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到庄子中一篇文章,联想金庸大师诸作品之中种种,自觉略有感悟。而这篇文章通篇所讲可用一句话来概括:蘷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
蘷怜蚿,意即独脚兽一足而歆羡蚿之百足,蚿则言这是它“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蚿怜蛇,意即百足蚿百足而歆羡蛇无足而尤胜有足,蛇则言“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蛇怜风,意即蛇脊肋而行,歆羡风之蓬蓬然而似无有,风则言“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最终,文章在一句“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之后戛然而止,余韵悠长。
蘷怜蚿,蚿怜蛇,蛇怜风,意思看来是说:一,不如多;多,不如若有若无;若有若无;不如一无所有。而接下来的“风怜目,目怜心”,自然是全文思想的关键,然而庄周笑而不答。愁思良久,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一无所有,不如虚怀若谷;虚怀若谷,不如神而明之。
一,不如多。独脚兽凭借一足跳跃,自然赶不上百足的速度。对于执念与谋事而言,一己之力与多求助力是无法同日而语的;然而无论是一足还是百足,在庄子看来都过于执著于表面的改变,也就是量变;蛇则不同,蛇无一足然而胜似百足,正如智者谋事,看似以卵击石,实则举重若轻;也如高妙拳法,一招一式都浑不着意,然而举手投足间饱含神韵;多,不如若有若无,也就是量变不如质变。《射雕英雄传》中周伯通所示的一套空明拳,若有似无,若在若不在,所谓空而明之。然而若有若无终还是有,有,则可破。《笑傲江湖》中风清扬教令狐冲独孤九剑时,令狐冲自以为将各派招数混成即可破敌于无形,风老头则说他对一半错一半。各招混成自然可以令敌人应接不暇,然而尚有迹可寻;全然无招,则破无可破。此所谓无招胜有招。待令狐冲完全领悟了此剑法真谛后,无奈风老头又说他在苦练三十年或有所成,主要对的是“破气式”而言。气者,讲究根基深厚,收发自如,海纳百川,任风云变幻,我自岿然不动。一无所有,不如虚怀若谷。风者,固然可摧折大树,掀倒房屋,然以目视之,只一瞬便可尽收眼底。风之力终究还是凭藉了外力,一物若有所凭藉,就必有缺陷,无法与天地自然之法融合,也就谈不上有所大胜,而目力则没有俗物所凭藉,自然天成,浑然不觉。恰如金庸所杜撰的一句内功心法:你强任你强,清风拂山冈;你弱任你弱,明月照大江。
至此境界,以无代多,则称无量;以涵代无,则称无物;而最终的境界,自然是以神代涵,至于无我。虚怀若谷,尚在怀中。有怀则有止尽,若神而明之,以心代目,则无止无尽,因为根本没有界限,何来止尽。所谓须臾即永恒,万物一沙中;眼目所见终有限,以心而感,以神而明,就是至境了。金庸先生作品中这种境界的代表当属《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倚天屠龙记》中的张三丰以及那个似乎无处不在但又从不出现的独孤求败。扫地僧化杀人武功为救人大法,张三丰观云涛而创太极拳,独孤求败弃剑不用而以天地万物求胜,这一切举动远远超乎了武林的意义或者侠义的精神,直至一种关乎于天地的哲学意境:我心即世界,天人合一。此所谓无量、无物、无我。
蘷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问千载春秋,三无境界有几人能至?拂卷冥想,也许金大侠与庄周真正的共同点时都向往逍遥吧。
蘷怜蚿,意即独脚兽一足而歆羡蚿之百足,蚿则言这是它“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蚿怜蛇,意即百足蚿百足而歆羡蛇无足而尤胜有足,蛇则言“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蛇怜风,意即蛇脊肋而行,歆羡风之蓬蓬然而似无有,风则言“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最终,文章在一句“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之后戛然而止,余韵悠长。
蘷怜蚿,蚿怜蛇,蛇怜风,意思看来是说:一,不如多;多,不如若有若无;若有若无;不如一无所有。而接下来的“风怜目,目怜心”,自然是全文思想的关键,然而庄周笑而不答。愁思良久,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一无所有,不如虚怀若谷;虚怀若谷,不如神而明之。
一,不如多。独脚兽凭借一足跳跃,自然赶不上百足的速度。对于执念与谋事而言,一己之力与多求助力是无法同日而语的;然而无论是一足还是百足,在庄子看来都过于执著于表面的改变,也就是量变;蛇则不同,蛇无一足然而胜似百足,正如智者谋事,看似以卵击石,实则举重若轻;也如高妙拳法,一招一式都浑不着意,然而举手投足间饱含神韵;多,不如若有若无,也就是量变不如质变。《射雕英雄传》中周伯通所示的一套空明拳,若有似无,若在若不在,所谓空而明之。然而若有若无终还是有,有,则可破。《笑傲江湖》中风清扬教令狐冲独孤九剑时,令狐冲自以为将各派招数混成即可破敌于无形,风老头则说他对一半错一半。各招混成自然可以令敌人应接不暇,然而尚有迹可寻;全然无招,则破无可破。此所谓无招胜有招。待令狐冲完全领悟了此剑法真谛后,无奈风老头又说他在苦练三十年或有所成,主要对的是“破气式”而言。气者,讲究根基深厚,收发自如,海纳百川,任风云变幻,我自岿然不动。一无所有,不如虚怀若谷。风者,固然可摧折大树,掀倒房屋,然以目视之,只一瞬便可尽收眼底。风之力终究还是凭藉了外力,一物若有所凭藉,就必有缺陷,无法与天地自然之法融合,也就谈不上有所大胜,而目力则没有俗物所凭藉,自然天成,浑然不觉。恰如金庸所杜撰的一句内功心法:你强任你强,清风拂山冈;你弱任你弱,明月照大江。
至此境界,以无代多,则称无量;以涵代无,则称无物;而最终的境界,自然是以神代涵,至于无我。虚怀若谷,尚在怀中。有怀则有止尽,若神而明之,以心代目,则无止无尽,因为根本没有界限,何来止尽。所谓须臾即永恒,万物一沙中;眼目所见终有限,以心而感,以神而明,就是至境了。金庸先生作品中这种境界的代表当属《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倚天屠龙记》中的张三丰以及那个似乎无处不在但又从不出现的独孤求败。扫地僧化杀人武功为救人大法,张三丰观云涛而创太极拳,独孤求败弃剑不用而以天地万物求胜,这一切举动远远超乎了武林的意义或者侠义的精神,直至一种关乎于天地的哲学意境:我心即世界,天人合一。此所谓无量、无物、无我。
蘷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问千载春秋,三无境界有几人能至?拂卷冥想,也许金大侠与庄周真正的共同点时都向往逍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