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者:中国工人已沦为弱势群体
● 于泽远(北京)
五月一日是劳动者的节日,中国官方媒体却再次发出“明天谁来当工人”的忧思。北京有关学者指出,从理论上的领导阶级到现实中的弱势群体,中国普通劳动者过低的收入和地位已经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不久前有报道说,上海只有0.1%的学生愿意当工人。虽然有人质疑这个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但城市中的青少年普遍不愿意当工人却是不争的事实。
据人民日报昨天报道,上海市曾经辉煌的330多所培养技术工人的学校,如今只剩下20多所还在招生。
“能做白领,当然不做蓝领。”坐在办公室里的李蓉精神焕发。对于刚刚获得的一家运动衣公司人事专员的工作,她十分满意。 她说: “还有0.1%上海小孩愿意做工人?我觉得可能0.1%都不到!”
李蓉1997年从技校毕业。按理应该成为一名车工的她,10年来换了好几次工作。但她宁肯待业在家,也不愿去做工人。“工人工资低、地位低又辛苦,做车工学徒时,我手上都是钢水烫的泡。”
李蓉同班有20多名同学,刚毕业时,有几名学生进工厂做工,工资最高也不过900元人民币(177新元),最后都相继转行了。“据我了解,我们班一个做工人的都没有了!”
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官方在宣传上不断高喊“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政治口号,工人每月几十元人民币的工资也和干部相差不大,而且城市中学毕业生必须先上山下乡劳动几年,然后才有参军或被招工的机会,因此城市中小学生的理想基本都是当工人或当兵。来自农村的学生则只能回乡务农,当工人几乎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大锅饭”被逐渐打破。作为体力劳动者的工人和农民收入和其他阶层越拉越大,曾让工人阶级感到抚慰的各类政治口号也被抛弃。只有那些考不上大学、也找不到“更体面”工作的人才被迫去当工人。
农民工成工人主体
● 于泽远(北京)
五月一日是劳动者的节日,中国官方媒体却再次发出“明天谁来当工人”的忧思。北京有关学者指出,从理论上的领导阶级到现实中的弱势群体,中国普通劳动者过低的收入和地位已经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不久前有报道说,上海只有0.1%的学生愿意当工人。虽然有人质疑这个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但城市中的青少年普遍不愿意当工人却是不争的事实。
据人民日报昨天报道,上海市曾经辉煌的330多所培养技术工人的学校,如今只剩下20多所还在招生。
“能做白领,当然不做蓝领。”坐在办公室里的李蓉精神焕发。对于刚刚获得的一家运动衣公司人事专员的工作,她十分满意。 她说: “还有0.1%上海小孩愿意做工人?我觉得可能0.1%都不到!”
李蓉1997年从技校毕业。按理应该成为一名车工的她,10年来换了好几次工作。但她宁肯待业在家,也不愿去做工人。“工人工资低、地位低又辛苦,做车工学徒时,我手上都是钢水烫的泡。”
李蓉同班有20多名同学,刚毕业时,有几名学生进工厂做工,工资最高也不过900元人民币(177新元),最后都相继转行了。“据我了解,我们班一个做工人的都没有了!”
1978年改革开放前,中国官方在宣传上不断高喊“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政治口号,工人每月几十元人民币的工资也和干部相差不大,而且城市中学毕业生必须先上山下乡劳动几年,然后才有参军或被招工的机会,因此城市中小学生的理想基本都是当工人或当兵。来自农村的学生则只能回乡务农,当工人几乎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大锅饭”被逐渐打破。作为体力劳动者的工人和农民收入和其他阶层越拉越大,曾让工人阶级感到抚慰的各类政治口号也被抛弃。只有那些考不上大学、也找不到“更体面”工作的人才被迫去当工人。
农民工成工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