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吧 关注:4,729贴子:19,189

传习录节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 个人的一点小执着
叩拜大师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2-09-21 21:18回复
    传习录是王阳明讲学论道的专著 由他的门生弟子辑录.
    阳明先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 教育家 政治活动家 在立德 立功 立言三方面都有极其特殊的成就.他的著作与学说集心学之大成,代表了朱子之后儒家哲学发展的又一高峰,具有与西方第一流思想家同等的权威性,不仅在当时成为风靡国内大江南北的重要思潮,至今在汉语文化圈乃至世界范围内仍有广泛影响.


    IP属地:上海2楼2012-09-21 21:21
    回复
      心学箴言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IP属地:上海4楼2012-09-21 21:27
      回复
        我因为还不太理解先生知行合一的师训,与宗贤 惟贤两人反复辩论,无法决断,就请教先生.
        先生说:"你举个例子说说自己的意见."
        我说:"现在有人完全知道对父亲应该孝,对哥哥应该悌的道理,但却不能去实现孝和悌,由此可见知和行分明是两件事."
        先生说:"这种人的知 行已经被私欲所隔断,但这并不是知 行的本体.没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还不是真知.圣贤教人知行,就是要回复到那本体去,不是要你具体地知什么行什么就算完.所以[大学]指出的知与行给人看,像'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懂得美好之色是知,爱好美好之色是行.只要看见美色时,心中就已经爱好了,并不是看见后又立个心去喜好;闻到恶臭属于知,厌恶恶臭属于行,只要闻到那恶臭时就已经厌恶了,并不是闻到后另立个心去厌恶.如像鼻塞的人虽然看见恶臭在面前,只要鼻子闻不到,便不会太厌恶,也只是因为他不曾知恶臭.再如,大家称赞某人知孝,某人知悌,那一定是这个人已经行过孝,行过悌了,才能称他知孝,知悌的.莫非只晓得说此孝悌的话语,就可以称之知孝 知悌的?又比如,知痛,必须是自己已经痛过,才叫知痛的;知冷,必然是自己已经冷过;知饥,必然是自己已经饥过.可见知 行如何分得开?这就是没有被私欲隔断的知行的本体.圣人教人,一定要这样才能叫做知,不然就不是真知.这是何等紧要切实的功夫啊!如今有人煞费苦心,一定要把知和行说成两件事,又是什么用意呢?如果不懂得立言的宗旨,只管说什么一件事 两件事 那有什么作用呢?"
        我说:"古人把知 行说成两件事,也是要看清两者的区别,一边对知下功夫,一边对行下功夫.这样功夫才能落实."
        先生说:"但是,这样就失去了古人的宗旨.我曾说过,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如果懂得,只说一个知就已经有了行,只说一个行也就有了知.古人之所以要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是因为世上有一种人,懵懵懂懂地恣意而行,全然不知思索省察,一味胡行妄为,所以必须说个知才能让他行得清醒;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地凭空去思索,全然不肯切实亲自实践,只是捕风捉影,所以必须说个行,才能让他知得真切.这是古人补偏救弊不得已的方法,懂得这一点,只要一个知或行就足够了.而今人却因此将知和行分成两件事去做,以为一定要知道了而后能行动.于是,自己先在讲习讨论知的功夫,等到知得真切了再去做行的功夫,所以落得终身不能行,也就终身不能知.这不是小毛病,其病根也不是一天了.现在我说知行合一,正是治病的药.这不是我凭空杜撰,知行的本体本来就如此.而今要是懂得了这宗旨,即使说知 行是两回事也不妨,还是一回事;但是,如果不懂得,就是说成一件事,又有什么用处呢?不过是说闲话而已."


        IP属地:上海5楼2012-09-21 21:53
        回复
          阳明先生的这篇道理 如果仔细看的话 用在今天也很合适.
          就拿写作比例子 很多人写一些虚幻的没有根据的东西 所以这些东西浮躁 没有底蕴 虽然流行一时 但终究不成经典
          凡是能让时间驻足的经典之作 无一不是凭着作者自己对世态生活的体察 写出真实精彩的故事 故而引发共鸣 故而经久不衰
          这就说明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只是知道而没有实践 就成了无病呻吟
          只是知道实践而不懂道理 就成了莽夫愚人 不堪琢磨
          传习录自有它深奥难懂的一面 但理解之后就会发觉它对心灵的提升和帮助
          希望能有懂它的人 希望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我们不要一味崇尚强霸主义 儒家虽不能给你带来成功 却能平和你的心态 稳定你的心境 这恰恰是很多浮躁的名人无法做到的
          


          IP属地:上海6楼2012-09-21 21:59
          回复
            知行合一


            7楼2012-09-22 15:32
            收起回复
              我老爸是个脑子格外清醒的人 年青的时候他看了很多哲学书 在家里放了满满一柜子 后来他生病了 就不看了
              他信奉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 并且说的头头是道
              曾经是个人才 可惜没有上天的眷顾
              这大概是我倾向唯心主义的原因之一 在自己的内心寻找支撑的动力 才不会被现实的残酷和命运的坎坷击倒
              并不追求飞扬的人生
              老爸说的一句话令我心惊"虎落平阳被犬欺"
              大概也因为这样的家境 我看透了人生的凉薄
              有一首诗
              世人之交皆黄金 黄金不多交不深
              即令然诺曾相许 终是悠悠路人心
              好一句 终是悠悠路人心
              尽管我们心怀理想 做人还是要现实一点
              这一辈子于我来说 平平安安就好
              远方的朋友 你说是吗?
              


              IP属地:上海8楼2012-09-22 18:56
              回复
                萧惠请教说:自己的私心难以克服怎么办.
                先生说:"把你的私心讲出来让我替你克服."
                先生又说:"人必须有为自己的心,才能克己,能克己,才能使自己成功."
                萧惠说:"我也颇有为己之心,不知为何却不能克己."
                先生说:"你先讲讲什么是为己之心."
                萧惠很久才说:"我也一心要做好人,就颇以为有为己之心.现在一想,看来也只是为躯壳的自己,并不是为真正的自己."
                先生说:"真正的自己又何曾离得开躯壳呢?只怕你连躯壳的自己也不曾为过.你先说说你所谓的躯壳的自己.莫不是 耳 目 口 鼻 四肢?"
                萧惠说:"正是为这些.眼睛要看美色,耳朵要听好话,嘴巴要尝美味,四肢要图安逸.所以不能克己."
                先生说:"美色令人目盲,好话令人耳聋,美味令人贪食,驰骋田猎令人发狂,这些都是危害你的耳目口鼻和四肢的.如果你真要为自己的耳目口鼻和四肢着想,就应该考虑耳朵如何听,眼睛如何看,嘴巴如何说,四肢如何动,也就应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这才算得是耳目口鼻和四肢,也才为耳目口鼻和四肢着想.你而今成天向外追逐,为名为利,这都是为着躯壳外的食物,你如果为了自己的耳目口鼻和四肢,要非礼勿视 勿听 勿言 勿动时,难倒是你的耳目口鼻和四肢自己能勿视 勿听 勿言和勿动吗?还必须由你的心来指挥.这听 视 言 动都发自你的心.你心的视觉开窍于目,你心的听觉开窍于耳,你心的言论开窍于口,你心的运动开窍于四肢,如果没有你的心 就无所谓耳目口鼻,我所说'你的心',也不只是一团血肉,如果只是那一团血肉的话,那么死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为何不能 视 听 言 动?我所说'你的心',只是那能视 能听 能言 能动的东西,这就是个性 就是天理.有了这个性,才能生生不息.这性的生生不息之理 就叫做'仁'.这性的生生之理,表现在眼睛,就会视,表现在耳朵,就会听,表现在嘴巴,就会说,表现在四肢,就会动.这一切,都是由那天理多生发出来,因为它主宰着全身,所以称之为心.这心之本体,原来只是个天理,原来并不会非礼.这个就是你真的自我.如果没有真的自我,就没有躯壳.真的是有之则生,无之则死.你如果为了那个躯壳的自己,就必须使用这真的自我.就必须不断保守这真自我的本体,在别人没看见处警戒,在别人没听到处恐惧,唯恐损害了真自我的一丝一毫,如有一丝非礼萌动,就犹如被刀割 针扎一般,忍耐不住 必须拔去刀,拔去针,这才是真的有了为己之心,才能克己.你今天正是认贼作子,为什么却说有为己之心,而不能克己呢?"


                IP属地:上海9楼2012-09-22 19:23
                回复
                  我认为阳明先生所说的天理 应该就是天良.
                  这样的天性是人的本真 徐志摩一生都在追求爱 自由和美 就是出自这种天良 这种本真
                  好比一个人做了坏事良心不安 甚至晚上失眠 而做了好事就怡然自得 养心的道理在于清心寡欲 因为清心寡欲需要克己 从而恢复人的本真 达到一种天人的和谐.


                  IP属地:上海10楼2012-09-22 19:25
                  回复
                    有哲学家说,人生是尘世间的一种幻觉.生与死同样是生命所达到的最完美的高峰和境界.
                    尘世间的每一个人,都在刻意幻想一种永恒,其实,真正意义上的永恒是没有的,任何事物都是时光隧道中短暂的瞬间.生活于世间的人类,如果普遍认识了这一点,或许会免去许多痛苦与麻烦.但要真正领悟这个普通的哲理,又是如此的艰难.正如人要抓着自己的头发倒悬于空中一样,永远无法做到.
                    ----------岳南 [风雪定陵]


                    IP属地:上海11楼2012-09-23 18:12
                    回复
                      我曾请教,知识没长进,该怎么办.
                      先生答:"做学问要有根底,要从根柢上用功,渐渐地就'盈科而进'了.道教用婴儿作比,是个好比喻.婴儿在母亲肚子里没成形时,只是纯然之气,有什么知识可言?生出后,才能啼哭,不久又能笑,再往后能认得自己的父母兄弟,再往后能站起来,能行走,能操持,能背东西,以至于天下的事无所不能.这都是因为他精气一天天成熟,筋力一天天强壮,聪明一天天增长.并不是出娘胎的那天就能寻求推导的出来的.所以 求学应该有一个根柢,圣人能立于天地之间,教化万物,也都是从喜怒哀乐还未发生之中逐渐涵养的结果.后代的儒生不懂得格物的意思,看见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刚开始用功,就想把一切琢磨个透,真是岂有此理!"
                      先生又说:"立志用功,就像种树,一开始是只有根和芽,还没有树干,后来有了树干,还没有树枝,长了树枝再长树叶,长了树叶再开花 结果,开始种下树根,只管栽培灌溉,不要空想树枝,空想树叶,不要空想开花结果.空想有什么用?只要不忘栽培的功夫,还怕没有树枝 树叶 开花 结果?"
                      我请教读不懂书该怎么办.
                      先生说:"这是因为只在文字的表面意义上钻牛角尖,所以弄不明白.如果像这样读书,反而不如做朱熹的学问.他倒是读得多,解得通.只是他治学虽然解释的很清楚,但却终生一无所得.治学一定要在自己的心上用功夫.凡是不明白 行不通的,必须返回自己的心中来体悟,就可以读通了.其实四书五经不外就是这个心体,而这个心体就是所谓的'道心',体明就是道明.再没有第二个要点了,这是治学最主要的关键."
                      "空灵明澈的心,各种道理都在里面具备着,万事都由此生发,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IP属地:上海12楼2012-09-23 19:38
                      回复
                        这一篇 有两个道理
                        第一个关于求知 告诉我们不能浮躁 急躁 而是要循序渐进 慢慢地理解 随着岁月的增长 不同年龄段的阅读 终于融会贯通 而不要囫囵吞枣 反一口吃成个书呆子
                        第二个道理是告诉我们 读书不能死读 要用心理解 所以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每个人的理解体悟都不同 怎样判断一本书的价值 不在于这本书的名气多大 多畅销 而是读后你收获了什么 真正好的文学能净化你的心灵 提升你的境界


                        IP属地:上海13楼2012-09-23 19:43
                        收起回复
                          一切尽在歌词中


                          IP属地:上海14楼2012-09-23 19:54
                          回复
                            来信说:"佛教的'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与我们儒学随物而格的功夫不同.如果我在不思善不思恶时用致知的功夫,就已经涉及思善了.要善恶都不去思,让心的良知清静自在,就只能在睡觉初醒时,而这正是孟子所谓'存夜气'的说法.只是这种情况不会长久,片刻之间,思虑就袭来了.不知道用功很久的人,是否能常常处于初醒而思虑还没有起的时候?现在,我想寻求宁静却更不宁静,想让欲念不要产生却愈加产生.到底要怎样,才能使得自己心中的前念易灭而后念不生,良知独显而与造物者同游呢?"
                            "不思善不思恶时,认本来面目."这是佛教为还不认识本来面目的人讲得口诀.所谓本来面目,也就是我们圣学所说的良知.现在既然已经明明白白的认清了良知,就不必这样去表述了.随物而格是致知的功夫,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常惺惺',也就是说要常存佛教的本来面目.从外表看,佛 儒的功夫大致相同,但佛教有个自私自利之心,所以两者就不同了.你现在想不思善恶而让心之良知清静自在,这本身就有自私自利和逢迎固执之心.所以,有不思善不思恶时用致知之功,就已经涉及到思善的毛病.孟子所说的'存夜气',也只是为失去良心的人指出个良心萌动的地方,让他们照这样去修养自己.如果已经知道了良知,明白了常用致知的功夫,就不必再说什么'存夜气'了.不然,就是守株待兔后,不懂得去守兔,反倒去守株,而兔也将再次失去了.要想寻求宁静,让欲念不产生,这正是自私自利和逢迎固执的毛病.所以才会欲念越加产生,更加不宁静.良知只是一个良知,而善恶自然明辨,还有什么善恶可思?良知之体,本来就宁静,现在却又添出一个寻求宁静来,本来就生生不息,现在却又添出一个欲念不生来.不光是致知的功夫不像这样,就连佛教的学问也不如此逢迎固执.只要一个念头在良知上,彻头彻尾,无始无终,就是前念不灭,后念不生,现在你却想前念易灭而后念不生,这是佛教所说的'断灭种性',沦入到所谓'槁木死灰'中去了.


                            IP属地:上海15楼2012-09-25 18:52
                            回复
                              这一篇的道理,我的感悟是在车上听见乘客的一句话.
                              一个儿子问妈妈"你在想什么?"
                              妈妈说:"我在发呆."
                              儿子说:"发什么呆?你肯定在想心事."
                              妈妈说:"确实什么都没想,发呆很舒服的."
                              当时 我觉得好笑,发呆有什么舒服的.现在才知道,却是发呆的时候最舒服,说明你的思想和谐没有冲突 所以思虑少了 难得轻松.
                              其实有很多事情,都是人想坏的,想得太多,越想越是放不下,越想越是沉重.
                              人有各种欲望,都是正常的,不用刻意去压抑,就让它放在心里,坦坦荡荡的,无需在乎,反倒轻松.
                              所以才有那句 放下了 也就淡漠了 不是吗?


                              IP属地:上海16楼2012-09-25 18: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