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了“那姐组”的4进1比赛,让人再次深表遗憾。不知为何,从“那姐组”的小组赛开始,就一路呈现出节目编排的混乱,演绎节奏的混沌和选拔结果的失误。客观上,不仅是“那姐组”的失误,总体看,四个“导师组”的组内对抗赛的结果都让节目组错失了大量优质的“中国好声音”。虽然是四个“导师组”的队内赛,但是折射出来的是节目的众多瑕疵和问题。这些失误看似偶然,其实有其必然,这不得不让人必须对节目进行重新审视和认真反思了。
【赛制瑕疵 创意不足】:
第一季的《中国好声音》的开场非常亮眼和醒目,给人惊喜,给人欢乐,给人感动、给人振奋,也给人许多音乐的顶级享受。但是客观上说,节目越到后面,“边际效益”呈现出来的“后劲乏力”已不得不让人思考,比赛的许多方面有待于赛制完善和创意挖掘。
可惜的场面在众多选秀比赛中呈现出来,而同样《中国好声音》也再次上演了“最优质”潜力个性选手过早的一个个地离开这个舞台的场面,这是赛制瑕疵造成的,必须关注正视和特别重视这个现象和问题。
现在列举近年来选秀节目常见的赛制情形,通过这些现象,希望从中能获得一些启发和进步。
选秀比赛的常见赛制有以下情形:
(一)选手表演角度(众多赛事使用频率用“★”表示,使用最高频率为五颗星):
1、“1对1”对决制:★★★★★
2、“1对N”对决制(N大于或等于2): ★
3、“分组团体”对决制:★★★
4、“车轮战”对决制:★★★★
5、“空降踢馆”制:★★
6、“导师带队”制:★★★★★
7、“名次挑战”制:★★★★
8、“人气复活”制:★★★
9、“合作演绎”制:★★★
10、“难度积分”制:★(说明:选手挑选不同分值的歌曲,评审根据选手发挥情况在歌曲基本分的基础上再进行“加分或减分”)
通过以上10大情形,我们看到“星号”越多的,使用频率也越高,那对于观众来说“新鲜度”就越低,所以,导演组在“选手表演角度”选择赛制安排时,应尽量选择出现频率较低的方案,或合理搭配,或创意改造,灵活使用。
(二)评审投票角度
(评审\方式) 投票举牌 定量打分 讨论决定
专业评审 (最常见) (常见) (最常见)
媒体评审 (最常见) (未见) (未见)
大众评审 (常见) (未见) (未见)
通过以上,我们看到,“未见”部分的情形是值得导演组开发创新使用的。具体说,“媒体评审”和“大众评审”在“定量打分”和“讨论决定”方面可以再挖掘。
●例如:“媒体评审”可以进行分类,分为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广播媒体、新媒体等“媒体评审”组别,分别进行“定量打分(20分、15分、10分、5分)或分组别“讨论决定”投票。
●例如:“大众评审”在“定量打分”(5分、4分、3分、2分、1分)和“(分区)讨论决定”方面也可以进行“创新方案”尝试性的设置。
第一季《中国好声音》从“选手表演角度”看,使用了第1、4、6、9等方案;而从“评审投票角度”看,使用了“最常见”和“常见”的方案。这些方案使用从整体节目前半程看尚且可以,但是从整体节目的后半程来看,有些创意不足了。
这尤其要注意的是,四位导师的小组内部的对抗赛的赛制设置是存在明显瑕疵的。因为从客观角度说,四个“导师组”的选手的水平分布是不均衡的。如果每个“导师组”只选拔出1位优秀选手参加全国总决赛,那势必会出现众多“顶尖优质”选手过早离开舞台的情形。这无论对于节目的精彩度,还是效果的最终呈现以及人才选拔角度来说,这样的赛制都是不明智的,客观上,压缩了顶级选手进步的空间。
![](http://hiphotos.baidu.com/%BA%C3%C4%D0%B6%F9%D6%BE/pic/item/aeed8eb30f2442a7252ff43cd143ad4bd0130246.jpg?v=t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