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8-28 8:13:00
第一回 (2)隐藏的境界
自始至终《西游记》行文中,诗句、对仗句俯拾皆是。“丹崖怪石,削壁奇峰。”“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翠藓堆蓝,白云浮玉。”一部神怪小说,一部修炼故事,怎么会这么多对仗句呢?诗词对仗我不大懂,我只知道一个历史的大趋势。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对联。越是阴阳失衡的时候,越是需要调和阴阳,所有文体的流行,都是跟这个阴阳逐渐失衡的大趋势吻合的。到得清末,已经阴阳分崩离析、文失其刚、武失其传,盛行对联、以调和之。明代盛行修道,多不入门径,阅读阴阳平衡的对仗诗句,自然也有调和阴阳的功效,宋词的节奏、合乎人体韵律、合乎天地的气息,唐诗圆润无方、浑然如丹、天然就是修炼人的境界,而古老的《诗经》,看似质朴、其实更不一般,每一首都天然合乎易经的卦象。
每一种文体,自有他应在的境界,不在那个境界的人,就算模仿了文体,仍然是空有其表,跟这种文体真正所在的境界对不上号,那么看上去自然就空荡荡的。现在人再聪明绝顶,也写不出来诗经那样的境界,也写不出来宋词、唐诗的境界,也写不出来明小说的境界。不在那个境界,自然写不到那个境界。中国古代文化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此,有境界。这个境界就是这个物质结构所促成——分层。那深邃的又似乎是触手可及的悠然韵味,你看得到、体味得到,就是捕捉不到。
所以我觉得,《西游记》作者被后人给低估了,他的《西游记》、里面的阴阳对仗、诗词境界,可以使读者们,在阅读的时候,不知不觉的,调和气息、和合阴阳。那么多人喜欢他,津津乐道数百年,在我看来,并不只是小说内容的生动有趣,他有着这种隐形的调和剂。如果翻译成外文,我相信,这些隐形的因素会被失去大半。
且看看花果山都有什么珍禽异兽。彩凤,麒麟,锦鸡,龙,寿鹿,仙狐,玄鹤。其中的凤、麒麟、龙,属于超级祥瑞的动物,据说由于近代消失,现代人无法采信。其它几种锦鸡、鹿、狐、鹤,则为中国常见的比较代表祥瑞的动物。就是么,花果山是祥瑞之地,自然都是祥瑞的物种。这几种动物,属于水陆空都有了。哎,说到祥瑞动物、说到水陆空,您不觉得少了点什么吗?对了,是龟。花果山这么集天地精华于一身的好地方,没有古人喜欢的龟。是有点不应该啊。可是作者会遗忘吗?为什么就没有龟?
话题还是回到我们的主角身上吧,看一看石猴的出世。那块有着九宫八卦的九窍八孔的大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
按照现在审视神话故事的角度来看:石猴的出世是非常富于瑰丽想象的、同时也是不可能的、如果当真了的话更是荒谬的。但是如果这个世界的结构,真的如神话故事所描述的那样,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可是,如果世界的结构,真的是古人所说的分层构造的,那古往今来一切学说理论,我打保票,全部可以获得一个圆满的解释,全部可以溶为一体,就这么奇妙、就这么不可思议。
且说这仙石与石猴。虽说石猴出世的很晚,但是这个仙石的来历,那可是古老了去了,它居然是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的,一直是存在的,不管经历过多少劫,多少次毁灭与重建,这个仙石,居然是跟这个宇宙,这个盘古开创的宇宙,是同龄的。
这块仙石,既古老,又灵异,符合九宫八卦,**十洲祖脉,产一仙卵,化育出来一个五官具备、四肢皆全的,似乎应该是一个人啊!天地之间,人为大。但是没有,它孕育出来的竟然是一只猴子。还有更不可思议的,这石猴刚刚出生“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学爬学走不算稀奇,所有的动物昆虫出生后就自然的开始爬动、行走了。但是稀奇的是这只应该什么都还不懂的猴子,马上就不学自通的“拜了四方”!懂得礼仪,这可是连没有经过教化的人类都不懂的事情。这个猴子天生就会礼仪,比受过教育的人还懂文明。拜四方,属于是拜见四方诸神,四方诸神属于地上神,相当于西方希腊神话中的自然神。这个猴子,如果真的没人教它就会礼拜神灵,一个最大的可能是,它一出生就能看见这些地上的神灵。如果这些神灵是属于人类看不见的,那么他们应该都不在人类所在的这个空间。如果猴子看得见,那又反过来说明,猴子不在人类这个层面。
第一回 (2)隐藏的境界
自始至终《西游记》行文中,诗句、对仗句俯拾皆是。“丹崖怪石,削壁奇峰。”“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翠藓堆蓝,白云浮玉。”一部神怪小说,一部修炼故事,怎么会这么多对仗句呢?诗词对仗我不大懂,我只知道一个历史的大趋势。那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对联。越是阴阳失衡的时候,越是需要调和阴阳,所有文体的流行,都是跟这个阴阳逐渐失衡的大趋势吻合的。到得清末,已经阴阳分崩离析、文失其刚、武失其传,盛行对联、以调和之。明代盛行修道,多不入门径,阅读阴阳平衡的对仗诗句,自然也有调和阴阳的功效,宋词的节奏、合乎人体韵律、合乎天地的气息,唐诗圆润无方、浑然如丹、天然就是修炼人的境界,而古老的《诗经》,看似质朴、其实更不一般,每一首都天然合乎易经的卦象。
每一种文体,自有他应在的境界,不在那个境界的人,就算模仿了文体,仍然是空有其表,跟这种文体真正所在的境界对不上号,那么看上去自然就空荡荡的。现在人再聪明绝顶,也写不出来诗经那样的境界,也写不出来宋词、唐诗的境界,也写不出来明小说的境界。不在那个境界,自然写不到那个境界。中国古代文化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此,有境界。这个境界就是这个物质结构所促成——分层。那深邃的又似乎是触手可及的悠然韵味,你看得到、体味得到,就是捕捉不到。
所以我觉得,《西游记》作者被后人给低估了,他的《西游记》、里面的阴阳对仗、诗词境界,可以使读者们,在阅读的时候,不知不觉的,调和气息、和合阴阳。那么多人喜欢他,津津乐道数百年,在我看来,并不只是小说内容的生动有趣,他有着这种隐形的调和剂。如果翻译成外文,我相信,这些隐形的因素会被失去大半。
且看看花果山都有什么珍禽异兽。彩凤,麒麟,锦鸡,龙,寿鹿,仙狐,玄鹤。其中的凤、麒麟、龙,属于超级祥瑞的动物,据说由于近代消失,现代人无法采信。其它几种锦鸡、鹿、狐、鹤,则为中国常见的比较代表祥瑞的动物。就是么,花果山是祥瑞之地,自然都是祥瑞的物种。这几种动物,属于水陆空都有了。哎,说到祥瑞动物、说到水陆空,您不觉得少了点什么吗?对了,是龟。花果山这么集天地精华于一身的好地方,没有古人喜欢的龟。是有点不应该啊。可是作者会遗忘吗?为什么就没有龟?
话题还是回到我们的主角身上吧,看一看石猴的出世。那块有着九宫八卦的九窍八孔的大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
按照现在审视神话故事的角度来看:石猴的出世是非常富于瑰丽想象的、同时也是不可能的、如果当真了的话更是荒谬的。但是如果这个世界的结构,真的如神话故事所描述的那样,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可是,如果世界的结构,真的是古人所说的分层构造的,那古往今来一切学说理论,我打保票,全部可以获得一个圆满的解释,全部可以溶为一体,就这么奇妙、就这么不可思议。
且说这仙石与石猴。虽说石猴出世的很晚,但是这个仙石的来历,那可是古老了去了,它居然是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的,一直是存在的,不管经历过多少劫,多少次毁灭与重建,这个仙石,居然是跟这个宇宙,这个盘古开创的宇宙,是同龄的。
这块仙石,既古老,又灵异,符合九宫八卦,**十洲祖脉,产一仙卵,化育出来一个五官具备、四肢皆全的,似乎应该是一个人啊!天地之间,人为大。但是没有,它孕育出来的竟然是一只猴子。还有更不可思议的,这石猴刚刚出生“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学爬学走不算稀奇,所有的动物昆虫出生后就自然的开始爬动、行走了。但是稀奇的是这只应该什么都还不懂的猴子,马上就不学自通的“拜了四方”!懂得礼仪,这可是连没有经过教化的人类都不懂的事情。这个猴子天生就会礼仪,比受过教育的人还懂文明。拜四方,属于是拜见四方诸神,四方诸神属于地上神,相当于西方希腊神话中的自然神。这个猴子,如果真的没人教它就会礼拜神灵,一个最大的可能是,它一出生就能看见这些地上的神灵。如果这些神灵是属于人类看不见的,那么他们应该都不在人类所在的这个空间。如果猴子看得见,那又反过来说明,猴子不在人类这个层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