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优越】
这本书里稍微有一点点涉及到了种族的问题,但并明显。从这里可以看到欧洲人从那个时期开始对于种族观念,种族优越感的概念。
种族就是一出生所特有的,不能更改的,一眼就能看出来的特征。说白了就是白人黑人黄种人这样。在当时的欧洲,白人是纯种,他们对于血统纯正是
很要求的。等级的划分也是这样,白人为最上,其他的种族往下排。其次的划分标准才是资产。也就是说,如果一个黑人是国家首富,但他是黑人,他的社会地位依
然比最穷的白人要低等。然而能更改其社会等级的一种方式就是结婚。所以就会出现非白人的富有女子下嫁给穷光蛋白人的现象。其实就是简爱中,罗切斯特先生与
Bertha的不幸的婚姻。当时的罗切斯特并无法享受家庭的财产,于是其家人为了得到Bertha家的钱,就骗罗切斯特娶了Bertha。关于当时有钱的
Bertha为何会嫁给没钱的罗切斯特,有两种情况,一是Bertha有遗传疯病,二是Bertha可以通过这场婚姻改变自己的社会阶层。这也是后人推断
Bertha是非白人的一个依据。
在后来的细节里,关于Bertha的几段表述里也同样显露了这样的迹象。简爱对于Bertha的描述里使用了“她像吸血鬼一样白,紫色的嘴
唇……”等等之类颜色的形容词。而后来在罗切斯特先生的描绘中,罗切斯特描述Bertha是”生来本性就是如此的凶残,低俗,不可教“。这段形容后来都是
推断Bertha是非白人的论据。简爱的颜色形容隐喻里表现了有色人种。罗切斯特的描述里表达了:劣等种族血统不纯,生来天性就恶劣。是的,这是赤裸裸的
种族歧视。但这在当时也是非常盛行的种族优越感观念。白人的优越感就是历史传承,根深蒂固的。
【宗教背景,简的宗教观点】
不可避免的西方文学,艺术作品都不可能避免宗教的影响,比较那个时期是宗教统治的大时代,我对宗教具体了解没多少。这里只能泛泛说两句肤浅的影响。
上面提到过这个时期的作品开始倾向于个人主义,而减少对宗教的歌颂。简爱这本书里也有对于宗教的部分否认因素,但并不明显。可是可以看出作者
勃朗特对宗教的一些反对态度。书中出现了两个对简很重要的宗教人物分别是海伦和圣约翰。这两人都是非常虔诚的教徒,但是都是以死亡结尾。仿佛作者在说:如
果你过分信仰的话会死掉的。以及书中的简的表姐伊莉莎后来也进了尼姑庵,这也是对宗教的讽刺。
对于这本书来说,关于宗教的说法有很多种。也有说法是神是这本书的中心。主要是本书结尾的最后一段关于圣约翰的描述太莫名了。或许作者想说太过分虔诚的话会死,也或许那是简自己对神的祷告,祈求原谅。
【文学修辞的人物,镜化角色,双重对应的人物,光明人物与黑暗人物的对照】
西方很多名著里都大量使用镜子对照的修辞手法,中文不知道应该翻译作什么,就是一个角色会有另一个角色与之对应呈影像。比如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母亲与奥菲利亚就是相互对应的影像存在。简爱中更加明显。
简爱的两家亲戚,母亲那边的里德家有一男两女,男的死了。父亲家的River家有一男两女,男的死了。更有趣的是,两家的长男都叫约翰。非常
明显的相互对照。从人物性格上也相互照应:里德家的三个子女品行恶劣,而相对的River家的三个子女品行高尚。尤其是两位约翰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或许并不只是对比,他们所代表或许是一个完整的人的两个面)
除此之外,最为精彩的映射就是简爱与疯女人Bertha的对比。有说法说疯女人Bertha其实是简爱的阴暗面。我们回忆一下每个
Bertha出现的情况。每次白天罗切斯特先生惹得简爱不开心的时候,当晚深夜Bertha都会出来闹事。一共出现了三次,都十分照应,一点不差。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