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燕吧 关注:183贴子:1,438
  • 7回复贴,共1

【记录】寻找上海的声音——陈丹燕 殷漪微访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渡度
5月的访谈,虽然错过了,但看看回顾也别有一番体会
链接:http://talk.weibo.com/ft/201205035308


1楼2012-08-30 19:16回复
    访谈简介
    她虽出生在北京,却被认为是最懂上海的女作家、上海记忆的追寻者;他被称为声音艺术家、很少在公众面前发声,但记录的声音却记录时代。5月3日13:30-14:30海派作家陈丹燕 、声音艺术家殷漪audioripple做客新浪微访谈,分享上海的声音故事。当晚中国之声、东方都市广播联合直播的《中国文化瞭望》将和两位嘉宾一起寻找上海的城市声音!


    2楼2012-08-30 19:17
    回复
      截取的是陈和提问者的对答。
      图片版:










      


      3楼2012-08-30 19:38
      回复


        


        6楼2012-08-30 19:43
        回复
          文字版
          (好痛苦……幸好只有三十个问答……)
          本期嘉宾
          陈丹燕:我的微访谈"寻找上海的声音"开始啦!今天我和audioripple 会在微访谈跟大家聊天,访谈时间是13:30-14:30,快来提问吧!访谈地址:http://t.cn/zOHvEWx

          :向 陈丹燕 audioripple 提问: 要说上海之音,我心中一直觉得那是靡靡之音,歌舞升平、阑珊霓虹。今天的上海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繁华之地,也是世界金融的聚焦之地,这样的上海该发出文化的洪声还是金融的涛声? http://t.cn/zOTFAju
          本期嘉宾
          陈丹燕: 一个地方应该有多重声音才是正常的人类居住之地。声音的出现是自然的,不会刻意。但是耳朵是有选择的,也许你听到的声音,是你理解的,想听到的。


          7楼2012-08-30 19:47
          回复
            :我在微访谈向 陈丹燕 audioripple 提问:就说近一点的事情吧?80年代的上海的城市声音跟现在有哪些比较大的不同吗?谢谢!
            陈丹燕: 张老师好。八十年代时,外滩大多听到的是各种中国方言和上海本地人的上海话交融,上海话在兜售纪念照片,十元一张。现在可听到许多外国人讲中国话的声音,还有外地人用普通话兜售地图的声音,四元一张。仅仅是一点点观感,一笑而过。 :向 陈丹燕 audioripple 提问: 海派是怎样的一种派、一种风格?
            陈丹燕: 还真是不晓得,这只是种比喻,不是科类区分孙小瓶Jasper :向 陈丹燕 audioripple 提问: 请用不同风格的画来比喻上海和北京两个城市.感觉北京水墨点,上海油画点ps:和陈丹青什么关系啊??
            陈丹燕: 我还真不是他亲戚 温暖的城市 :向 audioripple 陈丹燕 提问: 十里洋场已成为过去,现在上海给人的感觉是国际化都市化的金融都市,去苏州我们会听弹唱,但是去上海我们听什么?在这个情况下,如何让上海之外人们倾听到上海纯正的月声?
            陈丹燕: 你可以听到各种演出,从英国的到阿拉伯的,从山西的到福建的,这里就是个码头,各种人经过,各种人表演
            (这里就是个码头,各种人经过,各种人表演 可喜欢这句) :向 audioripple 陈丹燕 提问: 《十二种颜色的彩虹》是我最美好的记忆之一,陈丹燕是否还有可能做一档类似的节目呢?而且现在您有更多的事情可以谈,您的听众估计会有两代人了,比如我,会和儿子一起听
            陈丹燕: 谢谢你。等我真的想好了怎么做,才能做呀。年轻时候会很快做一件事,因为前面没有经历,怎么做都是建设。现在已经有过《十二种颜色的彩虹》,要做新节目,就要超越,如果不能,还是在家里玩的好。要超过,不容易,就像爬山,越到上面越难了:我在微访谈向 陈丹燕 提问:请问陈老师早年游学的经历让您对家乡的看法有哪些改变?一路走来您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陈丹燕: 不是早年,是一直。旅行是认识自己的过程,认识自己在文化,在地理,在自然中处在怎样的位置 :我在微访谈向 陈丹燕 audioripple 提问:看着你的书长大,真巧,昨天又重温了一遍第一版的《上海的金枝玉叶》,每每看都有不同的感受。郭女士应该是你心目中“上海精神”的一种吧?
            陈丹燕: 是的。我有点后悔没有录下她的声音来。:向 陈丹燕 audioripple 提问: 上海的方言许多人都听不懂,上海在国际化的同时你们认为应该如何保护这些方言?
            陈丹燕: 因为有了国际化,独特性才成为身份的标识之一得到珍视。福建的方言也有许多人都听不懂,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独特性是吸引人的,在全球化的今天,独特性的重要被人们认识,是件好事 :向 陈丹燕 audioripple 提问: 从《鱼和它的自行车》里面王朵来的失望中看到自己,那种失望是一份坚持,还是冷漠呢?
            陈丹燕: 我以为是坚持 :我在微访谈向 陈丹燕 audioripple 提问:我是外滩的粉丝,记得你说今年会发布《和平饭店》著作的,这提上日程了吗?谢谢
            陈丹燕 是的,难为你还记得 :向 陈丹燕 audioripple 提问: 现在还有上海的声音吗?狭义上说,晚上去马路弄堂里向,南腔北调,就是很少上海话的声音,广义上说,无论艺术,文学,音乐,影视等领域,不觉得上海能发出点什么声音?
            陈丹燕 你好。你那本书真好看。我倒是觉得现在到老弄堂里去,听到的上海本地人的声音少了,因为他们都搬到了小区里,离开从前生活多年的地方,这倒是很有上海特征的。弄堂里渐渐能听到的都是新移民的市井之声,这也是上海历史在声音上的反应。咱们换本书吧?
            :向 audioripple 提问: 上海的声音哦,呵呵,上海的方言到现在还没有适应在学校里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只不过前一段时间去做兼职,当他们用方言交流的时候,我就彻底晕了
            陈丹燕 没关系,慢慢学就会了。上海方言是属于北方语系的,所以比广东话好懂些。你在上海生活,学习方言,融入本地社会,会觉得自如些。 :向 陈丹燕 audioripple 提问: 弱弱的问一句,周立波能代表上海的声音吗?
            陈丹燕: 是啊,能代表一部分。上海非常丰富,人群与价值取向非常冲突,没有人能完全代表。


            9楼2012-08-30 20:21
            回复
              :我在微访谈向陈丹燕 audioripple 提问:在上海全国各地的声音都有,就上海闲话也是各地方言 融合才慢慢的有了今天的闲话,闲话也应该有发展而不是不变,上海的声音和上海的味道一样,有海纳百川之大度。
              陈丹燕: 你说的极是。
              :向陈丹燕 audioripple 提问: 总觉得现在的上海,上海味已经被冲淡了很多!
              陈丹燕: 是的,这是资讯时代的必然结果。都说地球是平的,不一定是好事。这就是一个由于资讯的发达,飞机的普及而变得个性缺乏的时代,地球的各个角落都不能幸免。


              11楼2012-08-30 20:32
              回复
                :向 audioripple 陈丹燕 提问: 《风到哪里去了》这书是您翻译的吗?您对这本绘本有什么感想?
                陈丹燕: 是的,你是绘本爱好者么?这是一本关于宗教的童书,我喜欢。
                Manicure:向 陈丹燕 提问: 喜欢你的<木已成舟>,还有其中的彩铅画。想问你最近的一次「忽然就被击中了」是什么?
                陈丹燕: 哥斯达黎加史前的树
                新南宁:我在微访谈向 陈丹燕 audioripple 提问:是不是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很长的故事啊
                陈丹燕: 是呀。找到自己居住的城市的故事,是一个你将这里认作家乡的心理过程。我写上海故事十多年,其实私心里,只想知道这里到底是不是我的故乡。这个过程也许对别人来说没问题,对我来说有问题。
                虾Jine:向 陈丹燕 audioripple 提问: 上海是个很能包容文化的地方 您觉得什么最能体现上海的包容性呢?而不是一般人认为得“排外”
                陈丹燕:上海的语言是外来语最多的,不光指英语和洋泾浜英语入来,也有宁波话,广东话,普通话的入来,当然大量的吴语。上海的菜式也是混杂的。不一定上海人那么胸怀宽广要包容,而是它是个大码头,不得不包容与开放。上海也有激进自卫的人群,但不是主体。
                :我在微访谈向 陈丹燕 提问:《鱼和它的自行车》里从危险的边缘化到与生活和解、融入主流是不是生命的必然趋势呢,您认为这种变化的意义在哪里呢?
                陈丹燕: 是大多数生命的必然趋势,但不是所有的。变化的过程是人内心的理想与人面临的现实之间长久剧烈的冲突。我刚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三十岁,总以为这种冲突渐渐会平息,后来,我发现这也许是贯穿在人一生中的最基本的冲突。人总不肯屈服于命运,所以这种冲突也壮烈
                Sunny阿安:向 audioripple 陈丹燕 提问: 作为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那一代,相信您对人性中恶毒的一面已经见过很多。那么请问您和您笔下的那些人物,是怎么仍然保持着一种纯粹呢?那种支撑着内心不向现实妥协的力量,您认为是怎样的呢,又是不是都是一样的呢?
                陈丹燕: 因为见过了如此恶毒,所以向往纯粹,这是人心所向。
                why7409:我在微访谈向 陈丹燕 audioripple 提问:现代人因为工作等各种原因而离开家乡,甚至很多人多少年都无法回去,你觉得现代人还需要家乡吗
                陈丹燕: 人总是会认一个地方为自己的故乡,或者在精神世界里。我父亲就多年未回他的家乡,也不想回去。他的精神故乡是延安。
                叶圣行知:我在微访谈向 陈丹燕 audioripple 提问:北京有林徽因,上海有张爱玲。请问张爱玲在上海人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陈丹燕: 在我心里,她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不避讳小市民气。
                :向 陈丹燕 audioripple 提问: 访谈快结束了,期待今晚的《中国文化瞭望》。
                陈丹燕: 真快,大家再见
                陈丹燕:谢谢大家的提问和兴趣,祝各位有个好下午。
                


                12楼2012-08-30 20: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