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拜某吧 关注:6贴子:538
  • 4回复贴,共1

【胡适】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祭天!祭华夏!


1楼2012-10-29 21:02回复
    序 言
    这个书目是我答应清华学校胡君敦元等四个人拟的。他们都是将要往外国留学
    的少年。很想在短时期中得着国故学的常识。所以我拟这个书目的时候,并不为国
    学有根柢的人设想,只为普通青年人想得一点系统的国学知识的人设想。这是我要
    声明的第一点。
    这虽是一个节目,却也是一个法门。这个法门可以叫做“历史的国学研究法”,
    这四五年来,我不知收到多少青年朋友询问“治国学有何门径”的信。我起初也学
    着老前辈们的派头,劝人从“小学”入手,劝人先通音韵训诂。我近来忏悔了!那
    种话是为专家说的,不是为初学人说的;是学者装门面的话,不是教育家引人入胜
    的法子。音韵训诂之学自身还不曾整理出个头绪系统来,如何可作初学人的入手工
    夫?十几年的经验使我不能不承认音韵训诂之学只可以作“学者”的工具,而不是
    “初学”的门径。老实说来,国学在今日还没有门径可说;那些国学有成绩的人大
    都是下死工夫笨干出来的。死工夫固是重要,但究竟不是初学的门径。对初学人说
    法,须先引起他的真兴趣,他然后肯下死工夫。在这个没有门径的时候,我曾想出
    一个下手方法来:就是用历史的线索做我们的天然系统,用这个天然继续演进的顺
    序做我们治国学的历程。这个书目便是依着这个观念做的。这个书目的顺序便是下
    手的法门。这是我要声明的第二点。
    这个书目不单是为私人用的,还可以供一切中小学校图书馆及地方公共图书馆
    之用。所以每部书之下,如有最易得的版本,皆为注出。
    


    2楼2012-10-29 21:03
    回复
      (一)工具之部
      《书目举要》 (周贞亮,李之鼎)南城宜秋馆本。这是书目的书目。
      《书目答问》 (张之洞)刻本甚多,近上海朝记书庄有石印“增辑本”,最易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附存目录 广东图书馆刻本,又点石斋石印本最方便。
      《汇刻书目》 (顾修)顾氏原本已不适用,当用朱氏增订本,或上海北京书店翻印本,北京有益堂翻本最廉。
      《续汇刻书目》 (罗振玉)双鱼堂刻本。
      《史姓韵编》 (汪辉祖)刻本稍贵,石印本有两种。此为《二十四史》的人名索引,最不可少。
      《中国人名大辞典》 商务印书馆。
      《历代名人年谱》 (吴荣光) 北京晋华书局新印本。
      《世界大事年表》 (傅运森) 商务印书馆。
      《历代地理韵编》,《清代舆地韵编》 (李兆洛)广东图书馆本,又坊刻《李氏五种》本。
      《历代纪元编》 (六承如)《李氏五种》本。
      《经籍纂诂》 (阮元等)点石斋石印本可用。读古书者,于寻常典外,应备此书。
      《经传释词》 (王引之)通行本。
      《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等译编) 上海医学书局
      


      3楼2012-10-29 21:03
      回复
        《元文类》 (苏天爵编)同上。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商务印书馆本。
        《京本通俗小说》 这是七种南宋的话本小说,上海覃隐庐《烟画东堂小品》本。
        《宣和遗事》 《士礼居丛书》本;商务印书馆有排印本。
        《五代史平话》残本 董康刻本。
        《明文在》 (薛熙编)江苏书局本。
        《列朝诗集》 (钱谦益编)国学保存会排印本。
        《明诗综》 (朱彝尊编)原刻本。
        《六十种曲》 (毛晋编刻)汲古阁本。此书善本已不易得。
        《盛明杂剧》 (沈泰编)董康刻本。
        《暖红室汇刻传奇》 (刘世珩编刻)原刻本。
        《笠翁十二种曲》 (李渔)原刻巾箱本。
        《九种曲》 (蒋士铨)原刻本。
        《桃花扇》 (孔尚任)通行本。
        《长生殿》 (洪升)通行本。
        清代戏曲多不胜举;故举李蒋两集,孔洪两种历史戏,作几个例而已。
        《曲苑》 上海古书流通处(?)编印本。此书汇集关于戏曲的书十四种,中如焦循《剧说》,如梁辰鱼《江东白苎》,皆不易得。石印本价亦廉,故存之。
        《缀白裘》 这是一部传奇选本,虽多是零篇,但明末清初的戏曲名著都有代表的部分存在此中。在戏曲总集中,这也是一部重要书了。通行本。
        《曲录》 (王国维)《晨风阁丛书》本。
        《湖海文传》 (王昶编)所选都是清朝极盛时代的文章,最可代表清朝“学者的文人”的文学。原刻本。
        《湖海诗传》 (王昶编)原刻本。
        《鲒亭集》 (全祖望)借树山房本。
        《惜抱轩文集》 (姚鼐)通行本。
        《大云山房文稿》 (恽敬)四川刻本,南昌刻本。
        《文史通义》 (章学诚)贵阳刻本,浙江局本,铅印本。
        《龚定庵全集》 (龚自珍)万本书堂刻本。国学扶轮社本。
        《曾文正公文集》 (曾国藩)《曾文正全集》本。
        清代古文专集,不易选择;我经过很久的考虑,选出全,姚,恽,章,龚,曾六家来作例。
        《吴梅村诗》 (吴伟业)《梅村家藏稿》(董康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本,无注,此外有靳荣藩《吴诗集览》本,有吴翌凤《梅村诗集笺注》本。
        《瓯北诗钞》 (赵翼)《瓯北全集》本,单行本。
        《两当轩诗钞》 (黄景仁)光绪二年重刻本。
        


        7楼2012-10-29 21:07
        回复
          敬祝先生康健。
          《清华周刊》记者。十二年,三月,十一日。
          (附录二)答书
          记者先生:
          关于第一点,我要说,我暂认思想与文学两部为国学最低限度;其余民族史经
          济史等等,此时更无从下手,连这样一个门径书目都无法可拟。
          第二,关于程度方面和时间方面,我也曾想过,这个书目动机虽是为清华的同
          学,但我动手之后就不知不觉的放高了,放宽了。我的意思是要用这书目的人,从
          这书目里自己去选择;有力的,多买些;有时间的,多读些;否则先买二三十部力
          所能及的,也不妨;以后还可以自己随时添备。若我此时先定一个最狭义的最低限
          度,那就太没有伸缩的余地了。先生以为是吗?
          先生说:“做留学生的,如有没读过《圆觉经》或《元曲选》,当代教育家不
          见得非难他们。”这一层,倒有讨论的余地。正因为当代教育家不非难留学生的国
          学程度,所以留学生也太自菲薄,不肯多读点国学书,所以他们在国外既不能代表
          中国,回国后也没有多大影响。我们这个书目的意思,一部分也正是要一班留学生
          或候补留学生知道《元曲选》等是应该知道的书。
          如果先生们执意要我再拟一个“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我只好在原书目上
          加上一些圈;那些有圈的,真是不可少的了。此外还应加上一部《九种纪事本末》
          (铅印本)。
          以下是加圈的书:
          《书目答问》 《法华经》 《左传》《中国人名大辞典》 《阿弥陀经》 《文选》
          《九种纪事本末》 《坛经》 《乐府诗集》《中国哲学史大纲》 《宋元学案》
          《全唐诗》《老子》《明儒学案》《宋诗钞》《四书》《王临川集》《宋六十家词》
          《墨子间诂》 《朱子年谱》 《元曲选一百种》《荀子集注》 《王文成公全书》
          《宋元戏曲史》《韩非子》 《清代学术概论》 《缀白裘》《淮南鸿烈集解》
          《章实斋年谱》 《水浒传》《周礼》 《崔东壁遗书》 《西游记》《论衡》
          《新学伪经考》 《儒林外史》《佛遗教经》 《诗集传》 《红楼梦》
          相关文章:
          “国学入门系列”——“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梁启超)
          “国学入门系列”——《国学讲演录》 (章太炎)
           


          10楼2012-10-29 21: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