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吧 关注:1,465贴子:9,642
  • 8回复贴,共1

胡一帆:原始《关雎》——优美辞章背后有关恋爱男女性情交互衍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胡一帆:原始《关雎》——优美辞章背后有关恋爱男女性情交互衍化


1楼2012-10-12 09:09回复
    ● 胡一帆
    摘 要:本文循着人性释放和张扬的线索,通过男女双方从偶遇、相识、交往、相知、恋爱、热恋以至谈婚论嫁过程中所引发的生理、心理、情感及行为交互衍变规律的实证分析,尝试揭示《关雎》中困扰国人千百年的诸多疑难以及整首诗所表达的真实内涵及其寓意。
    关键词:人性 兴 爱情观
    


    2楼2012-10-12 09:09
    回复
        流传久远,影响至深且大,最富盛名,被公认为“国风”之始,《诗》三百之冠,文、义、声、情俱佳,“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关雎》,千百年来却因未解而呈现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赞美“后妃之德”耶?因情制礼耶?爱情诗、赞美诗耶?举贤诗、讽刺诗耶?抢婚背景下贵族婚姻的教育诗耶?反映贵族阶层爱情婚姻观念的诗篇耶?祝贺新婚的歌耶?抑或描述男子的单恋情歌耶?……真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奇特之处:尽管说不清楚,但其魅力居然也还历久弥新。所以,要通晓看似晦涩难懂之《诗》三百甚或孔子思想,就这首《关雎》的典型意义而言无论如何也是绕不过去的。
      那么,理解整首诗的切入点为何?优美辞章背后的承载物究竟是什么?其艺术魅力恒久的根源到底在哪里?……本文将试着跳出那些林林总总的观点,不再一味纠缠于那些浩瀚无当的考据与训诂,直接实证以拨开表象,寻求隐匿其间经过凝炼升华的生命体验,进而辟出一条理解《关雎》以至艰涩难懂之《诗》三百本义的有效路径。
      《关雎》凡五章,每章四句。为叙述方便摘抄全文如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宨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宨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宨淑女,钟鼓乐之。
      众所周知,素来以物起兴的《诗》三百,其多数诗歌的起兴句是困惑、妨碍后世解读时的一个几乎难以逾越的突出瓶颈,使得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骚客沉湎、困惑、迷惘其间。那么上面诗中首句的雎鸠即鱼鹰/鸬鹚究竟有着什么样的象征性内涵呢。通过近当代以来的不断深入研究:闻一多在《神话与诗》中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开创性地把鱼连及食鱼的鸟作出男女求爱隐语的解释[1];其后,孙作云在《诗经恋歌发微》中,提出了《关雎》以鱼鹰求鱼象征男子向女子求爱的观点[2];再后,赵国华的《生殖崇拜文化论》认为鸟与鱼分别象征男女两性,雎鸠在河洲求鱼,乃是君子执着求爱的象征。[3] [4]……看来,问题的答案渐渐有了些许眉目。 


      3楼2012-10-12 09:10
      回复
          小伙儿萌生爱意,“来电”时的电压徒然加大,那么与“窈窕淑女”成为相悦伴侣的强烈渴望足以促使他必须和一个几乎陌生的或从未由此出发点交往过的姑娘建立起所谓沟通和交流的渠道。但懵懂未开、初陷爱河的他对于该如何接近自己倾慕的姑娘,显然毫无经验,甚至看一眼、想一念心跳就加快、手心就出汗、脸色就潮红、激情就荡漾……至于如何再深入行动起来就更加茫然不知所措了,犹如对付水里长得或蔓延分布得高高矮矮、长短不齐(即“参差”)的“荇菜”一样不知怎样着手才是,甚至根本无从下手。尽管业务如此的不熟练,如此的“参差”,小伙子们通常会开动大脑,积极想办法开展情报收集、情况分析、火力侦察,观察她、靠近她、接触她、试探她……等“左右流之”的一系列业务。常见之“流”、秘密之“流”、悄悄之“流”的活动大致如下:
        壮起胆子若无其事地跟踪姑娘直至其家记下街道门牌,然后调动一切可能的关系或渠道查找到姑娘的详情,转悠徘徊于其家、工作地或附近;如果是校友或同学,就会有意无意地尾随女同学又保持恰当距离地出没于倩影留痕的教室、图书馆、食堂、小路以及各类场合;如果是同班,条件就更优越了,诸如故意借些学习用具、请教一些“难题”、有一搭没一搭的没话找话、制造一些小事故……来创造一些时机或借口展开接触;如果场合恰当,利用一些事件(学习、竞赛、演讲、竞技等)展示自己的某些才华以引起姑娘的关注也是常有的;甚至策划不期而遇或英雄救美式的逼真场景也在情理之中,……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总之,不管怎么“左”,如何“右”,林林总总的这些只不过是进入实质前的外围工作罢了,其“流”向的目标始终是令其怦然心动的“窈窕淑女”。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所兴之事:实际上是活灵活现、极其逼真地描绘了小伙子在追求心仪姑娘前期因面临的情况复杂自己经验又匮乏,通常会表现出单纯、矛盾、无措、情怯的“参差”心理以及极富灵活、跳跃、创新(即“左右”)的观察、靠近、接触、试探等“流”之行为的变迁规律。至于把“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解释成少女在河边左采荇菜、右采荇菜的实景,实在是望文生义的臆测和发挥!
        通常,上述“左右‘流’之”的开展异常隐秘,甚至小伙儿自身也不晓得什么时候就进入了角色陷进那种状态,被“流”的姑娘可能根本不晓得自己已经遭到小伙儿的强烈关注并被落实了那么多的计划或方案。其实,随着观察、靠近、接触、试探……估计姑娘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一言一行早已塞满、占据了小伙儿的全部世界,刹那间觉得(也明白)她就是那朝思暮想的情人了!这时“窈窕淑女”的概念恐怕就要赋予或放大至更新的内容了——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表达姑娘在小伙儿心目中的崇高性和神圣性大致相距不远。否则,也就不会有《情义无价》这首歌所唱:有谁知道情义无价,能够付出不怕代价,任凭爱在心头挣扎,几番风雨几丝牵挂,走在你身后,矛盾在心头,……我爱你,爱你,却难以开口,只好偷偷地走在你身后!
        接下来,也可能那姑娘不经意间的一瞥一笑或正常友好的表示或动作,往往鼓舞着小伙儿浮想联翩,以致不管白天或黑夜、不论睁眼或闭眼、不讲干活或学习,……总之,小伙儿满脑子都是姑娘的音容笑貌——魂牵梦绕之,不可自拔之,欲罢之不能,以致往往会陷入自我臆想的或积极策划的如何追求姑娘的一系列一幕幕场景之中,也即“寤寐求之”。当然,这里的“求”尚未付诸行动,更多地表现为单恋或单相思。 


        6楼2012-10-12 09:11
        回复
            当然,面对小伙儿一轮又一轮不管是狂轰乱炸、死缠烂打、勇往直前、屡败屡战……还是满怀信心、成熟大度、高度责任、从容不迫……的或强大、或密集、或柔情、或忽冷忽热、或欲擒故纵等攻守兼备的追求过程。那“窈窕淑女”对小伙儿的好感,随着双方从陌生到熟悉的认识增强,彼此之间不协调之处的认识和磨合,彼此感情接受度的慢慢培养,渐渐会展示一些可以接受的姿态来。但这种接受姿态的真正内涵源于姑娘天生心地善良、天性羞涩腼腆、本身感性易沉浸而对小伙子同她交往时表现出的和缓的、不事声张的、色彩淡淡的、极不易察觉的诸如寻找一个什么借口来交流、有意无意地介绍她自己、拐弯抹角地了解小伙儿的家事、兴趣爱好在悄悄地向小伙儿靠拢……以至校园内嬉戏,公园里漫步,影院中观赏,教室里切磋等形式(即“琴瑟”)的交往或认可(即“友之”)。《诗经·蒹葭》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渐次起兴,通过“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向“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的不断过渡就直接描述了在小伙子的热烈追求、焦急渴望与艰辛等待过程中,姑娘在心理及行为上由虚到实——“苍苍、萋萋、采采”、摇曳难揣——“为霜、未晞、未已”、由远及近——“一方、之湄、之涘”、若隐若现——“中央、中坻、中沚”……的试探、感受与靠近,即便如此,姑娘的“心”在水、草、露……的变化掩映下,也自始至终在水、草、露……的阻隔抑或沟通下同小伙子或多或少的保持了一种并非是水落石出,但浓淡有致,偶尔显山露水的距离。
          至此,“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宨淑女,琴瑟友之”精确临摹了男女双方在确定正式的恋爱关系或确认对方是自己的男(女)朋友前,小伙儿步入新阶段而产生的复杂而又矛盾(即“参差”)的心理状态和觉醒后进入不断创新追求(即“采”)的行为方式;相比之下,面对小伙儿追求的姑娘,则表现出谨慎、欲迎且拒、渐次接受和亲近的心理和行为。
          随着小伙儿种种“无所不用其极”之方式、方法、行动、活动的展开,双方交互过招中一旦有所契合,也即姑娘一定程度上默认或接受了小伙儿的殷勤或爱意,则双方的关系就此正式确立起来,进入热恋阶段。
          即便进入热恋阶段,但随着交往的频繁,了解的深化,小伙儿的弱点逐渐“原形毕露”。比如,或性格粗鲁、或满嘴脏话、或性格懦弱、或处理不好与姑娘家的关系、或呵护不周、或没有事业心没有追求、或天生不解风情……姑娘往往会不经意间出现一些似乎令人费解或决然分手的举动。也就是常言说的:“情人的心,小孩的脸,三月的天”,就像《女孩的心思你别猜》中唱:“女孩的心思你别猜,别猜别猜,你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风起云涌,阴晴交替,芳心异常敏感而难以琢磨。不得要领的小伙儿,往往痛不欲生,魂不守舍,寝食难安,不知自己究竟错在哪里,该如何讨得恋人的欢欣。在此状况下,小伙子又一次进入了“参差荇菜”的难题之中。显然,此“参差荇菜”的内容也远非前两次“参差荇菜”的内容。相较之下姑娘一方几乎也会出现相似的心理历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然而,“窈窕淑女”的万千风情,对深陷其中小伙儿的吸引力简直是致命性的更无法自抑,剩下来小伙儿能够做的,就是竭力发挥那如泉涌、如瀑泻、如火山喷发的才能、创意和智慧去赢得姑娘的芳心。可想而知,各种招式的运用更是层出不穷、花样翻新,一句话,方法总比困难多。也即“左右芼之”。 


          8楼2012-10-12 09:12
          回复
              需要注意的是,“芼”,从艹从毛。意一,可供食用的水草或野菜;意二,是指草覆地蔓延;意三,用做动词,意为“拔、扫取”[7]。在此:
            一是形容“荇菜”长得或分布得也犹如草覆地蔓延,要想收获,必须左左右右、前前后后、费心费力的去收拾才能停当。
            二是暗指处于热恋中的小伙儿面对“蔓延一地的草(姑娘千变万化的心理或行为取向)”真的是苦无良策一筹莫展了。
            三是形容小伙儿要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也要利用各种方法攻城掠寨,彻底俘获姑娘的心,把那蔓延得极其杂乱的“荇菜”一举“拔”下、一扫而尽、一股脑儿收入囊中,直至赢得美人归。
            试想,如果小伙儿的方法得当、策略奏效,风情万种、暗怀春光的姑娘和水深火热、痴痴以待的小伙儿,旋即陷入出双入对、卿卿我我、形影不离、水**融的忘我境界几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在《人间喜剧》中,巴尔扎克认为:“当男女双方互相信任,互相了解以后,他们就找到了使漫长的岁月变得丰富多彩,使生活本身充满魅力的秘诀。”此时,用高亢雄浑、欢乐喜庆、余音绵延不绝的“钟鼓”之音来形容那“秘诀”、那场景、那味道真的是再恰当不过了,身处其间的男女焉有不乐之理!?也即“钟鼓乐之”。至于是用创意的求婚举动、喜庆的婚礼场面、还是特殊场合或方式的获取芳心等形式去表现,只不过更加锦上添花、高潮迭起而已。
            至此,“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宨淑女,钟鼓乐之”出神入化的刻画出:在男女双方进入热恋并最终走向结合以至其后的过程中,冲刺阶段的小伙子尽管跑得跌跌撞撞但也跑得无怨无悔,最终与姑娘双双陷入了爱的“泥淖”,共享钟鼓之乐。
            八十字《关雎》就此打住。
            回顾全诗布局:总体上,每章四句的前两句代表“男性”,后两句代表“女性”,大体上男左女右,而双方互动时局部上必然也有相互交叉和互相渗透。自前而后,以人的性本能释放为起点,渐次展开两性之间从偶遇、相识、交往、相知、恋爱、热恋以至谈婚论嫁过程中的生理、心理、行为变化及其状态的精雕细琢、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的描绘和总结。
            笔者寻着《关雎》给出的规律线索,曾经咨询了年龄段各异且为数众多的男男女女从相识、交往、相知、恋爱、热恋以至谈婚论嫁过程中的切身感受,其描述或结论几乎是惊人的相似,以致笔者发出如下感慨:历经成百上千年的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人性是超越历史阶段、超越意识形态的,其他关乎人自身的其他任何改变,不过是形式、手段或工具的不同而已,但人性却始终如一! 


            9楼2012-10-12 09:12
            回复
                所以,解读颇具典型意义的《关雎》以至整部《诗》三百必须回归人性,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两性及其关系发展全过程的生理、心理、情感和行为变化的规律与那些透过花鸟虫鱼、草木星辰、风雨山水……等周遭环境之物以“赋、比、兴”等手法所展示的表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相通之处。正如“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8]除此之外,精确区分反复叠唱过程中因某个言简意赅之字的细微变化对整个局面所可能引起的全然改观也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比如,“流”、“采”和“芼”的本质区别在于:
              “流”是小伙儿看见一中意的“荇菜”时要采摘前的准备工作。
              “采”仅是针对“荇菜”上的可用易食部分或树木上的果实或嫩叶。
              而“芼”则是小伙儿想把整个“荇菜”或整棵树都给抱回家。
              但在整个过程中由于小伙儿经验或认识的匮乏或“荇菜”本身的特点使得每个阶段成功经验的积累必须经过“左右”的过程才能达成。对比之下,姑娘对小伙儿从“拒绝”、“悠哉”、“琴瑟”到“钟鼓”一路下来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左右”的效果,否则,其进程随时都可中止。……在上述基础上,才能深刻把握看似晦涩难懂之《诗》三百的深厚内涵和妙旨所在。
              更为重要的是,综观《关雎》以至整部《诗》三百,在描述人性或人的本能及其发展时,都是利用相似、相通的“赋、比、兴”表现手法以区别于那些利用赤裸裸的动物本能式的纯粹白描,更使得男女两性关系的发展被赋予了深厚的人文内涵和细腻的生命体验,真正走出了混沌蒙昧,真正脱离了低级趣味,真正实现了雅俗共赏……人性光辉的质朴、和谐与美感跃然纸上,扑入心间,也悄然缔造着人类文明的痕迹与历程。
              因此,赏析辞章优美的《关雎》以至整部《诗》三百,必须基于释放人之本能、回归真实生活、细心体悟周遭、透彻文字张力、立足人文陶冶的方法论,否则,我们只能坠入以往那些越解释越不知所云、越深入越渐行渐远的境地。
              分析至此,素朴率直、内涵隽永、百折千转、凝练优美、人文浓郁、琅琅冲霄的八十字《关雎》几乎写尽了古往今来男女之间从相识、交往、相知、恋爱、热恋以至谈婚论嫁过程中生理、心理、情感和行为交互衍化的一般规律,同时精准文字独特内涵与外延的表现力也被挖掘得淋漓尽致,位列《诗》三百之首,得其所也!
              然而“遗憾”的是,全诗到“钟鼓乐之”时居然嘎然而止。就像《清明上河图》的整幅卷轴到进城才一小会儿的工夫竟然就此收宫了!使得览画之人对内城以至皇宫的景致及其生活该是如何情趣,究竟如何繁华,浮想联翩,竟有点向往了,更是考验甚或蹂躏着每个览画之人的想象空间。同样,“钟鼓乐之”之后,也即双方结合后的“乐之”究竟究竟如何也给人们留下无限的遐思,可能或应该更加引人入胜,毕竟那关系到“思无邪”之每个个体的人生体验啊! 


              10楼2012-10-12 09:13
              回复
                 【参考文献】:
                [1]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第三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2] 孙作云:《诗经恋歌发微》,载氏著:《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66年版
                [3] 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 刘毓庆:《关于<诗经·关雎>篇的雎鸠喻意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
                [5] 严文明:《鹳鱼石斧》跋,文物,1981,(12).79-82
                [6] 《礼记·大学》
                [7] 《汉语字典》:http://www.zdic.net/zd/zi/ZdicE8Zdic8AZdicBC.htm
                [8] 《论语·阳货》
                [9] 《史记·孔子世家》
                [10] 《论语·述而》
                [11] [12]《论语·泰伯》
                [13] 《论语·阳货》
                备注:本文摘自《人之道》(研览儒、释、道、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古希腊哲学……的共性、差异及其流变),胡一帆著,线装书局二〇一二年五月版,并做了一些局部的修订和删减。 


                13楼2012-10-12 09:14
                回复
                  文章来源:爱思想


                  14楼2012-10-12 09: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