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吧 关注:762,453贴子:6,296,529
  • 3回复贴,共1

理解时间:静态和动态的矛盾统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亚里士多德希腊哲学的末期,对时间本质的反省一开始,时间自身就被当作是以某种方式出现的东西。随后,从“此刻”的立场,时间被当作确定的时刻。过去是“此刻不再”,未来是“此刻尚不”。 

    根据这种流俗的理解,时间是一系列没有中断和间隔的此刻。无论如何划分此刻,它仍然总是此刻。在这一系列没有中断的此刻中,每一个此刻既是刚才又是立刻。 

    海德格尔指出:“如果对时间的描述首先而唯一地拘泥于这种序列,那么在这种描述中本来从原则上就不可能找到始与终。每一个最后的此刻其为此刻就总已经是一种立刻不再,所以也就是在此刻不再亦即过去这一意义上的时间。每一个刚到的此刻向来是刚刚还不,所以也就是在此刻尚不即‘将来’这一意义上的时间。从而时间‘两头’都是无终端的。” 

    结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是一维的线性时间。这种流俗理解的特征是羁留于此刻。 

    让·鲁克·马里恩(Jean-Luc Marion)进一步证实了海德格尔的发现,他指出:“这种对现在的首要地位的本体论上的过度限定导致了未来与过去的双重化约:当现在开始或结束时,过去就结束,而未来就开始。它们各自的时间性只能被消极地看作双重的不现在,甚或双重的非时。” 

    这里的“现在”是在“此时此刻”的意义上使用的。此刻消解了过去与未来,从而我们被静态的此时此刻所束缚。 

    海德格尔是一个严肃对待时间的人,完全改变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面貌,他把变化与动态带入实体性主导的思维中。   

    海德格尔不想给时间一个形而上学的定义,而是从生活经验的时间性出发。他挑战了传统的三时概念,警告人们远离一切古典的时间概念。根据他的观点,现在流行的时间概念产生于对“非本真”时间性的理解。   

    为了进一步探究本真的时间性,海德格尔采用了一些新的术语。在回答什么是过去时,他用了“曾在”而非“过去”。“过去”,照字面上看是已经结束。对于海德格尔,这是对过去的一种世俗且非本真的理解。为了区别于这种理解,他用“曾在”一词来表示过去“已在”的含义。对他而言,过去的含义不是“不再现成存在”,相反,他认为,它从未过去,反倒总在“是我所曾在”意义上的“曾在”。这让人“回到”了往事,从而使之成为动态时刻的组建因素而并未彻底逝去。正是在“逝去”与“回来”的严格区分中,海德格尔将“过去”的一般用法与他所谓的“曾在”形成对照。出于同样的考虑,海德格尔将本真及非本真的曾在分别理解为重演和遗忘。   

    对于未来,海德格尔没有找到新的词语。但将来不同于未来,未来首先是年代学意义上的“后来时间”,这表明一种对时间的很线性的理解。但是,将来意谓着“到来”、“来到”。(爱因斯坦说过:我从来不去想将来,因为它已经来得太快了。)将来不是年代学意义上的“此刻尚不”,而是“先行于自身”。在先行于自身的期盼中,我们使将来朝它自身走来。从而期盼被视为将来的本真方式。 

    “现在”的字面意思是在某地或某事中现身。它不仅指确实地出现某种东西,也指在心里唤出某种东西。从而现在就是现身,即“与某物接触、碰撞,直面某事。”这是在积极的意义上理解现在,即一个人总是在碰触着某物或与某物同在。 

    海德格尔还分别将本真的和非本真的现在区别为眼下和当前化。按照他的理解,眼下即是作为本真的现在,能让已知事物首先直面一个问题:如何最快融入一种氛围。而当前化标志着现在的一般特性,因为一切现在都是有所当前化的,但并非都是“眼下的”。 

    由于将“当前化”当作非本真的现在,海德格尔没有区分现在和呈现而交替使用两个词。这使得现在现象更加复杂了。他说:“呈现、呈现状态言说着现在。根据流行的观点,现在与过去及未来一起形成了时间的特性。存在被时间规定为呈现。” 虽然没有区分现在与呈现或呈现状态,但海德格尔鲜明地对照了现在和此刻,此刻被当作流俗的时间概念的重要特征。他认为,“呈现意义上的现在迥异于此刻意义上的现在,前者决不能由后者决定。反之则是可能的。”这三个概念间的关系可以作如下概括:“时间是作为现在的呈现:‘现在’只不过是呈现状态,呈现不能由作为此刻的现在来决定。” 



1楼2007-05-02 14:45回复
    在亚里士多德希腊哲学的末期,对时间本质的反省一开始,时间自身就被当作是以某种方式出现的东西。随后,从“此刻”的立场,时间被当作确定的时刻。过去是“此刻不再”,未来是“此刻尚不”。 

     根据这种流俗的理解,时间是一系列没有中断和间隔的此刻。无论如何划分此刻,它仍然总是此刻。在这一系列没有中断的此刻中,每一个此刻既是刚才又是立刻。 

     海德格尔指出:“如果对时间的描述首先而唯一地拘泥于这种序列,那么在这种描述中本来从原则上就不可能找到始与终。每一个最后的此刻其为此刻就总已经是一种立刻不再,所以也就是在此刻不再亦即过去这一意义上的时间。每一个刚到的此刻向来是刚刚还不,所以也就是在此刻尚不即‘将来’这一意义上的时间。从而时间‘两头’都是无终端的。” 

     结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是一维的线性时间。这种流俗理解的特征是羁留于此刻。 

     让·鲁克·马里恩(Jean-Luc Marion)进一步证实了海德格尔的发现,他指出:“这种对现在的首要地位的本体论上的过度限定导致了未来与过去的双重化约:当现在开始或结束时,过去就结束,而未来就开始。它们各自的时间性只能被消极地看作双重的不现在,甚或双重的非时。” 

     这里的“现在”是在“此时此刻”的意义上使用的。此刻消解了过去与未来,从而我们被静态的此时此刻所束缚。 

     为了从此刻或“现成状态”中解脱出来,海德格尔更倾向于未来,如其所说:“未来在源始而本真的时间性的绽出的统一性中拥有优先地位……源始而本真的时间性的首要现象是未来。”这样,他使得可能性优越于现实性。根据他的观点,人类生存总是先行于自身而在未来之中保持一种敞开的存在视阈。这种朝向未来的可能性也将动态带给了时间自身而打破了此刻之链。 

     饶有趣味的是,同样是出于超越静态时间的目的,德里达却倾向于过去。他的关键概念--“微异”是“一种从未呈现也不会出现的‘过去’,它的未来永远不会是与所呈现的完全一样的产品或复制品。” 

     尽管未来对过去与现在有优先性,但在海德格尔看来,三时是互相贯穿的。现在产生于未来和曾在的统一之中,从而现在视阈同样本真地将自身与未来及曾在构成时间关系。过去与未来亦同此例。如海德格尔所说的:“曾在的(更好的说法是:曾在着的)未来从自身放出现在。我们把如此这般作为曾在着的有所当前化的未来而统一起来的现象称作时间性。”时间性是“朝向”、“回溯”和“一起”等意向的统一,它表达着一种疏离着自身的自我绽出。 

     海德格尔是一个严肃对待时间的人,完全改变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面貌,他把变化与动态带入实体性主导的思维中。 

     海德格尔不想给时间一个形而上学的定义,而是从生活经验的时间性出发。他挑战了传统的三时概念,警告人们远离一切古典的时间概念。根据他的观点,现在流行的时间概念产生于对“非本真”时间性的理解。


    2楼2007-05-02 14:51
    回复
      2025-08-03 11:38:01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为了进一步探究本真的时间性,海德格尔采用了一些新的术语。在回答什么是过去时,他用了“曾在”而非“过去”。“过去”,照字面上看是已经结束。对于海德格尔,这是对过去的一种世俗且非本真的理解。为了区别于这种理解,他用“曾在”一词来表示过去“已在”的含义。对他而言,过去的含义不是“不再现成存在”,相反,他认为,它从未过去,反倒总在“是我所曾在”意义上的“曾在”。这让人“回到”了往事,从而使之成为动态时刻的组建因素而并未彻底逝去。正是在“逝去”与“回来”的严格区分中,海德格尔将“过去”的一般用法与他所谓的“曾在”形成对照。出于同样的考虑,海德格尔将本真及非本真的曾在分别理解为重演和遗忘。 

       对于未来,海德格尔没有找到新的词语。但将来不同于未来,未来首先是年代学意义上的“后来时间”,这表明一种对时间的很线性的理解。但是,将来意谓着“到来”、“来到”。(爱因斯坦说过:我从来不去想将来,因为它已经来得太快了。)将来不是年代学意义上的“此刻尚不”,而是“先行于自身”。在先行于自身的期盼中,我们使将来朝它自身走来。从而期盼被视为将来的本真方式。 

       “现在”的字面意思是在某地或某事中现身。它不仅指确实地出现某种东西,也指在心里唤出某种东西。从而现在就是现身,即“与某物接触、碰撞,直面某事。”这是在积极的意义上理解现在,即一个人总是在碰触着某物或与某物同在。 

       海德格尔还分别将本真的和非本真的现在区别为眼下和当前化。按照他的理解,眼下即是作为本真的现在,能让已知事物首先直面一个问题:如何最快融入一种氛围。而当前化标志着现在的一般特性,因为一切现在都是有所当前化的,但并非都是“眼下的”。 

       由于将“当前化”当作非本真的现在,海德格尔没有区分现在和呈现而交替使用两个词。这使得现在现象更加复杂了。他说:“呈现、呈现状态言说着现在。根据流行的观点,现在与过去及未来一起形成了时间的特性。存在被时间规定为呈现。” 虽然没有区分现在与呈现或呈现状态,但海德格尔鲜明地对照了现在和此刻,此刻被当作流俗的时间概念的重要特征。他认为,“呈现意义上的现在迥异于此刻意义上的现在,前者决不能由后者决定。反之则是可能的。”这三个概念间的关系可以作如下概括:“时间是作为现在的呈现:‘现在’只不过是呈现状态,呈现不能由作为此刻的现在来决定。” 
       
       海德格尔在1962年作的题为《时间与存在》的演讲中,继续他的观点,三时互相贯穿或统一,它们中的每一个都在展现着另外两个。这使时间维度或向度的讨论显示出来,并以四维时间概念结束。 

       上面所解释的时间或时间性包含了未来、过去及现在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敞开。曾在向自身提供未来而二者的相互关系同时带来现在。正是在敞开的这个意义上人们谈论着时间的维度或向度。“向度包括敞开的一种作用,其中未来的临近带来曾在,曾在带来未来的临近,而二者的相互关系带来了开放的敞开。”这种三重相互作用已经展示了时间的三个维度。 

       然而,如果仔细考量时间,则还会有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上文讨论的呈现。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呈现与现在几乎是一致的。但在《时间与存在》中,他认为,尽管呈现在现在中被给予,但“不是所有呈现都必然是现在。”因为呈现也在缺失即曾在或将来中展现自身,而且这种呈现方式并不与当下现在意义上的呈现一致。因而,呈现在某种程度上是三种相互作用的呈现方式的统一,它的特殊功用是,使得所有三个维度及其相互作用得以可能。 

       海德格尔说:不仅是在尚未当前化的将来中,而且在不再当前化的曾在中,甚至在现在本身中,总是嬉戏着一种显示和展现,也就是说呈现。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把这种呈现指派给时间的三维中的一维,即不能轻易地指派给“现在”这一维。毋宁说,三维时间的统一性存在于那种各维之间的相互嬉戏之中,这种嬉戏把自己指明为本真的在时间的本性中嬉戏着的呈上,仿佛就是第四维——不仅仿佛是,而且实情就是如此。


      3楼2007-05-02 14:51
      回复
        上面所解释的时间或时间性包含了未来、过去及现在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敞开。曾在向自身提供未来而二者的相互关系同时带来现在。正是在敞开的这个意义上人们谈论着时间的维度或向度。“向度包括敞开的一种作用,其中未来的临近带来曾在,曾在带来未来的临近,而二者的相互关系带来了开放的敞开。”这种三重相互作用已经展示了时间的三个维度。 

         时间的第四维度就是从现在、过去和未来中呈现的切近,此切近统一着时间的三重开展。同时,带近三时的呈现具有拒绝及抑制的特性,因为它通过疏远和分离它们而把未来、过去和现在相互带近。“在本真的时间及其时-空中,曾在即不再现在呈上时,现在的拒绝显现出来。在未来即尚未现在的呈上中,现在的抑制显现出来。拒绝与抑制呈报了诸如在遣送中自我抑制的特点:即自行隐逸。”这样,它通过拒绝它作为现在的到来而保持曾在的敞开,同时通过在临近中抑制现在而保持来自未来的临近的敞开。这是它统一曾在、将在和现在彼此相互达及途径的方式。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所谓时间的第四维度确实应该是第一位的,因为它是最源初的,而且决定着其他几个维度。这个呈现使得另外三个维度成为可能,“它带出它们各自的呈现,使它们澄明着分开,并因此把它们相互保持在切近处,三维就在这切近处相互临近。”


        4楼2007-05-02 14: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