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里士多德希腊哲学的末期,对时间本质的反省一开始,时间自身就被当作是以某种方式出现的东西。随后,从“此刻”的立场,时间被当作确定的时刻。过去是“此刻不再”,未来是“此刻尚不”。
根据这种流俗的理解,时间是一系列没有中断和间隔的此刻。无论如何划分此刻,它仍然总是此刻。在这一系列没有中断的此刻中,每一个此刻既是刚才又是立刻。
海德格尔指出:“如果对时间的描述首先而唯一地拘泥于这种序列,那么在这种描述中本来从原则上就不可能找到始与终。每一个最后的此刻其为此刻就总已经是一种立刻不再,所以也就是在此刻不再亦即过去这一意义上的时间。每一个刚到的此刻向来是刚刚还不,所以也就是在此刻尚不即‘将来’这一意义上的时间。从而时间‘两头’都是无终端的。”
结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是一维的线性时间。这种流俗理解的特征是羁留于此刻。
让·鲁克·马里恩(Jean-Luc Marion)进一步证实了海德格尔的发现,他指出:“这种对现在的首要地位的本体论上的过度限定导致了未来与过去的双重化约:当现在开始或结束时,过去就结束,而未来就开始。它们各自的时间性只能被消极地看作双重的不现在,甚或双重的非时。”
这里的“现在”是在“此时此刻”的意义上使用的。此刻消解了过去与未来,从而我们被静态的此时此刻所束缚。
海德格尔是一个严肃对待时间的人,完全改变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面貌,他把变化与动态带入实体性主导的思维中。
海德格尔不想给时间一个形而上学的定义,而是从生活经验的时间性出发。他挑战了传统的三时概念,警告人们远离一切古典的时间概念。根据他的观点,现在流行的时间概念产生于对“非本真”时间性的理解。
为了进一步探究本真的时间性,海德格尔采用了一些新的术语。在回答什么是过去时,他用了“曾在”而非“过去”。“过去”,照字面上看是已经结束。对于海德格尔,这是对过去的一种世俗且非本真的理解。为了区别于这种理解,他用“曾在”一词来表示过去“已在”的含义。对他而言,过去的含义不是“不再现成存在”,相反,他认为,它从未过去,反倒总在“是我所曾在”意义上的“曾在”。这让人“回到”了往事,从而使之成为动态时刻的组建因素而并未彻底逝去。正是在“逝去”与“回来”的严格区分中,海德格尔将“过去”的一般用法与他所谓的“曾在”形成对照。出于同样的考虑,海德格尔将本真及非本真的曾在分别理解为重演和遗忘。
对于未来,海德格尔没有找到新的词语。但将来不同于未来,未来首先是年代学意义上的“后来时间”,这表明一种对时间的很线性的理解。但是,将来意谓着“到来”、“来到”。(爱因斯坦说过:我从来不去想将来,因为它已经来得太快了。)将来不是年代学意义上的“此刻尚不”,而是“先行于自身”。在先行于自身的期盼中,我们使将来朝它自身走来。从而期盼被视为将来的本真方式。
“现在”的字面意思是在某地或某事中现身。它不仅指确实地出现某种东西,也指在心里唤出某种东西。从而现在就是现身,即“与某物接触、碰撞,直面某事。”这是在积极的意义上理解现在,即一个人总是在碰触着某物或与某物同在。
海德格尔还分别将本真的和非本真的现在区别为眼下和当前化。按照他的理解,眼下即是作为本真的现在,能让已知事物首先直面一个问题:如何最快融入一种氛围。而当前化标志着现在的一般特性,因为一切现在都是有所当前化的,但并非都是“眼下的”。
由于将“当前化”当作非本真的现在,海德格尔没有区分现在和呈现而交替使用两个词。这使得现在现象更加复杂了。他说:“呈现、呈现状态言说着现在。根据流行的观点,现在与过去及未来一起形成了时间的特性。存在被时间规定为呈现。” 虽然没有区分现在与呈现或呈现状态,但海德格尔鲜明地对照了现在和此刻,此刻被当作流俗的时间概念的重要特征。他认为,“呈现意义上的现在迥异于此刻意义上的现在,前者决不能由后者决定。反之则是可能的。”这三个概念间的关系可以作如下概括:“时间是作为现在的呈现:‘现在’只不过是呈现状态,呈现不能由作为此刻的现在来决定。”
根据这种流俗的理解,时间是一系列没有中断和间隔的此刻。无论如何划分此刻,它仍然总是此刻。在这一系列没有中断的此刻中,每一个此刻既是刚才又是立刻。
海德格尔指出:“如果对时间的描述首先而唯一地拘泥于这种序列,那么在这种描述中本来从原则上就不可能找到始与终。每一个最后的此刻其为此刻就总已经是一种立刻不再,所以也就是在此刻不再亦即过去这一意义上的时间。每一个刚到的此刻向来是刚刚还不,所以也就是在此刻尚不即‘将来’这一意义上的时间。从而时间‘两头’都是无终端的。”
结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是一维的线性时间。这种流俗理解的特征是羁留于此刻。
让·鲁克·马里恩(Jean-Luc Marion)进一步证实了海德格尔的发现,他指出:“这种对现在的首要地位的本体论上的过度限定导致了未来与过去的双重化约:当现在开始或结束时,过去就结束,而未来就开始。它们各自的时间性只能被消极地看作双重的不现在,甚或双重的非时。”
这里的“现在”是在“此时此刻”的意义上使用的。此刻消解了过去与未来,从而我们被静态的此时此刻所束缚。
海德格尔是一个严肃对待时间的人,完全改变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面貌,他把变化与动态带入实体性主导的思维中。
海德格尔不想给时间一个形而上学的定义,而是从生活经验的时间性出发。他挑战了传统的三时概念,警告人们远离一切古典的时间概念。根据他的观点,现在流行的时间概念产生于对“非本真”时间性的理解。
为了进一步探究本真的时间性,海德格尔采用了一些新的术语。在回答什么是过去时,他用了“曾在”而非“过去”。“过去”,照字面上看是已经结束。对于海德格尔,这是对过去的一种世俗且非本真的理解。为了区别于这种理解,他用“曾在”一词来表示过去“已在”的含义。对他而言,过去的含义不是“不再现成存在”,相反,他认为,它从未过去,反倒总在“是我所曾在”意义上的“曾在”。这让人“回到”了往事,从而使之成为动态时刻的组建因素而并未彻底逝去。正是在“逝去”与“回来”的严格区分中,海德格尔将“过去”的一般用法与他所谓的“曾在”形成对照。出于同样的考虑,海德格尔将本真及非本真的曾在分别理解为重演和遗忘。
对于未来,海德格尔没有找到新的词语。但将来不同于未来,未来首先是年代学意义上的“后来时间”,这表明一种对时间的很线性的理解。但是,将来意谓着“到来”、“来到”。(爱因斯坦说过:我从来不去想将来,因为它已经来得太快了。)将来不是年代学意义上的“此刻尚不”,而是“先行于自身”。在先行于自身的期盼中,我们使将来朝它自身走来。从而期盼被视为将来的本真方式。
“现在”的字面意思是在某地或某事中现身。它不仅指确实地出现某种东西,也指在心里唤出某种东西。从而现在就是现身,即“与某物接触、碰撞,直面某事。”这是在积极的意义上理解现在,即一个人总是在碰触着某物或与某物同在。
海德格尔还分别将本真的和非本真的现在区别为眼下和当前化。按照他的理解,眼下即是作为本真的现在,能让已知事物首先直面一个问题:如何最快融入一种氛围。而当前化标志着现在的一般特性,因为一切现在都是有所当前化的,但并非都是“眼下的”。
由于将“当前化”当作非本真的现在,海德格尔没有区分现在和呈现而交替使用两个词。这使得现在现象更加复杂了。他说:“呈现、呈现状态言说着现在。根据流行的观点,现在与过去及未来一起形成了时间的特性。存在被时间规定为呈现。” 虽然没有区分现在与呈现或呈现状态,但海德格尔鲜明地对照了现在和此刻,此刻被当作流俗的时间概念的重要特征。他认为,“呈现意义上的现在迥异于此刻意义上的现在,前者决不能由后者决定。反之则是可能的。”这三个概念间的关系可以作如下概括:“时间是作为现在的呈现:‘现在’只不过是呈现状态,呈现不能由作为此刻的现在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