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就要到农历的三月初三了,这是干支记日法中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古代称为“上巳节”。“上巳节”是古人的“修禊节”,也叫“禊祭”。每到这时,人们都要去水边祭祀,并用浸泡了香草的水沐浴,认为这样可以祓除疾病和不祥,古时称这种礼仪为“禊”或“祓禊”。古人如此重视暮春三月,是因为在这个时节里,万物复苏,意味着农事的开始,官吏们也在此时“劝农”。而漫长难熬的冬季之后,风和日丽,天朗气清,大自然焕发的勃勃生机也能引起人们愉快和振奋的情绪,带来吉祥的祝福。
到了汉代,“祓禊”礼仪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来到水边已不仅仅是举行沐浴祓除的仪式,而是把它当作宴饮游玩的好时光,更免不了要赋诗行令。达官贵人或文人骚客还在弯曲环绕的小水渠里,让装饰着羽毛的酒杯随波逐流,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喝掉杯中的酒,称之为“曲水流觞”。或者将煮熟的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放入水中,叫“曲水浮素卵”,用红枣则叫“曲水浮绛枣”。后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叙的就是他和朋友三月三日水边宴饮的盛况。
因为上巳节与清明节、寒食节的时间几乎是重合的,因而,唐以后的上巳节其实已经与清明节、寒食节三节合一了。
寒食节的习俗之一是禁火。汉代以后,民间逐渐把寒食禁火跟介之推联系在一起,每到他死的那天,大家用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叫“之推燕”。
胶东的莱州、龙口、栖霞、海阳等地都过三月三,也有蒸面燕子的习俗。当地百姓说,小孩吃了不害眼病。此时做面燕子,一是与节令相应,这个时节正是北方燕子归来之时。二是含有一定的寓意,燕子,古称“元鸟”、“玄鸟”,是殷商部族的祖先神。传说殷商部族的始祖契是母亲简逖吞元鸟卵而生,因此,燕子是古老的图腾崇拜,也是生育的象征。胶东民间称燕子为“喜”,“喜”在“福禄寿喜”中所代表的正是“生儿育女”。莱州等地方干脆就叫三月三是“小媳妇节”,小媳妇指当年结婚还未生育的新媳妇,民间俗传小媳妇过不好这个节日不利于生育,因而小媳妇们过节前要回娘家做许多面燕,三月三带回婆家分送给邻居亲友,谣曰:“三月三,大燕小燕做一千。”栖霞、海阳的面燕,古朴自然;莱州的面燕五色斑斓,口中还衔着一块鲜艳的红布条。面燕做成各种姿态,有的静立观望,有的展翅欲飞;有大燕、有小燕;还有大燕背小燕,又叫“子母燕”,造型精巧美观,栩栩如生。
虽然“上巳节”的名称如今已很少有人提及,但在一些习俗中还是遗风尚存。2006年农历三月三日,西安的曲江举办了第一届“唐文化周上巳节”,有50多个团体参与,期间举办了大型民俗活动,据悉以后每年都会举办这一文化周,以弘扬传统文化。
到了汉代,“祓禊”礼仪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来到水边已不仅仅是举行沐浴祓除的仪式,而是把它当作宴饮游玩的好时光,更免不了要赋诗行令。达官贵人或文人骚客还在弯曲环绕的小水渠里,让装饰着羽毛的酒杯随波逐流,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喝掉杯中的酒,称之为“曲水流觞”。或者将煮熟的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放入水中,叫“曲水浮素卵”,用红枣则叫“曲水浮绛枣”。后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叙的就是他和朋友三月三日水边宴饮的盛况。
因为上巳节与清明节、寒食节的时间几乎是重合的,因而,唐以后的上巳节其实已经与清明节、寒食节三节合一了。
寒食节的习俗之一是禁火。汉代以后,民间逐渐把寒食禁火跟介之推联系在一起,每到他死的那天,大家用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叫“之推燕”。
胶东的莱州、龙口、栖霞、海阳等地都过三月三,也有蒸面燕子的习俗。当地百姓说,小孩吃了不害眼病。此时做面燕子,一是与节令相应,这个时节正是北方燕子归来之时。二是含有一定的寓意,燕子,古称“元鸟”、“玄鸟”,是殷商部族的祖先神。传说殷商部族的始祖契是母亲简逖吞元鸟卵而生,因此,燕子是古老的图腾崇拜,也是生育的象征。胶东民间称燕子为“喜”,“喜”在“福禄寿喜”中所代表的正是“生儿育女”。莱州等地方干脆就叫三月三是“小媳妇节”,小媳妇指当年结婚还未生育的新媳妇,民间俗传小媳妇过不好这个节日不利于生育,因而小媳妇们过节前要回娘家做许多面燕,三月三带回婆家分送给邻居亲友,谣曰:“三月三,大燕小燕做一千。”栖霞、海阳的面燕,古朴自然;莱州的面燕五色斑斓,口中还衔着一块鲜艳的红布条。面燕做成各种姿态,有的静立观望,有的展翅欲飞;有大燕、有小燕;还有大燕背小燕,又叫“子母燕”,造型精巧美观,栩栩如生。
虽然“上巳节”的名称如今已很少有人提及,但在一些习俗中还是遗风尚存。2006年农历三月三日,西安的曲江举办了第一届“唐文化周上巳节”,有50多个团体参与,期间举办了大型民俗活动,据悉以后每年都会举办这一文化周,以弘扬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