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news.xinmin.cn/rollnews/2012/10/11/16654678.html
油画般风景吸引他
回忆起对于王澍的认识,周晓冬至今仍记忆犹新。
“2002年当时我在香港无意看到一份杂志,里面谈到中国城市大开发大建设大拆迁,有一小段关于王澍的简介。”周晓冬介绍说,虽然简介很少,但是对其评价非常高,认为是中国一位“非主流”的建设师,追求保留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但是电视简介中对王澍生活在哪里,工作在哪里,都没有任何介绍。
2005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关于中国建筑师专访的系列专题片,周晓冬在节目中再次看到了王澍。中央台在介绍他如何保留和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以及中国美术学院象山分院。在这里,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地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
此前,周晓冬刚好从东南亚度假归来。有一家五星级奢华迷你酒店,是一名国际知名建筑设计大师的作品。从机场坐直升机来到酒店前的平地,进入大堂需要经过一段稻田,村民们正在稻田里劳作。在这里,建筑与自然实现了和谐共生。
这幅场景,给周晓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一眼就相中的王澍的作品,觉得一定要请他来给昆明留下件精彩的作品。于是,在这年冬天周晓冬来到了杭州,去中国美术学院找王澍。
企业的执著感动他
原以为来到学校,要找一名知名教授应该非常容易。结果没想到,来了4天却一无所获。
第一天,问了一些师生,大家都知道王澍,但却不告诉他的工作办公室和电话;第二天,进学校寻找仍无进展;第三天,有位老师带他找到王澍的在学校里的办公室,门上厚厚的灰尘,表明主人很久都没有来过;第四天,周晓科又通过云南省的关系,再联系到浙江省,最终拿到了王澍的电话号码。
打电话过去,表明自己是从边疆昆明来,希望能和王澍见一面,只占用5分钟时间。结果没想到被直接拒绝,王澍称自己工作实在太忙,正在进行一个重要作品的创作。
不甘心的周晓冬,又再次寻找各种朋友的帮助,最终在一位浙江朋友的朋友帮助下,与王澍进行了沟通,他终于同意见一次面。
地点定在中国美院旁边的一家咖啡馆里,时间定在晚上,但没有确定具体时间。周晓科晚上6点就迫不及待地赶到了咖啡馆,静候王澍的到来。晚上9点,王澍和他夫人一起来到咖啡馆,双方开始了第一次见面。
周晓冬表示,企业在滇池度假区有一块32亩的土地,希望能建成国内顶级的会所类建筑,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建筑的特色。
王澍谈及曾来过昆明,这个城市的古朴、小巧曾给他留下了美好印象。在他研究生毕业时来云南考察,回到昆明时已经没有路费。昆明有个亲戚在青年路上当小贩,他就勤工俭学上街帮忙摆摊,披着长发,穿着文化衫,在街上叫卖服装,挣得了回家的路费。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他对昆明有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沿海正在大拆迁、大建设,而昆明还没启动,仍保留大量的老街及古宅,让学建筑的他获得很多灵感。而在一个阴雨天,青瓦上滴下雨水,一位老人背靠木门抱着水烟筒坐在木墩上,脸上安详的表情,犹如油画中的场景,让他至今仍记忆犹新,定格在心中。
周晓冬反复向王澍表达希望他能来昆建设一件作品,而王澍的回答却是给他泼一瓢冷水,“我的作品,赚不到钱,高投入,低回报”。周晓科仍不死心,表达企业从昆明这么远来找王澍,不是为了满足商业化的需求,而是希望用一个建筑艺术精品贡献于城市文化建设。
王澍对此不予置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只表示合适的时候会来看一下。
在此后的几年间,周晓冬每逢节假日或昆明有重大活动时,都发短信给王澍,不断讲述新昆明的发展变化。最终,企业的执著感动了王澍,在来昆几次考察后,确定规划建设“和韵休闲中心”,成为了王澍除浙江外的第一个省外作品。
油画般风景吸引他
回忆起对于王澍的认识,周晓冬至今仍记忆犹新。
“2002年当时我在香港无意看到一份杂志,里面谈到中国城市大开发大建设大拆迁,有一小段关于王澍的简介。”周晓冬介绍说,虽然简介很少,但是对其评价非常高,认为是中国一位“非主流”的建设师,追求保留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但是电视简介中对王澍生活在哪里,工作在哪里,都没有任何介绍。
2005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关于中国建筑师专访的系列专题片,周晓冬在节目中再次看到了王澍。中央台在介绍他如何保留和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精髓,以及中国美术学院象山分院。在这里,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持,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地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
此前,周晓冬刚好从东南亚度假归来。有一家五星级奢华迷你酒店,是一名国际知名建筑设计大师的作品。从机场坐直升机来到酒店前的平地,进入大堂需要经过一段稻田,村民们正在稻田里劳作。在这里,建筑与自然实现了和谐共生。
这幅场景,给周晓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一眼就相中的王澍的作品,觉得一定要请他来给昆明留下件精彩的作品。于是,在这年冬天周晓冬来到了杭州,去中国美术学院找王澍。
企业的执著感动他
原以为来到学校,要找一名知名教授应该非常容易。结果没想到,来了4天却一无所获。
第一天,问了一些师生,大家都知道王澍,但却不告诉他的工作办公室和电话;第二天,进学校寻找仍无进展;第三天,有位老师带他找到王澍的在学校里的办公室,门上厚厚的灰尘,表明主人很久都没有来过;第四天,周晓科又通过云南省的关系,再联系到浙江省,最终拿到了王澍的电话号码。
打电话过去,表明自己是从边疆昆明来,希望能和王澍见一面,只占用5分钟时间。结果没想到被直接拒绝,王澍称自己工作实在太忙,正在进行一个重要作品的创作。
不甘心的周晓冬,又再次寻找各种朋友的帮助,最终在一位浙江朋友的朋友帮助下,与王澍进行了沟通,他终于同意见一次面。
地点定在中国美院旁边的一家咖啡馆里,时间定在晚上,但没有确定具体时间。周晓科晚上6点就迫不及待地赶到了咖啡馆,静候王澍的到来。晚上9点,王澍和他夫人一起来到咖啡馆,双方开始了第一次见面。
周晓冬表示,企业在滇池度假区有一块32亩的土地,希望能建成国内顶级的会所类建筑,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建筑的特色。
王澍谈及曾来过昆明,这个城市的古朴、小巧曾给他留下了美好印象。在他研究生毕业时来云南考察,回到昆明时已经没有路费。昆明有个亲戚在青年路上当小贩,他就勤工俭学上街帮忙摆摊,披着长发,穿着文化衫,在街上叫卖服装,挣得了回家的路费。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他对昆明有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沿海正在大拆迁、大建设,而昆明还没启动,仍保留大量的老街及古宅,让学建筑的他获得很多灵感。而在一个阴雨天,青瓦上滴下雨水,一位老人背靠木门抱着水烟筒坐在木墩上,脸上安详的表情,犹如油画中的场景,让他至今仍记忆犹新,定格在心中。
周晓冬反复向王澍表达希望他能来昆建设一件作品,而王澍的回答却是给他泼一瓢冷水,“我的作品,赚不到钱,高投入,低回报”。周晓科仍不死心,表达企业从昆明这么远来找王澍,不是为了满足商业化的需求,而是希望用一个建筑艺术精品贡献于城市文化建设。
王澍对此不予置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只表示合适的时候会来看一下。
在此后的几年间,周晓冬每逢节假日或昆明有重大活动时,都发短信给王澍,不断讲述新昆明的发展变化。最终,企业的执著感动了王澍,在来昆几次考察后,确定规划建设“和韵休闲中心”,成为了王澍除浙江外的第一个省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