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俞平伯《红楼梦辨》罗列了二十条40 回中最显著的毛病以外零零碎碎的小毛病,脱枝失节,情理可笑的。俞平伯认为后40 回只写了主要的三件事: 黛玉死, 宝玉做和尚;宝玉中举人;诸人的结局, 很草率的结局。他认为其中的第三项还是零零碎碎的, 而第二项是完全错了的。总之, 他认为高鹗后40 回的续书虽是庸劣的, 却是可以原谅的,因其种种原因失败了,光荣地失败了。
石昌渝《论红楼梦人物形象在后40 回的变异》在分析了贾宝玉、 林黛玉、 薛宝钗、 王熙凤、 贾政等人后,认为红楼梦人物形象在后40 回里的变异,与续作者的思想倾向、 审美理想和艺术工(功)力密切相关。曹雪芹肯定贾宝玉, 虽然其中也还有些批评,续作者肯定宝玉和黛玉的恋爱,不肯定宝玉和黛玉的叛逆精神, 因而宝玉和黛玉的性格的基本特征被歪曲。曹雪芹批评薛宝钗而续作者赞扬薛宝钗。曹雪芹揭露王熙凤,但并不把罪恶的原因委之于她, 续作者揭露她并把她写成贾家的祸水。曹雪芹用讽刺的笔调谴责贾政, 续作者赞美贾政过甚其词,结果反而流入滑稽。石昌渝还认为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好人不全好, 坏人不全坏,性格与环境有机的相联系, 并随着客观情势的变化而发展。续作者笔下的人物则走向概念化、 简单化、 凝固化。至于运用语言的能力,那差距更是显而易见了。三年后,石昌渝又发表了《红楼梦后40 回与前80 回细节描写之辨析》 , 认为红楼梦后40 回的细节描写与前80回是存在着差异的, 对所有细节的安排,曹雪芹是着眼于表现环境和人物,他笔下的细节最终是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的,而后40 回的细节描写,有着游离作品情节的倾向。
胡士莹《红楼梦后 40 回的评价》认为:后 40 回红楼梦也是有严重缺点的,它在不少问题上并不太符合曹雪芹的原意。比如宝玉的失玉发疯,宝玉的应考中举,兰桂齐芳, 这是续作者最根本的缺点。另外,还有香菱的结局,小红的没有下落,巧姐年龄的忽大忽小,都是高鹗的疏漏和错误。
张曼诚《从红楼梦后40 回的医药描写论续书的不足》把后40 回中的医药描写的表现分成四类, 并逐一进行分析后, 指出续书的不足。曹雪芹笔下的医药描写,前后首尾相连,病因脉证和理法方药皆言之成理,论之有据。然而,在后40 回中, 原著中关于医药描写的神韵消失殆尽,医药描写变成了浅薄简单的病与药的陈述罗列0。/曹雪芹笔下的医药描写绝不是为了卖弄学识渊博,而是为了烘托人物,为主题服务。 遗憾的是,随着续书的出现,前80 回中的医药描写受到了歪曲, 其中所含有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荡然不存。 最后,张曼诚认为, 为了不损害原著及其作者曹雪芹, 就应该还红楼梦的本来面目,今后以发行80 回本的红楼梦为主。
王永《论高鹗续书的功过》认为高鹗的续书中, 也有些篇章写得比较粗糙,与原作相差较远。他分析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续书者对当时社会某些生活现象或事物,认识、 感受、 理解不深, 因而抓不住事物的特征,情节提炼不典型。甚至生硬编造情节,又不少人为的刀斧痕迹。
胡士莹《红楼梦后 40 回的评价》认为:后 40 回红楼梦也是有严重缺点的,它在不少问题上并不太符合曹雪芹的原意。比如宝玉的失玉发疯,宝玉的应考中举,兰桂齐芳, 这是续作者最根本的缺点。另外,还有香菱的结局,小红的没有下落,巧姐年龄的忽大忽小,都是高鹗的疏漏和错误。
张曼诚《从红楼梦后40 回的医药描写论续书的不足》把后40 回中的医药描写的表现分成四类, 并逐一进行分析后, 指出续书的不足。曹雪芹笔下的医药描写,前后首尾相连,病因脉证和理法方药皆言之成理,论之有据。然而,在后40 回中, 原著中关于医药描写的神韵消失殆尽,医药描写变成了浅薄简单的病与药的陈述罗列0。/曹雪芹笔下的医药描写绝不是为了卖弄学识渊博,而是为了烘托人物,为主题服务。 遗憾的是,随着续书的出现,前80 回中的医药描写受到了歪曲, 其中所含有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荡然不存。 最后,张曼诚认为, 为了不损害原著及其作者曹雪芹, 就应该还红楼梦的本来面目,今后以发行80 回本的红楼梦为主。
王永《论高鹗续书的功过》认为高鹗的续书中, 也有些篇章写得比较粗糙,与原作相差较远。他分析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续书者对当时社会某些生活现象或事物,认识、 感受、 理解不深, 因而抓不住事物的特征,情节提炼不典型。甚至生硬编造情节,又不少人为的刀斧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