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冻镇固城寺古城遗址位于今河南省正阳县寒冻镇西北#公里处,北靠文殊河,从汝南县张岗乡蜿蜒而来的老汝河故道与古城遗址上的苏庄南北相距仅!公里。笔者经多年研究和考古调查,认为寒冻镇固城寺古城遗址,即两汉时期的安成故址,现将管见所得,分别陈述于后,请方家指正。
一、寒冻镇固城寺古城遗址《水经注》载,“汝水又东南,经平舆县南,安成县故城北。”汉安成是南北朝淮北争夺战中的战略要地,归属不一,废置不定。哪道元是北魏人,他在《水经注》里称安成为故城,可能当时安成已暂时废县不置。从汝河流向看,到今天它仍然在“平舆县南,安成县故城北”。据民国25年(1936)年《重修正阳县志·地理志》载:汝水“流经上蔡汝南县东南75里,人正阳北境高台店,东流经寒冻镇东北两门,直下新、息、霍、固界点,会于准”。以上两者所记安成的古今地理位置,今天对照起来,依然完全一致。(如图一)

时至今日,汉安成故城的轮廓,依旧清晰可辨。城址呈正方形,东至王庄,西到陈庄,南与刘楼邻近,背靠文殊河。南北长约730米,东西约550米,总面积40万平方米。东、西、北三面仍残存有高出地面的城墙(如图二),

东面和南面的护城河已淤为很低的洼地。城内皆为高低起伏的可耕地,唯有旧志所载,隋开皇年间始建的固城寺现已变为小学。据民国25年《重修正阳县志·地理志》载%“故城四至成方形,周围十余里,废煌内平陆沃壤,高起突出,废陛外南东西两面护城池,淤为洼地,较废陛址低度丈许。”以上所说,和今日所见仍大致相同。唐《括地志》载:“安成故城在汝阳东南70里。”按上述“汝阳”即今汝南。宋《太平寰宇记》、《资治通鉴》、明代李本固《汝南志》、《大清一统志》、清康熙二十九年邱天英汝阳县志》、清康熙三十四年《汝宁府志》、清嘉庆时重修汝宁府志》,对汉安成故城遗址在今正阳寒冻固城寺村之地理位置均无异议。寒冻在安成故城东郊,宋代以来皆名“安东镇”,意为安成之东,后被人谐音误传为寒冻镇。直到今天寒冻镇上十字街南有条街仍名“安东街”。明代寒冻镇名“乾栋镇”,寒冻镇西北隅普济桥上有立于明正德十四年(1520年),重修于清乾隆五十年现仍存在之石碑。碑文记载,普济桥位于“汝南安成东厢,乾栋镇西隅”。这也证明了安成和乾栋镇(今寒冻)之地理位置。按民国时今寒冻镇隶属汝南,二十五年后改属正阳。乾栋镇是民国时改名为“寒冻镇”的。民国二十五年《重修正阳县志·地理志》还记载,“寒冻西三里,即汉安成故址。内有固城寺,居民往往掘得金属宝物,博古者多谓为汉制。有考”。城西昔日《太陵》墓地,(埋葬王公之处)现已成为平地。墓地周围常从浮土中出现古代文物。据正阳文物志》载,“清乾隆时,曾出土两面铜镜。其一铭文曰,‘长宜子孙’;另一铭文曰,‘乘紫凤驾飞龙,东王公西王母’,余字模糊不清。旧时即墨张司马鹤家,定为汉器。”汉安成城内有安成人周弘真撰写的固城寺隋开皇碑文,清金石碑版学者孙星衍把它收人了《中州金石录》。(1983)年,农民曾拾到过一面铜镜图三铜锐(如图三),
还挖出过带有花纹的古砖和南北朝时的小铜佛。1986年,附近农民拾到一枚边长2厘米的汉代有钮方形铜印。印文曰“安成陶丞”。(如图四)

一、寒冻镇固城寺古城遗址《水经注》载,“汝水又东南,经平舆县南,安成县故城北。”汉安成是南北朝淮北争夺战中的战略要地,归属不一,废置不定。哪道元是北魏人,他在《水经注》里称安成为故城,可能当时安成已暂时废县不置。从汝河流向看,到今天它仍然在“平舆县南,安成县故城北”。据民国25年(1936)年《重修正阳县志·地理志》载:汝水“流经上蔡汝南县东南75里,人正阳北境高台店,东流经寒冻镇东北两门,直下新、息、霍、固界点,会于准”。以上两者所记安成的古今地理位置,今天对照起来,依然完全一致。(如图一)

时至今日,汉安成故城的轮廓,依旧清晰可辨。城址呈正方形,东至王庄,西到陈庄,南与刘楼邻近,背靠文殊河。南北长约730米,东西约550米,总面积40万平方米。东、西、北三面仍残存有高出地面的城墙(如图二),

东面和南面的护城河已淤为很低的洼地。城内皆为高低起伏的可耕地,唯有旧志所载,隋开皇年间始建的固城寺现已变为小学。据民国25年《重修正阳县志·地理志》载%“故城四至成方形,周围十余里,废煌内平陆沃壤,高起突出,废陛外南东西两面护城池,淤为洼地,较废陛址低度丈许。”以上所说,和今日所见仍大致相同。唐《括地志》载:“安成故城在汝阳东南70里。”按上述“汝阳”即今汝南。宋《太平寰宇记》、《资治通鉴》、明代李本固《汝南志》、《大清一统志》、清康熙二十九年邱天英汝阳县志》、清康熙三十四年《汝宁府志》、清嘉庆时重修汝宁府志》,对汉安成故城遗址在今正阳寒冻固城寺村之地理位置均无异议。寒冻在安成故城东郊,宋代以来皆名“安东镇”,意为安成之东,后被人谐音误传为寒冻镇。直到今天寒冻镇上十字街南有条街仍名“安东街”。明代寒冻镇名“乾栋镇”,寒冻镇西北隅普济桥上有立于明正德十四年(1520年),重修于清乾隆五十年现仍存在之石碑。碑文记载,普济桥位于“汝南安成东厢,乾栋镇西隅”。这也证明了安成和乾栋镇(今寒冻)之地理位置。按民国时今寒冻镇隶属汝南,二十五年后改属正阳。乾栋镇是民国时改名为“寒冻镇”的。民国二十五年《重修正阳县志·地理志》还记载,“寒冻西三里,即汉安成故址。内有固城寺,居民往往掘得金属宝物,博古者多谓为汉制。有考”。城西昔日《太陵》墓地,(埋葬王公之处)现已成为平地。墓地周围常从浮土中出现古代文物。据正阳文物志》载,“清乾隆时,曾出土两面铜镜。其一铭文曰,‘长宜子孙’;另一铭文曰,‘乘紫凤驾飞龙,东王公西王母’,余字模糊不清。旧时即墨张司马鹤家,定为汉器。”汉安成城内有安成人周弘真撰写的固城寺隋开皇碑文,清金石碑版学者孙星衍把它收人了《中州金石录》。(1983)年,农民曾拾到过一面铜镜图三铜锐(如图三),

还挖出过带有花纹的古砖和南北朝时的小铜佛。1986年,附近农民拾到一枚边长2厘米的汉代有钮方形铜印。印文曰“安成陶丞”。(如图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