    就像《楞严经》说:‘地水火风空见识’都是‘佛性’。二乘、外道不理解,就会随意曲解成‘水是第一义’、‘火是第一义’、‘因缘是第一义’等等。——那样就成了《楞严经卷十》五十阴魔中的‘拜水外道、拜火外道、第一因外道’等。】
    -------------------
    《大般涅盘经》
    若有人见‘十二缘’者,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善男子。‘观十二缘智’,凡有四种:
    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
    下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声闻道。
    中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缘觉道。
    上智观者,见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
    上上智观者,见了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
    ‘佛性’者,即‘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者即名为‘佛’。‘佛’者,名为‘涅盘’。
    


    2楼2012-08-27 20:26
    回复
      【注:诚如佛言:
      中下根之人,只见‘因缘而生’,当做是第一义,不见佛说的因缘,实际是说‘佛性’的。故落在二乘。
      上根人知佛说的因缘而生,佛实际是说‘佛性’的。‘佛性是第一义’,‘非因缘、非自然性’,不生不灭。
      其实就是《楞严经》佛说的‘非因缘、非自然性’‘因缘非第一义’。而不是二乘人说的‘因缘而生一切’。
      就像《楞严经》说:‘地水火风空见识’都是‘佛性’。二乘、外道不理解,就会随意曲解成‘水是第一义’、‘火是第一义’、‘因缘是第一义’等等。——那样就成了《楞严经卷十》五十阴魔中的‘拜水外道、拜火外道、第一因外道’等。】
      ===============
      《占察善恶业报经》下卷,
      地藏菩萨开示:
      “若学习‘真如实观’者: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永离一切‘分别之想’。”。。。。。。
      “复次,修学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利根;二者、钝根。
      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诸境界,唯心所作,虚诳不实,如梦如幻等,决定无有疑虑,阴盖轻微,散乱心少,如是等人,即应学习‘真如实观’;
      其‘钝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诸境界悉唯是心、虚诳不实故,染著情厚,盖障数起,心难调伏,应当先学‘唯心识观’。”
      【注:
      《占察善恶业报经》下卷中,地藏菩萨摩诃萨给大家讲述了佛法了义的核心问题,以及最关键的两种修法:
      1、弥勒菩萨教的“唯心识观”(空假梦幻观):一切唯心造,如梦如幻。以此知见,来练‘心无挂碍’(心不染着境界);
      2、祖师禅正法眼藏教的“真如实观”(般若一体自性观):知一切皆是自性真实体,无有‘能觉之心、所觉之境’的差别,心境不二。以此知见,来练‘无分别取相’(不起二见、不起异见、‘心心不异’、心境不二、无有差别),(以‘无差别智’妙观察,)来转识成智,圆满菩提。
      地藏菩萨还指出:
      ‘唯心识观’(唯心所变、梦幻空假观)并不究竟,适用于根器钝的人打基础用,然后再过度到‘真实自性观’(心境无差别观)。根器利的人,或者已经修过唯心识定的人,可以直接用“真如自性观”。】
      《六祖坛经护法品第九》  (神龙元年上元日,武则天、唐中宗诏请六祖进京,遣内侍薛简,驰诏迎请。六祖上表辞疾,薛简于是请法。)简曰:“如何是‘大乘见解’?”
      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
      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简曰:“师曰‘不生不灭’,何异外道?”
      师曰:
      “外道所说‘不生不灭’者,‘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生’说‘不生’。
      我说‘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不灭’。所以不同外道
      


      3楼2012-08-27 20: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