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军援蜀之战中德阳之战的主将问题(修改稿)
相关史料:
1、《三国志。张裔传》:“张飞自荆州由垫江入,璋授裔兵,拒张飞于德阳柏下,军败,还成都。”
2、《华阳国志。刘二牧志》:“赵云自江州分定江阳、犍为。飞攻巴西。亮定德阳。巴西功曹龚谌迎飞。璋帐下司马蜀郡张裔距亮,败于柏(陌)下。裔退还。夏,刘主克雒城,与飞等合围成都。
————这两条史料表述矛盾,其实可以统一。
荆州军攻克江州后进行了一次分兵,别遣赵云自外水上江阳,分定江阳、犍为。以后应该再未分兵,诸葛亮和张飞在一起,先定巴西,再攻德阳,然后与先主会于成都。
按《华阳国志。巴志》,刘璋时巴西郡治在安汉,安汉应该在南充以南,地接巴郡。所以张飞克巴西后再经垫江攻德阳,还是比较顺路的,没必要分兵。
由于德阳之战张飞和诸葛亮都参加了,但是华阳国志认为以诸葛亮为主,所以记“亮定德阳”、“璋帐下司马蜀郡张裔距亮,败于柏(陌)下。”,但最后又记“刘主克雒城,与飞等合围成都。”,这里又以张飞为主了,这样其自身的记述就出现了前后不一致之处。
再者《三国志》前出,《华阳国志》后出,前出证据力应该高于后出。
对于诸葛亮参加了德阳之战及其表现下面这条是关键证据:
3、《三国志。杨洪传》:“后(张)裔与司盐校尉岑述不和,至于忿恨。亮与裔书曰‘君昔在柏下,营坏,吾之用心,食不知味;后流迸南海,相为悲叹,寝不安席;及其来还,委付大任,同奖王室,自以为与君古之石交也。石交之道,举仇以相益,割骨肉以相明,犹不相谢也,况吾但委意于元俭,而君不能忍邪?”
————这条说明诸葛亮参加了德阳之战,但是他的营曾经被张裔攻坏,形势危急。
按,文言文既有表达简练,含义丰富的优点,同时也带来了含义往往模糊,可以有多种解释的结果,本段话就是一例.
这里的营,单从字面理解,似乎应该解释为是张裔的营,但也可以解释为是诸葛亮的营.文言文在表达时经常省略主语或者半途变更主语。需要联系前后文意才能判断。联系整段话的含义,以及相关历史,可以判断是诸葛亮的营无疑.
因为这段话是为了表达一种"古之石交"的精神,目的是为了化解张裔对司盐校尉岑述的不和。而所谓"古之石交",指的是"举仇以相益,割骨肉以相明,犹不相谢也.",也就是说,虽然两人原来有不愉快的交往,但是为了国家,而心无芥蒂.显然,营坏,对诸葛亮是不愉快的经历,但是他并未计较,否则就无法解释了.
其次,诸葛亮和张裔此前也是素昧平生,双方对敌,如果是张裔营坏,诸葛亮应该高兴才是,怎么会"吾之用心,食不知味?"
另:
4、《三国志。张飞传》:“飞所过战克,与先主会于成都。”
5、《三国志。诸葛亮传》:“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
6、《三国志。刘封传》:“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江西上,所在战克。”
《张飞传》和《刘封传》都是“所在战克”,“所过战克”,《诸葛亮传》则是“分定郡县”,说明打仗靠张飞、刘封等,诸葛亮没打什么仗,主要是带领文官团队迅速接管打下的地方。
结论:
综合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德阳之战,诸葛亮和张飞都参加了,但是诸葛亮的营曾经被张裔攻坏,形势危急。所以打败张裔主要靠张飞。所以《三国志。张裔传》记载为“拒张飞于德阳柏下,军败。”是正确的,《华阳国志》记载是混淆的。
又:
《资治通鉴》也采用张飞说,谓:“飞定巴西、德阳。”,可资参考。
相关史料:
1、《三国志。张裔传》:“张飞自荆州由垫江入,璋授裔兵,拒张飞于德阳柏下,军败,还成都。”
2、《华阳国志。刘二牧志》:“赵云自江州分定江阳、犍为。飞攻巴西。亮定德阳。巴西功曹龚谌迎飞。璋帐下司马蜀郡张裔距亮,败于柏(陌)下。裔退还。夏,刘主克雒城,与飞等合围成都。
————这两条史料表述矛盾,其实可以统一。
荆州军攻克江州后进行了一次分兵,别遣赵云自外水上江阳,分定江阳、犍为。以后应该再未分兵,诸葛亮和张飞在一起,先定巴西,再攻德阳,然后与先主会于成都。
按《华阳国志。巴志》,刘璋时巴西郡治在安汉,安汉应该在南充以南,地接巴郡。所以张飞克巴西后再经垫江攻德阳,还是比较顺路的,没必要分兵。
由于德阳之战张飞和诸葛亮都参加了,但是华阳国志认为以诸葛亮为主,所以记“亮定德阳”、“璋帐下司马蜀郡张裔距亮,败于柏(陌)下。”,但最后又记“刘主克雒城,与飞等合围成都。”,这里又以张飞为主了,这样其自身的记述就出现了前后不一致之处。
再者《三国志》前出,《华阳国志》后出,前出证据力应该高于后出。
对于诸葛亮参加了德阳之战及其表现下面这条是关键证据:
3、《三国志。杨洪传》:“后(张)裔与司盐校尉岑述不和,至于忿恨。亮与裔书曰‘君昔在柏下,营坏,吾之用心,食不知味;后流迸南海,相为悲叹,寝不安席;及其来还,委付大任,同奖王室,自以为与君古之石交也。石交之道,举仇以相益,割骨肉以相明,犹不相谢也,况吾但委意于元俭,而君不能忍邪?”
————这条说明诸葛亮参加了德阳之战,但是他的营曾经被张裔攻坏,形势危急。
按,文言文既有表达简练,含义丰富的优点,同时也带来了含义往往模糊,可以有多种解释的结果,本段话就是一例.
这里的营,单从字面理解,似乎应该解释为是张裔的营,但也可以解释为是诸葛亮的营.文言文在表达时经常省略主语或者半途变更主语。需要联系前后文意才能判断。联系整段话的含义,以及相关历史,可以判断是诸葛亮的营无疑.
因为这段话是为了表达一种"古之石交"的精神,目的是为了化解张裔对司盐校尉岑述的不和。而所谓"古之石交",指的是"举仇以相益,割骨肉以相明,犹不相谢也.",也就是说,虽然两人原来有不愉快的交往,但是为了国家,而心无芥蒂.显然,营坏,对诸葛亮是不愉快的经历,但是他并未计较,否则就无法解释了.
其次,诸葛亮和张裔此前也是素昧平生,双方对敌,如果是张裔营坏,诸葛亮应该高兴才是,怎么会"吾之用心,食不知味?"
另:
4、《三国志。张飞传》:“飞所过战克,与先主会于成都。”
5、《三国志。诸葛亮传》:“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
6、《三国志。刘封传》:“将兵俱与诸葛亮、张飞等溯江西上,所在战克。”
《张飞传》和《刘封传》都是“所在战克”,“所过战克”,《诸葛亮传》则是“分定郡县”,说明打仗靠张飞、刘封等,诸葛亮没打什么仗,主要是带领文官团队迅速接管打下的地方。
结论:
综合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德阳之战,诸葛亮和张飞都参加了,但是诸葛亮的营曾经被张裔攻坏,形势危急。所以打败张裔主要靠张飞。所以《三国志。张裔传》记载为“拒张飞于德阳柏下,军败。”是正确的,《华阳国志》记载是混淆的。
又:
《资治通鉴》也采用张飞说,谓:“飞定巴西、德阳。”,可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