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唯识吧 关注:109贴子:444
  • 1回复贴,共1

《宗镜录》与唯识三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韩廷杰


1楼2012-12-07 20:15回复
      为了便于中国人理解,《宗镜录》卷六十八还利用《周易》解释带质境:“带质之境,质者,《周易》云形体也。带者,说之谓之绅也,绅也谓束。又方言云:带谓行也。今云带质,义通二也。若依文,谓即挟带逼附之义,如绅束也。若依方言,影仗质生,如因其路,行义方有。然此相分,虽有能熏自及质种,然无实用,如缘心相,相分之心,无虑用故。通情本者,情谓见分,本谓质也。显所变相,随见随质,以判种性,二义不定,又境有二:一、众生遍计所执情境,心外见法,名之曰境;二、诸圣自在德用智境,以从心现故,成其妙用智境。义二:一、分剂境。广大无边故;二、所知境。唯佛能尽故。又有两种:一、是心境。唯心现故,张心无心外之境,张境无境外之心,常合一味故;二、是境界之境,谓心境无碍,隐显同时,体用相成,理事齐现。” 19
      永明延寿(904--975)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佛教理论家,精通中国佛教八大宗,他不仅是禅宗、净土宗祖师,对佛教各大宗派都有重要论述。他曾召集天台、华严、唯识三大宗高僧,辑录印度、中国圣贤二百多人的著作,著成《宗镜录》一百卷,内容极其丰富,正如《御重刊宗镜录序》所说:“夫《宗镜录》者,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所录百卷,括尽三乘。”可以说是一部佛教百科全书。《宗镜录》对唯识三境的解释,和窥基著《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及其弟子慧沼著《成唯论了义灯》比较起来,更详细,更具体,如对三境提出“四句分别”,以“约八识说三境”等内容,在窥基师徒的著作中是没有的。由此可见,永明延寿对唯识三境的理解有突破,有创新。应当视为他对唯识三境的重要发展。
      注 释
      1 《大正藏》卷43,第620页
      2 3 《成唯实论了义灯》卷一末,《大正藏》卷43,第677页
      4 《大正藏》卷43,第620页
      5 《大正藏》卷43,第678页
      6 《大正藏》卷48,第798页
      7 《大正藏》卷48,第797页
      8 9 10 11 《大正藏》卷48,第798页
      12 《大正藏》卷43,第620页
      13 《大正藏》卷43,第678页
      14 《大正藏》卷48,第697页
      15 16 《大正藏》卷48,第797页
      17 《大正藏》卷48,第798页
      18 《大正藏》卷48,第799页
      19 《大正藏》卷48,第798页


    5楼2012-12-07 20:19
    回复