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纪泽吧 关注:181贴子:1,244
  • 3回复贴,共1

曾纪泽出使欧洲音乐活动述略(李季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度娘
话说此文有史实不够确切,先贴上,等改日有空了再来指出……


1楼2012-11-18 14:42回复
    【内容提要】:曾纪泽先后担任出使英、法、俄三国大臣时达八年,在出色完成外交使命的同时,还以自己音乐方面的丰赡学识和才华,促进了与驻在国的音乐文化交流,并创作了中国有史以来事实上的第一首国歌。
    【主 题 词】:曾纪泽 音乐文化 交流 国歌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纪泽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贯通中西的学者,而且在文学艺术领域卓有建树,他的诗词歌赋风流蕴藉,书法篆刻自成一格;尤其鲜为人知的是,他在乐律理论、音乐创作、器乐演奏等方面均有相当精深的造诣。本文略述其在音乐方面的成就。
    一、幼承庭训,精研乐律
    曾纪泽的父亲曾国藩,一生文治武功,厥功至伟;中兴名臣,一代通儒。毕生律己极严,对后代的培养,也称得上倾注了满腔的心血。家居的日常相处中,父亲对儿子多有耳提面命、循循教诲;曾国藩宦游、征战于外,在寄回的家书中,《谕纪泽》占有相当的分量。内容除“注重勤敬”、“皆宜谨慎”、“宜守乡间旧样”、“宜教新妇作羹”等修身齐家事体之外,更多的是关于如何读书为文、怎样习字作诗等劝学、修业的篇什。即使戎马倥偬,军务繁急,均未尝中辍。如咸丰六年十月初二日《谕纪泽》云:
    ……字画尚未长进,学业未见其益……尔今未弱冠,一刻千金,切不可浪掷光阴。【1】
    此书又云:
    ……字画略长进……尔能看《汉书》,是余所欣慰之一端也。【2】
    咸丰八年十月二十九日《谕纪泽》云:
    ……但愿尔专心读书,将我所好看之书领略得几分,我所讲求之事钻研得几分,则余在军中,心常常自慰。【3】
    咸丰十年闰三月初四日《谕纪泽》云:
    ……吾观汉魏文人,有二端最不可及,一曰训诂精确,二曰声调铿锵。【4】
    同治四年七月十三四日《谕纪泽纪鸿》云:
    ……望尔等于少壮时即从“有恒”二字痛下功夫。然须有情韵趣味,养得生机盎然,乃可历久不衰。【5】
    若干年后,曾纪泽诗文、书画大进,常于父亲的来信中受到奖掖。如同治六年三月二十八日曾国藩《谕纪泽》云:
    ……尔七律十五首圆适深稳……于情韵、趣味二者皆由天分中得之。【6】
    后来,纪泽随父亲在军营中侍奉左右,其中当然含有增加阅历、锻炼才干的意思。曾国藩延请当时一流的老师对纪泽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老师当中包括教习中医药知识技能的当世名医湘潭欧阳兆熊、教习绘画兼摄影的一代画梅高手湘潭尹金阳等。同治九年(1870),曾纪泽由二品荫生补户部员外郎。父亲去世后,纪泽回乡守制;于光绪三年(1877)以承袭爵位再度入京。他一直致力于学习英语,研究西方科学文化,熟悉洋务,朝廷于光绪四年(1878)派他接替郭嵩焘,充任出使英国、法国大臣。
    曾纪泽居京日久。以重浊的湖南湘乡方言转而习北京话,殊感不易。适逢英国驻北京公使威妥玛当年在担任外交秘书官时,编写了《语言自迩集》一书于1867年出版,以供西方人士学习汉语官话。该书既是当时“通行于中国的首都及各大都会官场上的汉语口语”,又是一个半世纪前北京话的实录文献,对于研究中国语言学史、北京话史和普通话史,均具有划时代意义。曾纪泽在光绪四年前后的日记中,称自己“抄《自迩集》”、“看《自迩集》,饭后看《自迩集》”、“看《自迩集》良久”等字样达上百次之多,几乎到了殆无虚日的地步,有时一日之中甚至有三个时间段在抄录、研习《自迩集》。曾纪泽时年近40岁,其读书用力之勤,可见一斑,这是与其父当年对他的的严格要求和刻苦训练分不开的。
    曾纪泽博学善思,多才多艺。他精通音律,由中国古文字训诂,而至中国古代音韵,而至古代声律器乐。他著有《说文重文本部考》、《佩文韵求古编》等著作,还不断参阅近人的相关书籍,如他的日记中就有“看任邱王霖苍应鲸所著《韵法准说》。”的记载【7】。


    2楼2012-11-18 14:43
    回复

      岳麓书社于1998年8月出版的《曾纪泽日记》(后文简称《日记》),系以清光绪七年秋申报馆仿聚珍版排印的《曾侯日记》与台湾学生书局1965年据手稿影印出版的《曾惠敏公手写日记》为底本汇辑编校而成,时间起于同治九年(1870)正月,迄于光绪十六年(1890)二月,为曾纪泽日记诸多选本、版本中最详核者。本文引述有关曾纪泽音乐活动的史料,多出自该书。
      曾纪泽既任出使英法大臣,光绪四年九月二十三日,“舟抵上海”,各国驻上海领事馆领事或前来谒见,曾大使或亲往各该领事馆拜见。
      十月十八日
      申正出门,拜美领事贝礼、副领事玛高温,谈乐理良久。西人最重乐舞,问中国五声十二律吕之分,与历代八音器具沿革异同,为举大端以告知。贝礼顾玛高温曰:“尝听中国优伶之乐,以为华人但能为急节繁响、嘻游娱乐,荡人心志而已,今乃知中国之始有乐也已逾四千馀年,远在罗马古乐之前;而考究之法,如此其精奥也。美国医士有言:‘中华医术虽失传,然古法乃有深入数层为吾西人思虑所未及者。’吾尝不信其言,今以音乐一道观之,则中华人士言古人胜于今人之说,亦自可信也。”因求余为书编钟、编磬、鎛钟、特磬、箫管、笙簧之名,且绘变宫变徵以备旋宫之图,以中西名字兼注之。再三称谢而罢。【8】
      曾大使先是讲述中国声律与历代八音器具之大端,继之以中国古代宫廷雅乐诸般乐器兼注中西名称的详尽图说演示。倘非拥有中国传统音乐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中西方文化比较的思辨能力,面对美国朋友这种具有专业性的问题,何以能回答得如此游刃有馀。
      光绪五年三月二十九日 茶食后,看《自迩集》……至丹崖寓中赴宴。同席有英之诗人傅理兰,以中国训诂、声音之学相问,为略举六书之要旨及篆、隶、章、草相嬗之源流与双声、叠韵、音和、类隔之大端以告之。【9】
      四月二十五日 赴韩阿福尔斯贵尔克雷布博学会会馆听乐。【10】
      二十七日 太常乐卿九列司本涅狄克来,谈乐律良久……诣柏京邯宫殿听乐。【11】
      二十八日 听命妇戈登奏乐。【12】
      五月初三日 太常乐卿九列司本涅狄克来,谈乐律极久。【13】
      十二月十四日 兰亭暨其友翕尔马克尔来,论乐极久。【14】
      很明显,曾大使在这里还兼任着文化参赞的职能,担负起了对外文化交流的任务,以自己的博学与才思致力于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如:
      光绪五年五月初六日 赴庚辛墩博物院技艺公会……末见鼓铎奏曲者长几,设大小铎百许枚。五人分主而摇之,宫商高下,指臂相应,与中国编钟、编磬之类大致相仿;但合众以奏之,又置而不悬、摇而不击。【15】
      这段文字是形象直观地在向人们介绍西方的打击乐器。
      二、精通乐器,律吕调阳
      曾纪泽酷爱音乐,雅好中国各种民族乐器。《日记》中从光绪四年起,记载其本人演奏、教僚属、亲人练习,至演奏的管弦民族乐器近十种,举凡计有胡琴、阮、琵琶、古琴、瑟、笛子、洞箫、笙等等。如:
      光绪四年正月二十五日 招两弟、敬舆,奏中国乐甚久,听外国乐。【16】
      六月初四日 夜饭后,奏阮咸、胡琴等乐,与栗弟、佐卿相和良久。【17】
      八月二十六日 试钢弦阮咸、琵琶极久。【18】
      按:中国的拉弦乐器、弹拨乐器自古所使用的唯有丝弦。20世纪50年代初,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等人赴无锡为瞎子阿炳录音时,阿炳拉胡琴、弹琵琶使用的均为丝弦。国内民族乐器普遍使用钢弦,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曾纪泽到欧洲不久,中国民族乐器便试用上了钢弦,比国内早了半个多世纪,堪称开风气之先。应该说,这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光绪八年六月廿日 演洋琴以教两女儿。听次女奏洋琴。【19】
      八年十月初六日 调瑟弦,鼓瑟。饭后,听女儿鼓瑟。【20】
      按:这里所称“洋琴”,即今天民族乐队普遍使用的“扬琴”。洋琴,又称打琴,起源于阿拉伯,后传入欧洲。明末清初时期从东南沿海传入中国,后成为中国民族乐队弹拨声部的乐器之一,遂改用今名。
      光绪十年闰五月初四日 调瑟弦,写乐章,至客厅听女客柏力司登姊妹鼓琴。【21】
      七月二十七日 饭后,养生会中国乐工一人来谒,命之奏乐。【22】
      九月二十三日 听女儿鼓琴,写乐章,摘阮,吹笛。【23】
      光绪十一年六月初五日 盥濯后,阅乐章,奏胡琴。【24】
      六月二十九日 听女儿及塾师倍立姑娘奏礼拜乐。【25】
      不但自己演奏、教他人演奏,曾纪泽还会制作、修理、调整乐器,这同样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据《日记》载:
      光绪八年六月廿五日 整洋琴。【26】
      七月初八日 调新制洋琴之弦。【27】
      七月十六日 调洋瑟之弦二张。【28】
      光绪九年八月十三日 整治乐器。【29】


      3楼2012-11-18 14:43
      回复
        正因为曾纪泽精研乐理,擅长演奏各种乐器,那么,律吕调阳,自度曲谱,创作出新的乐章,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在《日记》中同样有所反映。
        光绪九年十二月十三日 写乐章一阕。【30】
        十六日 核对所写乐章。【31】
        十七日 点乐章节奏。【32】
        七月十三日 寻旧日所写乐章,正乐拍良久。【33】
        九月廿六日 饭后,画笙谱示儿辈。【34】
        十一月廿日 翻阅《春草堂琴谱》。【35】
        遗憾的是,光绪十九年江南制造总局出版的《曾惠敏公遗集》线装全8册17卷(包括奏疏、文集、诗集、日记)至今尚未整理刊行(台湾已由艺文印书馆于民国五十三年九月重印)。不知能否从其中觅得上述乐谱的踪迹,不过从上述所分四类来看,恐难有其容身之所。
        除上述音乐活动之外,《日记》还记载,曾纪泽或由随员陪同,或挈家眷,经常参加出使国上层人物举办的音乐会、歌剧演出。而曾纪泽家中不间断的器乐演奏、歌唱,不断吸引着西方人士前来欣赏中国音乐。曾纪泽出使英、法、俄期间,围绕着曾大使及其随员、家眷这个团队,在双边国家事务正常发展的同时,一场持续的中西音乐交流在悄然进行。
        关于中西音乐文化交流,最早有史稽考的可追溯到唐代。随着基督教(唐代称为“景教”)传入中土,基督教祈祷仪式中的唱赞美诗也在中国出现。13世纪初,成吉思汗的铁骑席卷东欧,罗马教廷及一些国家的君主不断派人员来到中国,东西方宗教音乐的交流形成中西音乐文化交流的主要特征。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在中国长期传教,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军乐队在中国的建立,以至20世纪初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传播等等,中西音乐文化交流更多地表现为西乐东传,而中乐西传则微乎其微。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一段时期内,曾纪泽的团队是在长期地、义务地、润物无声地向出使国做着中国音乐的推介工作。应该说,这种推介在曾纪泽并未作为其本职工作的一部分来进行,而大多是无意识的,这完全由曾氏的个人素质与个人爱好所决定。因为在他的前任郭嵩焘、他的继任薛福成身上,就太不可能有此类情形发生。惟其如此,曾纪泽的作为才显得那么难能可贵。
        三、“兼排宫商,以为国调”
        前述曾纪泽既能正乐拍、度新曲、谱新声,现从他不同版本的《日记》中发现了他所谱一首乐曲的名称。《曾纪泽日记》称:
        光绪十年正月初四日 写《华祝歌》,并注宫商节奏。【36】
        又据曾纪泽《出使英法俄国日记》云:
        作乐章—首,兼排宫商,以为国调,名曰《华祝歌》。【37】
        这就是一度被曾纪泽用作国歌的、也是他惟一留下名称的音乐作品。
        曾纪泽既任出使英、法、俄国大臣,每到一国递交国书,所在国国乐队都庄严地演奏该国国歌,而唯独自己的国家没有国歌。他于光绪四年十二月十八日记载了向法兰西伯理玺天德(英语President的译音,意即总统)递交国书的情形:
        未正,法国御前接引大臣穆纳以朝车一辆、从骑数匹来迎。余与穆纳及外部翻译大臣葛士奇同坐朝车至其勒立色宫(按:即今爱丽舍宫)。宫门外陈兵一队奏笳鼓军乐以迓客。余入其便殿,三鞠躬而进,伯理玺天德向门立待,亦免冠鞠躬。余手捧国书,宣读诵词,葛士奇侍立余旁,以法文再为宣读。伯理玺天德手受国书,答词既毕,慰劳甚殷,颂及先人。礼毕,鞠躬退出,仪文甚简而肃。宫门兵队复奏军乐以送。【38】
        这种庄严肃穆的场景,让曾纪泽颇受感染。他深感应该有一首乐曲“以为国调”,在仪礼庄重的外交场合演奏,以展示自己国家的尊严。于是,他采用我国元代散曲小令《普天乐》的曲律,经过改编,揉进新声。曲成之后,先是在寓所让两个女儿演奏。经过几次修改,再交所在国国乐队在中国外交使节参加的国事活动中演奏;同时,疏奏朝廷,请求将此曲厘定为大清国国歌。朝廷迟迟没有批复,而乐曲却在一定范围内流传开来。《永恒的星条旗》、《美国炮兵进行曲》等名曲的作者、号称“进行曲之王”的美国作曲家约翰·菲利普·苏沙,已将曾纪泽创作的《华祝歌》作为大清国的国歌编入他收集的世界各国乐谱集,并于1890年出版。


        4楼2012-11-18 14: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